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意识是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过程和人的个性倾向性。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用基本的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及其他一些现实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力。
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精选“数的认识”数字文化背景材料,介绍古代人们运用石子、结绳、刻痕等记数的方法,介绍甲骨文的数字、算筹表示的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等。通过对史料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数的认识”,认识数字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由0、1、2、3、4、5、6、7、8、9这10个数字可组成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这样结合实际教学,学生就容易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二、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购物策略”,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五(1)班和五(2)班的同学准备以举行联欢会的形式来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采购了许多同学们爱吃的零食和果汁饮料。可是这个时候出问题了,原来两个班都是35人,他们都为每位同学采购了同一个品牌200毫升的果汁饮料,五(1)班用了63元,可是五(2)班只用了48元,这是为什么?接着课件出示:大瓶装1200毫升,小瓶装200毫升,大瓶装售价10元,小瓶装售价2元。
■
在呈现问题情境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算策略,并加以比较和分析,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不同的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选择最有利的购物策略,从而体会到数学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升与诠释。教师要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三、多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方法是给学生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应简单地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证明等,获得发现和探索的乐趣,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把一个班分成3组,第一组用硬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第二组用硬纸做两个形状一样的三角形,第三组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将它剪成两个三角形。接着小组分工合作,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得出了几种结果:第一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第二组“两个大小不等,形状一样的三角形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第三组旋转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使其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叠,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或平行四边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来观察世界的眼睛,都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来思考世界的头脑。
(特约编辑熊叠丽)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力。
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精选“数的认识”数字文化背景材料,介绍古代人们运用石子、结绳、刻痕等记数的方法,介绍甲骨文的数字、算筹表示的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等。通过对史料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数的认识”,认识数字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由0、1、2、3、4、5、6、7、8、9这10个数字可组成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这样结合实际教学,学生就容易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二、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购物策略”,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五(1)班和五(2)班的同学准备以举行联欢会的形式来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采购了许多同学们爱吃的零食和果汁饮料。可是这个时候出问题了,原来两个班都是35人,他们都为每位同学采购了同一个品牌200毫升的果汁饮料,五(1)班用了63元,可是五(2)班只用了48元,这是为什么?接着课件出示:大瓶装1200毫升,小瓶装200毫升,大瓶装售价10元,小瓶装售价2元。
■
在呈现问题情境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算策略,并加以比较和分析,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不同的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选择最有利的购物策略,从而体会到数学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升与诠释。教师要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三、多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方法是给学生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应简单地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证明等,获得发现和探索的乐趣,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把一个班分成3组,第一组用硬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第二组用硬纸做两个形状一样的三角形,第三组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将它剪成两个三角形。接着小组分工合作,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得出了几种结果:第一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第二组“两个大小不等,形状一样的三角形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第三组旋转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使其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叠,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或平行四边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来观察世界的眼睛,都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来思考世界的头脑。
(特约编辑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