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王维 《鹿柴》 “空” 佛学
最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斯奈德诗学和生态文学的国际会议,对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研究者来说,真的是一场饕餮盛宴。在本次听会中,我不但除了领略到了一些中外大家的风貌,更使我对于生态文(诗)学产生了极大兴趣。其中,最使我产生共鸣的是来自芬兰Tere Tahtinen的演讲。他主要讲述了中國古典诗歌(尤其是寒山诗)对斯奈德诗歌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的一些共性。他首先从中国人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春晓》讲起,然后是王维的《鹿柴》等一些禅诗,分析他们的特点,并与斯奈德的MountainHome、Riprap和Piute Creek等诗作比较赏析。Tere本人是比较喜欢王维的诗的,他认为王的诗更具有禅意空灵的意境。从他的讲解中我也得到了一些感想和启发。
首先,从王维的代表禅诗作《鹿柴》来分析: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该诗作出自王维的诗集一《辋川集》,《辋川集》共收录了王维与其好友裴迪的二十首诗作,均是他们在辋川共游别业时所作。辋川是王维的晚年隐居之所,辋川的美丽环境不仅给了他无穷的美觉享受,让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半官半隐生活,还给了他无尽的艺术灵感,《鹿柴》就是他在该时期的代表诗作之一。
《鹿柴》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一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人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他的诗句曾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可见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王孟诗评》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无言而有画意”。另外,《诗法易简录》也提到王的诗是“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接下来主要来看第一句“空山不见人”,正面描写了空山的杳无人迹。从王维的诗集来看,他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是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意境却有所不同。比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本诗中的“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虽然杳无人迹,但是在诗人的感觉中竞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单看这个“空”字,王维诗中用的更多。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鹿柴》之外,王维还有许多关于空的诗句。例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等等。
这些“空”字和景象不免让人联想到了《般如波罗蜜多心经》所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从王维的生活的年代和生平来看,这两者是有着很大联系的。
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从小就接受到了佛教禅宗的熏陶。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这种称谓除了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之外,也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他的宗教倾向。由此便可见,王维确实是与佛理禅学有着颇深的渊源。而且,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尘世问的烦恼。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张锦辉,2015)。
另外,由于唐代是个佛教盛行的朝代,有很多诗人都会像王维一样有一定的佛教倾向。但相对于其他诗人王维的诗歌似乎境界更高一层,他更注重自我内心的解脱,做到了心性上的空寂和清凉,散发着清幽空明,禅定高远的气质。而更多的其他诗人,比如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柳宗元和白居易等,只是将佛理禅学作为人生挫折、失意的调节手段,他们对佛禅精髓的顿悟相比王维就逊色很多。因为他们并没有将佛禅之道和现实之境融合起来,而王维“却力图将佛教引入人生,追求佛镜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合一,追求佛境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佛境合一”(霍松林,2000),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达到了至高的“梵我合一”境界。
因此,加上佛家思想再来分析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王维将自己融化于大自然的宁静自然的空灵意境之中,来表现此时此刻人景合一的悠然豁达和闲适自得。诗中所描述的景和人都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中自由自在的生存着,而这种生存方式就蕴含着佛性之美,禅空之美。达到了正如李泽厚所言的境界“不诉诸理知的思索,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知识,不强调枯坐冥想,不宣扬长修苦练,而就在于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现实生活是普遍的感性,就在这普遍的感性中便可以超越,可以顿悟,可以达到永恒一那常住不灭的佛性”。王维将佛理禅学的思想内化于心,内化于日常平凡的柴米油盐之中,以此洞察世间万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使喧嚣躁动的心灵归于自我,最终达到无为自由,自然而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此时,精神状态也进入到一种超尘脱俗,摒弃思虑,宁静淡泊,安闲自然,息心凝神的状态,使他更容易的找回本心,清除心头迷惘,一扫乌云,在淡泊无为中体会生命和宇宙的纯净,从而也就写下了发自内心的清明情趣的诗歌。
“空”在佛典中常被用来指“一切事物都没有常住不变的、独立永恒的实体,是一种否定性的抽象,一种肯定性的绝对,是不可用语言描述和概念认识的存在。”禅宗之“空”并不是把人的心灵引向虚无、断灭和死亡,相反这种空让人更注重自身,以人为本。“空”在文人禅诗中的表现,既反应了他们的佛家思想,同时也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诗意多样、语言朦胧、意境空灵等,耐人寻味,充满禅意,使得这些诗歌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之美。在人们经历了人生的各种跌宕起伏之后,将内心皈依佛教和禅学,参悟到尘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本质都是空的。他们的精神也达到了《般如波罗蜜多心经》所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般清高的境界。王维的诗歌大多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不染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体现。
