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x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能通过美感、审美、美学等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学习做完美的人。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初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情感教育,因此,与审美教育有着语文天然的联系。比如,散文、诗歌以其所具有的节奏、音韵与深刻的形象与意境打动着人们,如何挖掘出这些作品中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是教学中的最大困难。以诗词为例: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因为此时学生学习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对于诗词的理解,不能很好地将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意思的理解上,要在诗歌的导入环节上,即在开讲时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中。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的美好祝愿,这种感觉是愉悦的、欢乐的,但是词中却表现出怅惘的、无奈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他因朝庭内部的纷争被贬在密州任太守,此年中秋,他对月感伤,自己落得如此结局,又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想想朝庭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与月宫的寒冷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他不想再回到那个伤心之地。对兄弟的思念,既然不能成为现实,何不将这美好祝愿遍洒人间呢?
  二、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必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见识、开发智力
  审美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开发。教师要让学生欣赏、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和艺术美,就需要在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知识的启迪。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我从诗的内容入手,介绍了历代名人悲秋之诗句.要求学生注意区分其中的不同,进而领会诗的主旨,感受诗的思想内容。还简要介绍了格律诗的有关知识,并指导学生朗读。这样既让学生深入感受到了诗的意境,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诗的音乐美,从而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受益。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审美实践机会
  多年来,我结合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欣赏》、《书法》、《音乐欣赏》、《演讲与口才》等书刊,对进行审美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了摄影、书法、朗读等比赛,举办了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确立健康正确的审美标准。
  四、用说写去创造美
  一方面是听读,烂熟于心;一方面则是说写,百炼成钢。平时训练注重指导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才能够记得牢,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课文中为我们写作教学提供了许多材料,我们要充分利用。如:同是写“春”,朱自清的《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各具风格,从不同的审美角度,用不同的审美意识,都表现出了“春”的各种风情,创造了美的境界。
  总之,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使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自觉自愿地接受课文中的美感教育,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的。搞好美育教育,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肩负的又一重任。我们要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其他文献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如作家赵树理先生所说,这些名师就都是善于开矿的“沙里淘金”者。他们享受阅读,阅读也成就了他们。品读着,感叹着,感叹着他们在读书之路上的执着前行,感叹着他们确有成为名师的不一般之处。但作为名师,他们又有其共同点,特别在读书、教学、写作、专业成长方面卓有特色,各显风采。  一、潜心读书  “读书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这是于永正老师的名言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巴尔扎克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足以见得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对于语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做法是以“师讲生听”的方式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也就是教学参考书的理解)成了唯一的答案,并使之概念化,学生的任务就是做笔记和死记硬背。举一个例子,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教师
期刊
近年来,高效课堂创建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与推崇,异彩纷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荡涤着我们的教学思想。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激情,激情成就高效课堂。  首先,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是饱含激情的。再者,语文课堂尤其是低效课堂的实践呼唤课堂激情。“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激情洋溢、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把学生的人调动起来,更能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  一、激情导入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俗话
期刊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表演中学习语文”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的一条有效途径 。  一、表演的意义  (1)激发语文兴趣  有趣的小说能使人废寝忘食,优秀的电视能使人乐而忘返,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对语文感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证明,学生对教学中的表演形式非常感兴趣。  首先,由于学生很少接触这种全身心投入式的学习方式,所以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为了表演好情节,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需求,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在实施中学新课标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彻底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让教育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有  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
期刊
2004年,我们这儿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相联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材外,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图片、电影、电视、网络、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重大时事、亲身经历等引
期刊
一、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优先性原则。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2、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一般学生对象的共性,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个性。  3、科学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二、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
期刊
叶圣陶曾说:“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既知劳而无功,却还要继续这样干下去,这一循环往复的怪圈,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教师呕心沥血的批改,苦则苦矣,却未必能换来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认为:  一、解放思想——走出作文批改的困境  教师的作文批改充其量只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手段,而学生能够自主作文并具备自我修改、完善作文的能力,才是作文教学(包括
期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因,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  一、创艺术导入情境,造和谐愉悦氛围  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心情,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课程。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端往往能先入为主,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
期刊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多重要。随着语文教学理念的逐渐明朗,思路的逐渐清晰,“积累”一词在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频率与日俱增。做为教师,能认识“积累”的重要性,掌握“积累”的方法,激活学生“积累”的知识,发挥积累的功效,那将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本学期,我们课题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积累,并由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