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了更好地保障民生,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将成为我党的重点建设对象。为响应习总书记反腐倡廉建设号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公共利益,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建设。其应当在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加强权力运用控制的同时完善各项内控制度的制定从而达到不断推进反腐廉政建设的目的。本文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研究主体,依次介绍我国行政事业的内控概念及特征、加强内控的必要性、内控建设现状,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以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建设 现状 改进建议
一、引言
1.背景综述。伴随着《企业内部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实施,我国行政事业内部管理水平逐渐提升,但从长久看来,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总是存在一定时间落后效应。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们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求也愈来愈高。
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的领导班子执政以来,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不断提高其为广大群众的服务职能,财政部积极征集各方意见。2012年11月29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全国印发,并自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这在一定意义上真正开始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2.研究框架。本文结构安排上共由四个方面构成。
第一部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征,同时与企业进行对比。第二部分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讨论现阶段增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数据搜集及文献研究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总结其内控建设的缺点与不足。第四部分结合内控规范的相关规定,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作出一些参考建议。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1.分类及职能。事业单位的类别划分通常有三种:行业分类法、经费分类法、功能分类法。行业分类法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属性划分。将其分为:文化、科研、教育、卫生等事业类别;行政事业单位按照经费分类法可以划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功能分类法的依据是事业单位所具备的功能。行政单位的职能主要是:履行国家政府的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如公检法、工商、税务、海关、水务等)。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主要是:履行由国家负责的社会事业工作机构的服务管理职能(如:公办学校、环卫等)。
2. 收入来源及支出方向。行政事业单位收入主要是以下五大方面构成。一是财政补助,是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拨入的各项事业经费,包括正常经费和专项资金;二是上级补助,是指从上级部门及主管单位获得的非财政补助资金;三是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项及辅助业务所获得的资金;四是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组织除了专项业务外没有单独核算的经营活动获得的资金;五是其他收入,指除上述四项资金以外的资金来源。
行政事业单位支出依据用途分为12类。基本工资,包含行政机关人员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机关工人的岗位(技术等级)工资与国家规定比例的奖金、各类学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的临时待遇等;补助工资,包含各項岗位补贴、价格补助、地区性补助等;行政事业单位津贴,包含教龄津贴、接济站津贴、财会职员岗位补贴等;社会保障费,包括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职工福利费,包含职工福利费、独生子女补贴费、未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医疗费等;助学金,包含各类学校学习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其余6项分别为商品服务和支出、设备购置费、维护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医疗费和其他费用。
三、 行政事业内部控制
我国规定,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达成设定的控制目标,会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及执行程序并予以实施以此监控经济活动的风险。而美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则表示它是与业务运营紧密结合的一项持续的业务构成。
内部控制是组织实现既定目标,制定相关计划,确认相关程序并用来预防和防止各项错误及渎职现象发生的重要方式和形式。而显然在内控的理解上,我们的规定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概念过于宽泛并且缺乏灵活性,这就很有可能造成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经济活动违规的风险。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征与企业内控特征对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可以从5个方面展现。
第一,宗旨是保证运营目标的顺利达成。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目标与核心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管理产品与服务,其追求的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而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完全取决于企业的运营目标是否实现即赢利是否达到预期。
第二,展开控制活动以预算管理起点。行政事业单位在准备期要制作出详细的预算方案,在此过程之中就需要适当的运用合理、科学与及时的论证。只有这样才可投入行政资源,实施行政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更注重社会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与加速流通而在企业内控中预算管理范畴仅限局限于本企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成效最大化。
第三,控制活动注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效能。内部行政效能控制,促使单位投入较低的行政成本来实施行政行为,最终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实现整个社会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控,不仅强调经济效益,而且强调社会效益。但对于企业而言,内控,仅仅是为了满足更好地经济效应。
第四,限定与约束单位内部权力的行使。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权力受到诸多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各行政事业单位都需严格遵循诸如《预算法》之类的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文规定。
第五,将风险控制在了自身可控的范围之内。行政事业单位在面临多数风可预见险时必须采取承受部分或全部风险的应对措施。而企业由于其营利性质,正常情况下,愿意承担高风险的企业是鲜少的。
2.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必要性。首先,有利于推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一直强调的廉政建设,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和行为的兹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立完备体系,使得单位人员各项经济活动都有章可循,一切按制度办事,有助于从根源抓牢行政人员作风问题,减少或者避免各种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有利于加强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与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自我纪律约束与管制,对单位各职能部门可开展监督与考察,有助于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方便了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最后,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公众。单位实现内控,有助于更好地节约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接受服务。 3.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问题,国内许多学者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发表了不少论文研究。其中大多数围绕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影响因素、内控目标、存在的内控问题以及通过解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现阶段,通过解读大量学者的研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报道,我们发现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
3.1内控意识较为缺乏。单位负责人和职员对于内部控制的意识相对薄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可以归纳为:单位内部未设置单独的内控职能部门;没有明确的内控目标;没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没有明确责任到人、责任到事;缺乏内控培训,员工对内控制度并不熟悉。