最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斯奈德诗学和生态文学的国际会议,对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研究者来说,真的是一场饕餮盛宴。在本次听会中,我不但除了领略到了一些中外大家的风貌,更使我对于生态文(诗)学产生了极大兴趣。其中,最使我产生共鸣的是来自芬兰Tere Tahtinen的演讲。他主要讲述了中國古典诗歌(尤其是寒山诗)对斯奈德诗歌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的一些共性。他首先从中国人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春晓》讲起,然后是王维的《鹿柴》等一些禅诗,分析他们的特点,并与斯奈德的MountainHome、Riprap和Piute Creek等诗作比较赏析。Tere本人是比较喜欢王维的诗的,他认为王的诗更具有禅意空灵的意境。从他的讲解中我也得到了一些感想和启发。
首先,从王维的代表禅诗作《鹿柴》来分析: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该诗作出自王维的诗集一《辋川集》,《辋川集》共收录了王维与其好友裴迪的二十首诗作,均是他们在辋川共游别业时所作。辋川是王维的晚年隐居之所,辋川的美丽环境不仅给了他无穷的美觉享受,让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半官半隐生活,还给了他无尽的艺术灵感,《鹿柴》就是他在该时期的代表诗作之一。
《鹿柴》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一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人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他的诗句曾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可见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王孟诗评》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无言而有画意”。另外,《诗法易简录》也提到王的诗是“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接下来主要来看第一句“空山不见人”,正面描写了空山的杳无人迹。从王维的诗集来看,他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是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意境却有所不同。比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本诗中的“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虽然杳无人迹,但是在诗人的感觉中竞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单看这个“空”字,王维诗中用的更多。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鹿柴》之外,王维还有许多关于空的诗句。例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等等。
这些“空”字和景象不免让人联想到了《般如波罗蜜多心经》所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实,从王维的生活的年代和生平来看,这两者是有着很大联系的。
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从小就接受到了佛教禅宗的熏陶。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这种称谓除了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之外,也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他的宗教倾向。由此便可见,王维确实是与佛理禅学有着颇深的渊源。而且,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尘世问的烦恼。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张锦辉,2015)。
另外,由于唐代是个佛教盛行的朝代,有很多诗人都会像王维一样有一定的佛教倾向。但相对于其他诗人王维的诗歌似乎境界更高一层,他更注重自我内心的解脱,做到了心性上的空寂和清凉,散发着清幽空明,禅定高远的气质。而更多的其他诗人,比如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柳宗元和白居易等,只是将佛理禅学作为人生挫折、失意的调节手段,他们对佛禅精髓的顿悟相比王维就逊色很多。因为他们并没有将佛禅之道和现实之境融合起来,而王维“却力图将佛教引入人生,追求佛镜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合一,追求佛境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佛境合一”(霍松林,2000),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达到了至高的“梵我合一”境界。
因此,加上佛家思想再来分析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王维将自己融化于大自然的宁静自然的空灵意境之中,来表现此时此刻人景合一的悠然豁达和闲适自得。诗中所描述的景和人都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中自由自在的生存着,而这种生存方式就蕴含着佛性之美,禅空之美。达到了正如李泽厚所言的境界“不诉诸理知的思索,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知识,不强调枯坐冥想,不宣扬长修苦练,而就在于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现实生活是普遍的感性,就在这普遍的感性中便可以超越,可以顿悟,可以达到永恒一那常住不灭的佛性”。王维将佛理禅学的思想内化于心,内化于日常平凡的柴米油盐之中,以此洞察世间万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使喧嚣躁动的心灵归于自我,最终达到无为自由,自然而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此时,精神状态也进入到一种超尘脱俗,摒弃思虑,宁静淡泊,安闲自然,息心凝神的状态,使他更容易的找回本心,清除心头迷惘,一扫乌云,在淡泊无为中体会生命和宇宙的纯净,从而也就写下了发自内心的清明情趣的诗歌。
“空”在佛典中常被用来指“一切事物都没有常住不变的、独立永恒的实体,是一种否定性的抽象,一种肯定性的绝对,是不可用语言描述和概念认识的存在。”禅宗之“空”并不是把人的心灵引向虚无、断灭和死亡,相反这种空让人更注重自身,以人为本。“空”在文人禅诗中的表现,既反应了他们的佛家思想,同时也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诗意多样、语言朦胧、意境空灵等,耐人寻味,充满禅意,使得这些诗歌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之美。在人们经历了人生的各种跌宕起伏之后,将内心皈依佛教和禅学,参悟到尘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本质都是空的。他们的精神也达到了《般如波罗蜜多心经》所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般清高的境界。王维的诗歌大多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不染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