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边城》中体现的湘西音乐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601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沈从文在的作品《边城》中窥探诸多湘西传统的音乐文化,如婚恋民俗中的湘西山歌和哭嫁歌、巫楚文化中的祭祀傩神音乐、民居风俗中日常交流的歌谣以及丧葬文化中的丧鼓歌。并以此引发我们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音乐文化;边城;保护与传承
  自2008年起,湘西苗族民歌成为了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的民俗音乐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读者初识湘西,都是从沈从文的《边城》开始。打开他的作品,湘西美丽的山山水水、端午中秋节日里欢腾的场面、悦人的舞蹈迎面袭来,将湘西的青翠悠远的山乡,隔山对歌的风俗刻画的淋漓尽致。更深切的感受到湘西民俗背后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一、《边城》中的湘西音乐
  (一)婚恋民俗
  1、湘西山歌
  “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规矩!想爸爸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来说是车路;要自己做主,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是马路。”[2]
  在《边城》中所描写的“走马路”与“走车路”的对立冲突让人感觉到湘西社会与众不同的婚嫁方式。大老天保选择走“车路”将婚姻的缔结交付于长辈,是汉族常规成婚方式的表现。二老傩送选择走“马路”选择用三年六个月的情歌打动翠翠的心。
  “高山砍柴不用刀,平地吃水不用瓢,不用瓢儿吃好水,不用媒儿联好姣。”[3]这一山歌是湘西婚恋风俗的真实写照。湘西山歌多以七言四句为主,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轮唱等。语言质朴,手法精练,形式多样,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而真实的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风貌。内容多表现为年轻男女互相爱慕,反映了湘西人对于三从四德等纲常伦理道德观念的淡薄。在恋爱婚姻方面,湘西少数民族没有汉族那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陈规陋习,婚姻没有很多繁文缛节的社会习俗。男女爱情的选择,都是通过对歌的形式,任何未婚男子都有权用唱歌方式向自己所钟情的女子表达爱慕之情。照习俗无论女子答应与否,女方都必须以歌作答,才不致失礼。
  2、哭嫁歌
  《边城》中另有一段记录,翠翠送完了新嫁娘过河,跑回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在湘西,哭嫁与婚礼仪式一道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女儿出嫁前唱哭嫁歌,留下的眼泪越多就代表给娘家留下的财富越多,日后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家族的风俗,伦理和宗教,母亲将为人妇之道传授给即将出嫁的女儿,反映了“口述传统”的特色。在苗胞结婚同时,宾客们也会围聚在一起通宵达旦的歌唱。从婚姻形态可以说明沈从文生活的湘西社会的青年男女保留着相当多追求幸福的自由权利。
  (二)巫楚文化
  巫师们举行宗教仪式祭祀典礼时,也要通过山歌向神歌颂及表达愿望。在湘西苗族,按照季节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沈从文在《边城》中便写到,翠翠就在船边又轻轻地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玩。内容上多描写的有历史人物关公、尉迟恭;还有神仙传说中的张果老、铁拐李;更有近代的洪秀全、李鸿章。是湘西劳动人民创作传唱的民间口头文学的成果,娱神活动是对湘西原始先民创造的本土文化的一种保留。湘西本土文化与楚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沈从文的作品中娱神的歌可看出许多屈原《九歌》的遗迹,而保存下来的形态在内容上便更加贴近现代湘西人民的生活常态。
  (三)民居文化
  在《边城》中翠翠“轻轻的无所谓的唱着”的“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姐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6]
