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儿童具有童年期的一般特点,教育者在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的基础上,一般又将小学时期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指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上,所以既保留着幼儿期的一些心理特点,又开始了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历程。关注和了解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于低年级任课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初入学儿童迅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从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着手,谈谈如何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低年级 数学 儿童认知特点 教学效率
小学儿童具有童年期的一般特点,教育者在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的基础上,一般又将小学时期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指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上,所以既保留着幼儿期的一些心理特点,又开始了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历程。关注和了解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于低年级任课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初入学儿童迅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它们同儿童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效果。
要提高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抓住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从孩子的感知、记忆、注意、思维这四个方面的特点着手寻找教学策略。
一、 抓住感知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小学儿童的感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观察力是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以其感知觉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有研究者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他们只关注事物的大致轮廓与整体特征,不能作精细分析和细节把握。在目的性方面,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抗干扰能力较差,无法保证长时间的持续观察。此外,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事物分不清主次,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所以显得凌乱、不系统,缺乏顺序性。
针对如上特点,就需要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孩子观察力的引导和培养。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让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这时教师应向小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增强观察的主动性;如在教学二上的“认识图形”时要明确让孩子观察的是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不然有的学生就会去找其他方面的特点。另外,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如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等的观察,都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帮助他们把握细节;此外,在观察中还要求学生进行言语描述,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然后从中找出规律。此时,学生肯定无法一下子就把规律归纳出来,教师就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去描述自己发现的东西,最后再引导学生渐渐把发现的零碎片段组合成我们所需要的规律。
二、 抓住记忆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低年级时,儿童的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但无意记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约在小学三年级时,有意记忆开始占主导优势。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既要对他们不断提出有意记忆的要求,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需要,但也要顾及他们的无意记忆的特点。无意记忆是以事物本身的吸引力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教师选择色彩鲜艳的教具或者设计趣味性强的活动,使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上留下深刻印记。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可以编数字歌“1像竹杆细长条,2像白鹅水上飘,3像斜飞的海鸟,4像彩旗迎风飘,5像钓杆把鱼钓,6像口哨咧嘴笑,7像吸管弯着腰,8像小小麻花条,9像气球飞高高,10像香肠加肉包”,并配以动画课件播放,通过把数字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相结合,帮助学生记忆。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在学习中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较多。之所以如此,是跟低年级儿童的知识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有关,这需要通过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逐步改善。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策略加强知识的巩固。事实证明,这种不断的重复识记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记忆,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数的组成时,教师经常会采取复述策略来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理解力差的特点,教师多采用一些组织策略如分类别、编口诀,采用形象化的图示、比喻等方式加深记忆效果。如一年级时,学生对于某一个数的前面一个数是什么,后面一个数时什么,经常会出现把前后两个数颠倒的情况。此时,可以通过我们早操排队,高(大)的同学排在后面,矮(小)的同学排在前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 抓住注意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阶段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为: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带有显著的情绪色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宜多采用直观性教学,教师应借助生动的语言、鲜明的板书、充实的内容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尽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关注教学过程。同时,要去除课堂教学中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窗外杂乱的声响以及屋内墙上过多的装饰等。
就注意的稳定性而言,低年级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有研究表明,5-7岁儿童的注意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7-9岁儿童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讲课的时间一般都是控制在20分钟,其余时间用来提问或是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课堂作业和帮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加深当堂课的印象。此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应该避免多个教学目标同时出现,而要注重单一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如先听老师讲再翻开书看,先听完老师的要求再进行操作等
四、 抓住思维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开始学习文字和数字,开始发展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来理解抽象的字、词以及进行计算等。因此在一年级上册刚开始教学简单的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小棒、手指等形象的东西帮助学生进行计算。
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所以常常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引导学生做“解决问题”时,应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要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的好习惯,这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按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学生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是整个学龄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又决定了小学阶段的发展是否有良好的开端。作为低年级任课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并以此来展开教学并积极促进儿童心理向更高水平转变。
参考文献: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低年级 数学 儿童认知特点 教学效率
小学儿童具有童年期的一般特点,教育者在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的基础上,一般又将小学时期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指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上,所以既保留着幼儿期的一些心理特点,又开始了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历程。关注和了解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于低年级任课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初入学儿童迅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它们同儿童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效果。
要提高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抓住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从孩子的感知、记忆、注意、思维这四个方面的特点着手寻找教学策略。
一、 抓住感知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小学儿童的感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观察力是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以其感知觉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有研究者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他们只关注事物的大致轮廓与整体特征,不能作精细分析和细节把握。在目的性方面,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抗干扰能力较差,无法保证长时间的持续观察。此外,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事物分不清主次,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所以显得凌乱、不系统,缺乏顺序性。
针对如上特点,就需要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孩子观察力的引导和培养。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让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这时教师应向小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增强观察的主动性;如在教学二上的“认识图形”时要明确让孩子观察的是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不然有的学生就会去找其他方面的特点。另外,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如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等的观察,都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帮助他们把握细节;此外,在观察中还要求学生进行言语描述,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然后从中找出规律。此时,学生肯定无法一下子就把规律归纳出来,教师就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去描述自己发现的东西,最后再引导学生渐渐把发现的零碎片段组合成我们所需要的规律。
二、 抓住记忆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低年级时,儿童的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但无意记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约在小学三年级时,有意记忆开始占主导优势。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既要对他们不断提出有意记忆的要求,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需要,但也要顾及他们的无意记忆的特点。无意记忆是以事物本身的吸引力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教师选择色彩鲜艳的教具或者设计趣味性强的活动,使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上留下深刻印记。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可以编数字歌“1像竹杆细长条,2像白鹅水上飘,3像斜飞的海鸟,4像彩旗迎风飘,5像钓杆把鱼钓,6像口哨咧嘴笑,7像吸管弯着腰,8像小小麻花条,9像气球飞高高,10像香肠加肉包”,并配以动画课件播放,通过把数字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相结合,帮助学生记忆。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在学习中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较多。之所以如此,是跟低年级儿童的知识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有关,这需要通过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逐步改善。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策略加强知识的巩固。事实证明,这种不断的重复识记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记忆,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数的组成时,教师经常会采取复述策略来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理解力差的特点,教师多采用一些组织策略如分类别、编口诀,采用形象化的图示、比喻等方式加深记忆效果。如一年级时,学生对于某一个数的前面一个数是什么,后面一个数时什么,经常会出现把前后两个数颠倒的情况。此时,可以通过我们早操排队,高(大)的同学排在后面,矮(小)的同学排在前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 抓住注意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阶段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为: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带有显著的情绪色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宜多采用直观性教学,教师应借助生动的语言、鲜明的板书、充实的内容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尽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关注教学过程。同时,要去除课堂教学中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窗外杂乱的声响以及屋内墙上过多的装饰等。
就注意的稳定性而言,低年级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有研究表明,5-7岁儿童的注意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7-9岁儿童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讲课的时间一般都是控制在20分钟,其余时间用来提问或是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课堂作业和帮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加深当堂课的印象。此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应该避免多个教学目标同时出现,而要注重单一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如先听老师讲再翻开书看,先听完老师的要求再进行操作等
四、 抓住思维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开始学习文字和数字,开始发展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来理解抽象的字、词以及进行计算等。因此在一年级上册刚开始教学简单的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小棒、手指等形象的东西帮助学生进行计算。
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所以常常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引导学生做“解决问题”时,应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要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的好习惯,这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按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学生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是整个学龄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又决定了小学阶段的发展是否有良好的开端。作为低年级任课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并以此来展开教学并积极促进儿童心理向更高水平转变。
参考文献: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