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解决学生写作存在的障碍,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应该从根源人手,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认为应从学生思维人手,首先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成为见多识广的孩子,何愁言之无“物”。其次激活学生思维“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写出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最后要开启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学生写作既要“拿出”也要“拿来”,常坐“巨人肩头”。让视野开阔,让心胸开阔,让妙笔生花。
【关键词】拓宽思维的空间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启学生多元化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作文,提起笔来,总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可惜,这样的学生终属麟毛风角。绝大部分学生作文,提起笔来,便觉无话可说,即使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他们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改革,我认为应该不遗余力的做如下努力:
首先,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引来作文的“活水之源”
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必“附丽于事物”,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那么,生活从哪里来?学生的生活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间接生活,一个是直接生活。间接生活来自读物,直接生活指学生学习期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要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不但用眼观察生活,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的特征;而且用身心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其次,让学生的思维时时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一意一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我认为读写结合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捷径。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的思维启迪,禁锢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客体,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重视学生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理解他们想法的由来,仔细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在提倡学生创新思维和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求教师要放开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习作中敢于逆向思维,形成自己富有创意的表达。
再次,开启学生多元化思维
采取多样性的作文命题形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题目宜少做限制,使学生有东西可写,有情可抒,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组织对同一主题或题目写多篇文章,来个一题多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学生体会到作文的灵活性,领会到多种不同写法的特点,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中开展互评,老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圈子,当一回作文指导老师,进行桌与桌,组与组,班与班间互相评改、交流,教师巡回做好指导工作。
利用典型效应多激励学生,给学生作文以成就感,要改批评的取向为欣赏的取向,重视积极鼓励的作用,使评语、评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对于作文中的一些优秀之作,老师要进行修改润色,加以点评并印发给学生,或是在班刊校刊上推出,还可以向各级作文报刊推荐发表。
教师要写下水作文,下水作文是教师站在学生角度,针对相同题材进行写作,让学生看老师是如何构思、立意和写作的,给模糊的学生以示范。
让我们在作文教学l中大胆科学的尝试-,努力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激活其创新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多元化,使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的写作水平跟上时代前进和教育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拓宽思维的空间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启学生多元化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作文,提起笔来,总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可惜,这样的学生终属麟毛风角。绝大部分学生作文,提起笔来,便觉无话可说,即使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他们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改革,我认为应该不遗余力的做如下努力:
首先,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引来作文的“活水之源”
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必“附丽于事物”,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那么,生活从哪里来?学生的生活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间接生活,一个是直接生活。间接生活来自读物,直接生活指学生学习期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要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不但用眼观察生活,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的特征;而且用身心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其次,让学生的思维时时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一意一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我认为读写结合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捷径。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的思维启迪,禁锢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客体,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重视学生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理解他们想法的由来,仔细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在提倡学生创新思维和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求教师要放开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习作中敢于逆向思维,形成自己富有创意的表达。
再次,开启学生多元化思维
采取多样性的作文命题形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题目宜少做限制,使学生有东西可写,有情可抒,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组织对同一主题或题目写多篇文章,来个一题多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学生体会到作文的灵活性,领会到多种不同写法的特点,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中开展互评,老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圈子,当一回作文指导老师,进行桌与桌,组与组,班与班间互相评改、交流,教师巡回做好指导工作。
利用典型效应多激励学生,给学生作文以成就感,要改批评的取向为欣赏的取向,重视积极鼓励的作用,使评语、评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对于作文中的一些优秀之作,老师要进行修改润色,加以点评并印发给学生,或是在班刊校刊上推出,还可以向各级作文报刊推荐发表。
教师要写下水作文,下水作文是教师站在学生角度,针对相同题材进行写作,让学生看老师是如何构思、立意和写作的,给模糊的学生以示范。
让我们在作文教学l中大胆科学的尝试-,努力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激活其创新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多元化,使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的写作水平跟上时代前进和教育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