  沈从文的家乡湘西几乎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无人不歌,在沈从文的许多作品中多次真真切切地表现了这一民俗现象。《边城》中的老船夫便提到“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歌唱是湘西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只要有人在就有歌,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各种节庆中,他们也常常结伴团坐,引吭高歌,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在他们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常常也是说话少而唱歌多。唱歌也成了人们日常交往的一种交流沟通方式,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铸就了湘西人性格朴质善良、豪迈奔放,代代相传用歌传递情感,用歌教化后,用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哪种情感或情绪全为即兴自由的发挥,这就使湘西成为了民歌的海洋。
  (四)丧葬文化
  翠翠的爷爷死后,为守灵过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的一面敲着升底,一面唱下去——唱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的事,唱黄香扇枕的事情”[8],这是一种湘西小调歌曲。老马兵虽是无谓的歌唱,但从歌词上可以看出沈从文理想中的湘西社会略微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冲击,对于贫富分化的出现也带着些微的仇视和不满。葬礼在土家族的风俗里称为“白会”“白喜”等。有亲人去世时,一般都是要跳唱丧鼓歌以超度灵魂。這是湘西人悼念逝去的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通常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会围聚在堂屋内,在已故之人的灵柩之前,踏着鼓点通宵达旦载歌载舞。表演时常常是一人执鼓领唱,众人呼合。执掌鼓之人,通常是村内有声望的长者,也必须是能歌善舞的能者。超度亡灵,在湘西称为“撒尔嗬”。这种特殊祭祀仪式,在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形成了完善独有的丧葬程式。
  二、湘西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湘西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给《边城》增添了无尽的民俗风情与地域特色。同时,《边城》的畅销与流传为湘西音乐文化的传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这是文化与文化结合产生的双赢结果,值得我们借鉴与推广。
  如今,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大融合,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改革开放促进了城乡的大流通,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对于传统文明的剧烈冲击,使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消失逐渐加快。因而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第一,我们要多多接触和了解湘西音乐。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书本,而需要更多地走入湘西,与湘西的劳动人民近距离的接触,才能更好的保存原汁原貌的音乐形式、风格及特点。
  第二,必须合理的运用高科技设备。可以对音乐进行准确清晰的录音、录像等采集工作,使它们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保存丰富的资料辅助相关学科的研究。
  第三,必须吸收湘西音乐的原生态的精华,把它融人更多现代音乐创作的中。无论是器乐作品或是声乐作品,都可以带来无尽的灵感,这样可以使湘西少数民族音乐在更多创作中传播和发展。
  第四,必须重视湘西地区学校的本土音乐教育。让学生更多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真正为本民族的文化骄傲自豪。
  湘西音乐文化是我们民族音乐中璀璨的一笔财富,我们要积极行动,保护传承,让湘西音乐文化在未来的路途继续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 ,4 :1—78页
  [2]谭忠国.《湘西少数民族恋爱习俗及其地方性阐释》[J] .《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四期:
  [3]邓筱菊.《极致之美源于天籁——试析沈从文创作与音乐的渊源》[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0401
  [4]曹亚明.《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生命节奏》[J].《时代文学》 ,2008(7)
  [5]王俭博, 张康《论沈从文小说中所展示的民俗化美学》[J].《青年文学家》,2010(20)
其他文献
就在我的梦中,经常浮现一座美丽的古城。  夕阳西下,小小的我沿着错落有致的老街,  轻快地踏着潮湿的石板路,  看着两边的四合院和房顶瓦片闪烁的金光,  静静的暖暖的映入了心田。  不知不觉来到了城墙脚下,  细细的微风拂过残旧墙砖,拂过我的眼帘,  伸手轻触,放佛能感受到她那慈祥的笑脸。  突然阵阵的香味扑鼻而来,  引得我一路小跑來到主街,  是我最爱的油茶和小烧饼。  正待我流连忘返时,听到
期刊
