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高达902万。如何进行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改善,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层面出发,让班级管理更具特色,让教学工作有序推进,这是学校、教师、家长们必须深思的关键问题。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班主任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长。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为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带去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阐述了几点新的看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研究;思考
引言: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等长辈在抚养。这些孩子成熟的过早,但在性格上却有缺失。当学校教育无法发挥出关键作用时,留守儿童们就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惯,学习的态度不够积极,学科的成绩难以进步。留守儿童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接触,参与集体活动。鉴于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身上既肩负着伟大的教书育人使命,那么在实践中就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帮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通过管理方案的设计、管理内容的补充、有效策略的实施,引领农村教育事业真正实现长远规划、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层困境的分析
(一)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制,学科成绩不理想,经常出现走神、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1]。留守儿童总不按照规定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的时候趋于应付,有的时候干脆不做。留守儿童都很难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厌学情绪明显,逃学现象普遍。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放任他们不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象令人担忧。
(二)不良习惯让人发愁
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不好。有的学生沉迷上网,有的学生喜欢打架,在老师的严厉批评下,他们的逆反情绪会越来越重。比如我们班上的一个留守儿童,他长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奶奶比较溺爱孙子。有的时候,这孩子会去别的班级向其他学生骗取钱财,严重时还会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关键时期失去了父母的教育,在老人溺爱的环境下,儿童最好的伙伴就是其他留守儿童,儿童都有引起他人关注的想法,势必会做出一些非常规的举动,又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让其形成畸形心理认知。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埋下了隐患。
(三)个性特征异常突出
有的留守儿童在个性特点方面,常常呈现出两种极端,有的是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有的是比较暴躁顽皮,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需得到解决,这不但和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关,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班主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工作。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思考
(一)要深入的了解学生
针对小学生来讲,学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班主任从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家长的角色。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就需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需要认真、耐心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这个时候,需要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来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开学的时候,可以给各个学生建立家庭档案和个人档案,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性格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这样一来,切实了解了学生的实际状况,班主任才可以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学生才会向老师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这样班主任才能针对性地处理相关问题,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认识。班主任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更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城市中的很多学生不怕父母,却怕班主任,这里的“怕”实际上是敬畏,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成长关系,尤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很好地排除儿童心理障碍。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榜样;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指引儿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认知。当然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一方面减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心理指引的第一道关。
(二)提高集体活动力度
农村班主任在组织班级的集体活动的时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多考虑留守儿童的感受,提高其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其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改善其自闭心理和敌对心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良好班级集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留守儿童对班级集体的归属感,以此来增加其情感上的互动行为,改善其心理状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课业的要求,班主任在设计集体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将集体活动与教学联合起来进行。如本班有一位同学,其一直由姑姑照顾,父母则长期外出打工,平日里与父母和姑姑的交流都比较少。其在平日就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暴自弃的态度。针对于此,除了跟其父母和姑姑进行了必要的沟通之外,为了提高填补其内心归属感的空缺,就有意识地开展了春游、表演等集体活动,通过春游的形式来提高其对集体的参与度,通过表演来强化其集体意识,最终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家长转变思想观念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应该鼓励子女多与亲人、同学、老师交流,应该对子女保持合理的期望值。有的家长为了子女不过自己这样的生活,对其赋予较高的期望值。这些做法反而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重要的是父母应对子女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尽量同子女交流,一起商量某些事情,让子女明白父母对他们的关心。
(四)政府部门积极配合
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周边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安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2]。办好寄宿制学校是教育部门为留守儿童提供第二家庭的有力举措。改善寄宿制条件的资金来源可以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热心捐助等不同的来源筹集。将农村留守儿童尽可能全部转化为寄宿制学生。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优质的服务。
结语: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新的课程,更是一项新的现实任务,是教育发展大计,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弊端,我们不仅要关注好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的不足,我们为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班主任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细致入微,这样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社会环境,使得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作为造成留守现状的关键――父母也要多替自己的子女考虑,尽量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关爱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春.浅谈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有效对策[J].甘肃教育督导,2015(11)88-89.