3.2内控制度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单位的收支并非由财会部门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不重视资产的盘查和管理,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票据管理不到位,经常就会发生编制虚假凭证等行为,从而严重损害了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3.3内控体系建立不够成熟。据有关学者调查研究,以江苏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为调研对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江苏省实行的是零基预算,但很少有单位实行预算全程管理分析模式,财政决算还没有真正实现与预算的实质对应,预算绩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
3.4内外部监控力度不够。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重要环节。目前,虽然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其与财务部门大都为平行关系,更有甚者,有些单位的审计人员即为本单位财务人员兼任,根本无法做到责任到人,不能兼任的職务没有做到完全分离。外部监督主要由财政和外部审计执行,而外部监督过多的关注的是单位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而不会考察单位内部是否有严格的内控制度与监督体系。
4.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具体建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笔者通过解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
4.1提升内控意识,强化单位责任人的风险责任意识。依据《规范》第一章第六条我们可以总结出只有单位领导充分意识到内控建设的重要性,才能认真组织单位人员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才能调动单位员工遵守内控制度的积极性。”依据《规范》有关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积极开展各项内控培训教育,全面梳理单位经济流程,规范经济业务操作程序,透明公开经济业务操作环节,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事,同时必须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
4.2建立新的信息和监控系统,减少人为操纵的潜在风险。《规范》要求为了减少甚至是消除人为操作这一类因素给单位带来的风险,各单位有义务将单位的内部控制流程嵌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单位内部信息的安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可以引入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经验机制,从而在单位内部建立风险监控、预警和评价体系。信息系统的运用有助于保障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清晰合理的记录,有利于提升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4.3设立全过程预算控制加强单位预算约束力。《规范》中指出单位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单位须要加增强对预算的审核与稽查,保证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单位内部要制定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控制专业资金的投入使用,分别拟定资金使用限额,超预算项目的执行需及时审查原因,对违规使用单位资金的项目应当立即停止并予以纠正。
4.4增强内控职能部门与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建设。单位内部要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建立单独的内控职能部门与审计部门,加强对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管理。监督管理应当体现在日常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促使单位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加速社会资源流转,创造更大的社会效应。
四、结语
就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而言,其制度建设和管理仍待改进。单位应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推动内部控制朝着愈来愈科学、愈来愈规范的方向逐步完善。同时增强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提升大家的内控风险意识,明确划分各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改进与完善,从而共同建设事业单位的健康未来。
参考文献:
[1]田祥宇;王鹏;唐大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 (09): 1-8.
[2]杨淑静. 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会计师, 2014, (16): 1-2.
[3]马宗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征简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9): 1-2.
[4]刘艳丽. 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支出中的应用[J]. 财经界, 2015, (07): 1-1.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建设 现状 改进建议
一、引言
1.背景综述。伴随着《企业内部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实施,我国行政事业内部管理水平逐渐提升,但从长久看来,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总是存在一定时间落后效应。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们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求也愈来愈高。
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的领导班子执政以来,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不断提高其为广大群众的服务职能,财政部积极征集各方意见。2012年11月29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全国印发,并自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这在一定意义上真正开始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2.研究框架。本文结构安排上共由四个方面构成。
第一部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征,同时与企业进行对比。第二部分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讨论现阶段增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数据搜集及文献研究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总结其内控建设的缺点与不足。第四部分结合内控规范的相关规定,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作出一些参考建议。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1.分类及职能。事业单位的类别划分通常有三种:行业分类法、经费分类法、功能分类法。行业分类法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属性划分。将其分为:文化、科研、教育、卫生等事业类别;行政事业单位按照经费分类法可以划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功能分类法的依据是事业单位所具备的功能。行政单位的职能主要是:履行国家政府的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如公检法、工商、税务、海关、水务等)。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主要是:履行由国家负责的社会事业工作机构的服务管理职能(如:公办学校、环卫等)。
2. 收入来源及支出方向。行政事业单位收入主要是以下五大方面构成。一是财政补助,是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拨入的各项事业经费,包括正常经费和专项资金;二是上级补助,是指从上级部门及主管单位获得的非财政补助资金;三是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项及辅助业务所获得的资金;四是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组织除了专项业务外没有单独核算的经营活动获得的资金;五是其他收入,指除上述四项资金以外的资金来源。
行政事业单位支出依据用途分为12类。基本工资,包含行政机关人员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机关工人的岗位(技术等级)工资与国家规定比例的奖金、各类学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的临时待遇等;补助工资,包含各項岗位补贴、价格补助、地区性补助等;行政事业单位津贴,包含教龄津贴、接济站津贴、财会职员岗位补贴等;社会保障费,包括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职工福利费,包含职工福利费、独生子女补贴费、未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医疗费等;助学金,包含各类学校学习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其余6项分别为商品服务和支出、设备购置费、维护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医疗费和其他费用。
三、 行政事业内部控制
我国规定,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达成设定的控制目标,会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及执行程序并予以实施以此监控经济活动的风险。而美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则表示它是与业务运营紧密结合的一项持续的业务构成。