【摘要】:“自然”是中国人的长远追求,浸透于其人生、思想、美学和文学艺术等等方面。“自然”也是贯穿《二十四诗品》的一种美学精神,《二十四诗品》的尚“自然”有其特色和贡献。本文主要通过简析《自然》这一品,以及“自然”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自然;视觉传达设计  自老庄哲学以来,“自然”就成了中国人的一个长远的追求,这种追求浸透于中国人的人生、思想、美学和文学艺术等等之
期刊
一、风格传统  在中国,“风格”一词,最早是晋代葛洪提出来的,起初的意思是指人的风神品格。北齐时候的颜之推,把“风格”一词借入到文学中来。三国时期,著名的文论家曹丕提出了他的“文气说”,在《典论·论文》中他写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1]他的“文气说”,强调了作品风格中的作者主观因素的重要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指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期刊
【摘要】:高校校园新闻网通过全方位展示高校的发展情况,逐渐成为高校的门面、形象和窗口,受到越来越多校内外人士的重视与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四川三所高校校园新闻网络编辑在稿件选择、内容整理、标题制作、版面编排四个方面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三所高校校园新闻网的编辑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高校校园新闻网络编辑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网络编辑;编辑特色;校园网;对比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校
期刊
诉衷情  平常衣裳笑正浓,抬头若初逢。风景两岸正同,相思隔千秋。寒风送,江水东,雁难留,此情谁共?两行清泪,一枕闲愁。  诉衷情·过郡园  灯酒繁华热闹处,莫藏书香门。也曾登楼仰看,雾里瑟瑟冷冷。游子心,离人情,梦魂景,浮云落日,莫叫长泪,惊煞冬雪。  世外缘·叹黛玉  曾經是海誓山盟,今儿却花谢枝尽。如此说,世外良姻蓬莱缘。曾经是,将泪忘了意流年。海棠枝,怡红潇湘文才苑。终不过,镜花水月两重天。
期刊
【摘要】:毛姆对很多喜欢西方文学的人来说,都非常熟悉,对于毛姆这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其实在中国可能这位作家享有更高的地位,在英国有人甚至把毛姆当做是一位二流的幽默作家来看待,然而在中国毛姆所受到的推崇就要高得很多,侯维瑞先生也把毛姆的作品称为“自然主义的余波”。文章通过对毛姆小说的一系列的叙事者与叙事结构进行研究。  【关键词】:毛姆小说;叙事者;叙事结构  一、毛姆小说在中国以及世界上的声誉
期刊
【摘要】:庄子与村上春树这两位看似南辕北辙的两位大家,如若仔细品读、认真剖析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作品中所隐藏的诸多关联性和相似性。本篇论文拟从生死观的角度对村上春树文学与《庄子》的内在关联性、相似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庄子;村上春树;生死观  1.序言  庄子生活在两千年前中国战国时代,村上春树生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庄子》磅礴恣肆、包罗万象;村上春树文学奇
期刊
【摘要】:歌剧《木兰诗篇》成功塑造了花木兰的音乐形象,我国作曲家关峡为之创作了七首独唱曲目和多首合唱、重唱曲目,用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打造了一个栩栩如生、丰满真实的花木兰角色。本文以民族歌剧《木兰诗篇》创作的背景和剧中音乐的特点、角色的形象设定,特征的分析为研究前提,偏重对大型歌剧《木兰诗篇》中经典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身》进行分析,针对它特有演唱特点和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入的对演唱者表演的
期刊
【摘要】:《金瓶梅》是深刻刻画晚明社会世情的作品。本文旨在分析以潘金莲为代表的追逐欲望的男女。  【关键词】:晚明;封建社会;人性;潘金莲  《金瓶梅》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相当大程度上对人性和社会的“真实”展现。通读全书,书中有关人性和社会的诸多阴暗、丑陋不加掩饰的成分在以西门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展开的家庭生活的描写中,和以西门庆由出身平凡的商人凭借自己摸清的当时社会人际交往种种套路从而发迹做到在当时
期刊
【摘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刘勰论述的关于文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学中的情感产生于外物的感发,而文辞则又产生于情感的激荡,这种对文学与自然客观辩证的看法显然是受到儒家诗学中的“物感说”的影响而生成的。刘勰在传统物感说的基础上予以创新,不仅承认了物对于与情的触发作用,同时也认识到情对于物的主导作用,这便是所谓的“心物赠答”之说。  【关键词】:物感说;《文心雕龙》;文学发生  关于诗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