[2]王荣鑫.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3)46.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研究;思考
引言: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等长辈在抚养。这些孩子成熟的过早,但在性格上却有缺失。当学校教育无法发挥出关键作用时,留守儿童们就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惯,学习的态度不够积极,学科的成绩难以进步。留守儿童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接触,参与集体活动。鉴于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身上既肩负着伟大的教书育人使命,那么在实践中就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帮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通过管理方案的设计、管理内容的补充、有效策略的实施,引领农村教育事业真正实现长远规划、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层困境的分析
(一)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制,学科成绩不理想,经常出现走神、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1]。留守儿童总不按照规定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的时候趋于应付,有的时候干脆不做。留守儿童都很难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厌学情绪明显,逃学现象普遍。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放任他们不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象令人担忧。
(二)不良习惯让人发愁
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不好。有的学生沉迷上网,有的学生喜欢打架,在老师的严厉批评下,他们的逆反情绪会越来越重。比如我们班上的一个留守儿童,他长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奶奶比较溺爱孙子。有的时候,这孩子会去别的班级向其他学生骗取钱财,严重时还会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关键时期失去了父母的教育,在老人溺爱的环境下,儿童最好的伙伴就是其他留守儿童,儿童都有引起他人关注的想法,势必会做出一些非常规的举动,又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让其形成畸形心理认知。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埋下了隐患。
(三)个性特征异常突出
有的留守儿童在个性特点方面,常常呈现出两种极端,有的是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有的是比较暴躁顽皮,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需得到解决,这不但和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关,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班主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工作。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思考
(一)要深入的了解学生
针对小学生来讲,学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班主任从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家长的角色。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就需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需要认真、耐心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这个时候,需要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来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开学的时候,可以给各个学生建立家庭档案和个人档案,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性格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这样一来,切实了解了学生的实际状况,班主任才可以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学生才会向老师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这样班主任才能针对性地处理相关问题,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认识。班主任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更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城市中的很多学生不怕父母,却怕班主任,这里的“怕”实际上是敬畏,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成长关系,尤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很好地排除儿童心理障碍。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榜样;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指引儿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认知。当然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一方面减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心理指引的第一道关。
(二)提高集体活动力度
农村班主任在组织班级的集体活动的时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多考虑留守儿童的感受,提高其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其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改善其自闭心理和敌对心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良好班级集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留守儿童对班级集体的归属感,以此来增加其情感上的互动行为,改善其心理状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课业的要求,班主任在设计集体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将集体活动与教学联合起来进行。如本班有一位同学,其一直由姑姑照顾,父母则长期外出打工,平日里与父母和姑姑的交流都比较少。其在平日就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暴自弃的态度。针对于此,除了跟其父母和姑姑进行了必要的沟通之外,为了提高填补其内心归属感的空缺,就有意识地开展了春游、表演等集体活动,通过春游的形式来提高其对集体的参与度,通过表演来强化其集体意识,最终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家长转变思想观念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应该鼓励子女多与亲人、同学、老师交流,应该对子女保持合理的期望值。有的家长为了子女不过自己这样的生活,对其赋予较高的期望值。这些做法反而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重要的是父母应对子女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尽量同子女交流,一起商量某些事情,让子女明白父母对他们的关心。
(四)政府部门积极配合
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周边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安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2]。办好寄宿制学校是教育部门为留守儿童提供第二家庭的有力举措。改善寄宿制条件的资金来源可以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热心捐助等不同的来源筹集。将农村留守儿童尽可能全部转化为寄宿制学生。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优质的服务。
结语: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新的课程,更是一项新的现实任务,是教育发展大计,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弊端,我们不仅要关注好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的不足,我们为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班主任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细致入微,这样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社会环境,使得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作为造成留守现状的关键――父母也要多替自己的子女考虑,尽量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关爱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春.浅谈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有效对策[J].甘肃教育督导,2015(11)88-89.
[2]王荣鑫.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