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它也是每一节课努力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效果最重要最有效的依据. 从字里行间,可以领会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第一要素,相当重要,而且也是与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的,每天都要碰上的. 然而这样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却长期被我忽视. 由于对目标的领悟不够深刻,老师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主要存在着“不动脑筋,盲目抄袭”、“随心所欲,草率制订”、“要求过高,一味求全”等三大误区,使教学目标的实施离开了实际的方向,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这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的数学学习.
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常常深入细致的思考,凭着对旧教材的记忆和理解,认为反正数学就只有那么几个知识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关系不大,于是将教参上的“教学要求”一抄了之, “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却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设计. 有时还脱离了教材的内容,硬把教参中的目标强加到每节课中;有时,还把目标只看做备课时的一种格式,一个环节,根本没有去思考与研究,便随意地制定. 导致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有许多是千篇一律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哪节课都可以使用,真可谓是“放诸四海而皆准”!
可教学的实践证明,正确制定教学目标不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教学目标犹如“的”,教学好比“矢”,无的放矢怎能有效?有的时候,由于没有根据实际制定好教学目标,一堂课上下来,干了些什么都不知道,老师不清楚,学生更不明白. 这样连我自己心中都无底的课,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细细品味,所有的这些,真是让我汗颜,也是时候“整整风”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堂目标所描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教学目标指的是课堂教学后所要得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在各个领域中获得的学习结果和行为变化. 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认知水平,在了解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学生对所要学知识的背景知识掌握多少的基础上,再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目标.
以我校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学校的发展,随着外地民工子女学生的逐渐增多,班级学生的学习层次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外地学生在随着父母迁徙的过程中,接受了不同地区的、不同层次与要求的教学,在知识上出现了断层,另一方面由于所接受、培养的学习习惯缺乏系统性与长效性,再加上父母忙于生计,工作时间较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进而影响课堂上的学习,对这些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本无从谈起. 尤其是一些高年级插班进来的学生,前几个年级学习的内容也不能掌握,何谈接受新的知识. 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旧的教学方法,旧的课堂设计来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排斥了他们,无视他们的学习. 久而久之,会让他们离我们更远,极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例如,教授“稍复杂的方程”一课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1)一般学生能写出一种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求能写出两种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更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基本性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当然,此时的较高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追求的指导性目标,可能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果实”了.
因此,我们在拟订教学目标时,就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所以为全体学生制定同一个目标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吃不饱”的现象. 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面向全体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使是教学过程中的环节目标,也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从课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要求.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但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谁也无法预知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什么不可预设的因素,而且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中将会出现的细节.
例如,在设计“三角形内角和”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我预设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量一量,把三个角量出来,再加起来;还有一种是剪一剪,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首先是量的同学提出来的,怎么有的同学是181°,而有的同学是179°、178°. 再次,有同学提出了用折的方法来验证,把三个角折起来,拼成了平角;还有同学想出了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验证方法. 此时,教师必需要调整好原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充分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因此,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 教学目标制定应留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意外”,及时地调整教学预设,周密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并调整好教学过程. 最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等的有效生成,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从课程实际出发
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还要从课程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新颁布的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同学段进行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在制定目标时,也要依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的要求合理地来制定,不能凌驾于课程标准与教材之上.
常常见到教师由于自己设计的环节需要,任意改变教材原有的内容与体系,有的甚至超出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这并不可取,因为,教材与标准的制定是经过许多专家考证与研究之后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材的结构编排、内容顺序是有相当强的逻辑性的,所用语言是通过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通过精挑细选的. 而教师脱离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其实是对教学目标的偏离.
尽管教学目标是由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确定的,与具体的教学情景紧密相关,有时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但也不能超过既定的范围,也就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范围,所有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都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也只有认真仔细地研读教材与标准,把握住总体方向,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结束那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关注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 我们教师要研究和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出发,根据课标的相关内容以及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的多维度教学目标来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常常深入细致的思考,凭着对旧教材的记忆和理解,认为反正数学就只有那么几个知识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关系不大,于是将教参上的“教学要求”一抄了之, “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却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设计. 有时还脱离了教材的内容,硬把教参中的目标强加到每节课中;有时,还把目标只看做备课时的一种格式,一个环节,根本没有去思考与研究,便随意地制定. 导致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有许多是千篇一律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哪节课都可以使用,真可谓是“放诸四海而皆准”!
可教学的实践证明,正确制定教学目标不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教学目标犹如“的”,教学好比“矢”,无的放矢怎能有效?有的时候,由于没有根据实际制定好教学目标,一堂课上下来,干了些什么都不知道,老师不清楚,学生更不明白. 这样连我自己心中都无底的课,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细细品味,所有的这些,真是让我汗颜,也是时候“整整风”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堂目标所描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教学目标指的是课堂教学后所要得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在各个领域中获得的学习结果和行为变化. 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认知水平,在了解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学生对所要学知识的背景知识掌握多少的基础上,再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目标.
以我校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学校的发展,随着外地民工子女学生的逐渐增多,班级学生的学习层次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外地学生在随着父母迁徙的过程中,接受了不同地区的、不同层次与要求的教学,在知识上出现了断层,另一方面由于所接受、培养的学习习惯缺乏系统性与长效性,再加上父母忙于生计,工作时间较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进而影响课堂上的学习,对这些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本无从谈起. 尤其是一些高年级插班进来的学生,前几个年级学习的内容也不能掌握,何谈接受新的知识. 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旧的教学方法,旧的课堂设计来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排斥了他们,无视他们的学习. 久而久之,会让他们离我们更远,极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例如,教授“稍复杂的方程”一课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1)一般学生能写出一种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求能写出两种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更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基本性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当然,此时的较高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追求的指导性目标,可能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果实”了.
因此,我们在拟订教学目标时,就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所以为全体学生制定同一个目标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吃不饱”的现象. 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面向全体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使是教学过程中的环节目标,也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从课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要求.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但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谁也无法预知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什么不可预设的因素,而且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中将会出现的细节.
例如,在设计“三角形内角和”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我预设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量一量,把三个角量出来,再加起来;还有一种是剪一剪,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首先是量的同学提出来的,怎么有的同学是181°,而有的同学是179°、178°. 再次,有同学提出了用折的方法来验证,把三个角折起来,拼成了平角;还有同学想出了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验证方法. 此时,教师必需要调整好原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充分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因此,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 教学目标制定应留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意外”,及时地调整教学预设,周密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并调整好教学过程. 最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等的有效生成,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从课程实际出发
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还要从课程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新颁布的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同学段进行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在制定目标时,也要依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的要求合理地来制定,不能凌驾于课程标准与教材之上.
常常见到教师由于自己设计的环节需要,任意改变教材原有的内容与体系,有的甚至超出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这并不可取,因为,教材与标准的制定是经过许多专家考证与研究之后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材的结构编排、内容顺序是有相当强的逻辑性的,所用语言是通过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通过精挑细选的. 而教师脱离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其实是对教学目标的偏离.
尽管教学目标是由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确定的,与具体的教学情景紧密相关,有时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但也不能超过既定的范围,也就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范围,所有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都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也只有认真仔细地研读教材与标准,把握住总体方向,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结束那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关注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 我们教师要研究和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出发,根据课标的相关内容以及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的多维度教学目标来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