内部控制是组织实现既定目标,制定相关计划,确认相关程序并用来预防和防止各项错误及渎职现象发生的重要方式和形式。而显然在内控的理解上,我们的规定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概念过于宽泛并且缺乏灵活性,这就很有可能造成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经济活动违规的风险。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征与企业内控特征对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可以从5个方面展现。
第一,宗旨是保证运营目标的顺利达成。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目标与核心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管理产品与服务,其追求的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而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完全取决于企业的运营目标是否实现即赢利是否达到预期。
第二,展开控制活动以预算管理起点。行政事业单位在准备期要制作出详细的预算方案,在此过程之中就需要适当的运用合理、科学与及时的论证。只有这样才可投入行政资源,实施行政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更注重社会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与加速流通而在企业内控中预算管理范畴仅限局限于本企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成效最大化。
第三,控制活动注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效能。内部行政效能控制,促使单位投入较低的行政成本来实施行政行为,最终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实现整个社会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控,不仅强调经济效益,而且强调社会效益。但对于企业而言,内控,仅仅是为了满足更好地经济效应。
第四,限定与约束单位内部权力的行使。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权力受到诸多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各行政事业单位都需严格遵循诸如《预算法》之类的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文规定。
第五,将风险控制在了自身可控的范围之内。行政事业单位在面临多数风可预见险时必须采取承受部分或全部风险的应对措施。而企业由于其营利性质,正常情况下,愿意承担高风险的企业是鲜少的。
2.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必要性。首先,有利于推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一直强调的廉政建设,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和行为的兹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立完备体系,使得单位人员各项经济活动都有章可循,一切按制度办事,有助于从根源抓牢行政人员作风问题,减少或者避免各种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有利于加强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与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自我纪律约束与管制,对单位各职能部门可开展监督与考察,有助于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方便了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最后,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公众。单位实现内控,有助于更好地节约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接受服务。 3.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问题,国内许多学者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发表了不少论文研究。其中大多数围绕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影响因素、内控目标、存在的内控问题以及通过解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现阶段,通过解读大量学者的研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报道,我们发现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
3.1内控意识较为缺乏。单位负责人和职员对于内部控制的意识相对薄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可以归纳为:单位内部未设置单独的内控职能部门;没有明确的内控目标;没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没有明确责任到人、责任到事;缺乏内控培训,员工对内控制度并不熟悉。
3.2内控制度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单位的收支并非由财会部门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不重视资产的盘查和管理,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票据管理不到位,经常就会发生编制虚假凭证等行为,从而严重损害了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3.3内控体系建立不够成熟。据有关学者调查研究,以江苏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为调研对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江苏省实行的是零基预算,但很少有单位实行预算全程管理分析模式,财政决算还没有真正实现与预算的实质对应,预算绩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
3.4内外部监控力度不够。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重要环节。目前,虽然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其与财务部门大都为平行关系,更有甚者,有些单位的审计人员即为本单位财务人员兼任,根本无法做到责任到人,不能兼任的職务没有做到完全分离。外部监督主要由财政和外部审计执行,而外部监督过多的关注的是单位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而不会考察单位内部是否有严格的内控制度与监督体系。
4.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具体建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笔者通过解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
4.1提升内控意识,强化单位责任人的风险责任意识。依据《规范》第一章第六条我们可以总结出只有单位领导充分意识到内控建设的重要性,才能认真组织单位人员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才能调动单位员工遵守内控制度的积极性。”依据《规范》有关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积极开展各项内控培训教育,全面梳理单位经济流程,规范经济业务操作程序,透明公开经济业务操作环节,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事,同时必须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
4.2建立新的信息和监控系统,减少人为操纵的潜在风险。《规范》要求为了减少甚至是消除人为操作这一类因素给单位带来的风险,各单位有义务将单位的内部控制流程嵌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单位内部信息的安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可以引入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经验机制,从而在单位内部建立风险监控、预警和评价体系。信息系统的运用有助于保障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清晰合理的记录,有利于提升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4.3设立全过程预算控制加强单位预算约束力。《规范》中指出单位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单位须要加增强对预算的审核与稽查,保证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单位内部要制定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控制专业资金的投入使用,分别拟定资金使用限额,超预算项目的执行需及时审查原因,对违规使用单位资金的项目应当立即停止并予以纠正。
4.4增强内控职能部门与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建设。单位内部要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建立单独的内控职能部门与审计部门,加强对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管理。监督管理应当体现在日常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促使单位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加速社会资源流转,创造更大的社会效应。
四、结语
就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而言,其制度建设和管理仍待改进。单位应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推动内部控制朝着愈来愈科学、愈来愈规范的方向逐步完善。同时增强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提升大家的内控风险意识,明确划分各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改进与完善,从而共同建设事业单位的健康未来。
参考文献:
[1]田祥宇;王鹏;唐大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 (09): 1-8.
[2]杨淑静. 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会计师, 2014, (16): 1-2.
[3]马宗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征简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9): 1-2.
[4]刘艳丽. 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支出中的应用[J]. 财经界, 2015, (0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