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长期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总是被要求去解决教师、教材所提出的问题,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善思考,思维僵化,问题意识淡薄甚至没有.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尤为重要。
关键词: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师示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42-01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长期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总是被要求去解决教师、教材所提出的问题,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善思考,思维僵化,问题意识淡薄甚至没有.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尤为重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核心之一。而问题是构成探究学习的第一要素,正是新问题的不断提出,才使得探究活动得以不断深入。当前,在逐渐推进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不会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了解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现象,我们应当积极思考,采取可行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问学问,要学好必须会问。李政道教授曾指出:"学习怎么提问题,这才是学问。"现在有许多教师认为在教学中,提问只是教师的事。因此,在课堂上,由教师一问到底,于是出现了"十万个为什么"似的满堂问。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思考和读书的时间都挤掉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效果必然不佳。心理学告诉我: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感到困惑的问题,从而产生疑问、探究的心理。这是心理状态,正是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动力因素。为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学会提问,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实践体会和认识。
1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的"胆"
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题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提问的"胆"。对于基础差、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受被老师批评和惹同学发笑的风险。因此,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谋求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尽量给学生创设敢于提问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跳水》这篇课文时,需要通过表演孩子和猴子嬉闹的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我特意请了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来承担,其中有位同学红着脸低着头告诉我:"老师我不会表演"。我鼓励他们说:"你也是班中的一员,同学们相信你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于是他俩在老师教导下认真地给大家表演。回到座位后,这位同学突然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表演猴子逗孩子的情景。"这样一来,既锻炼胆量,又激发了兴趣。
2激励学生,给他们一颗勤于提问的"心"
小学生不愿提问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不愿问。这部分学生大多对学习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他们在课堂上总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对于这种现象,教师抓住有利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动手激趣。即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我教学《小木船》时,让学生动手叠纸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质疑激趣。3、表演激趣。这样主动表演能愉快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3引导学生,给他们一个善于提问的"脑"
学生不向教师提问题的三个原因是不懂怎样提。这类学生相当普遍,他们往往难把握知识要点,不会质疑问难。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怎样提问题的。如,我在教学《养花》这篇文章时,教师针对课题提问:①写谁养花?②为什么要养花?③养了些什么花?④养花中有什么收获?什么感受?等问题。第二,教师要让学生有提问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中腾出时间进行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特别是阅读课文的教学。如《晏子使楚》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同学互相讨论解决。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题的时候,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先引导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待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再启发其提较复杂的问题。例如《蛇与庄稼》教学这课时,可先引导提问"蛇与庄稼有什么关系","猫与苜蓿有什么关系",再引导提问"什么联系是复杂的联系,什么联系是简单的联系"。
4教师示范,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
例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提问前,教师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说:"细线一般用'几根'、'几条',这儿怎么写'几痕'细线呢?"这一提问,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类比探究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示范,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往往会油然而生。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俗话说:"不怕不懂,最怕不问"。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取时机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发地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师示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42-01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长期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总是被要求去解决教师、教材所提出的问题,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善思考,思维僵化,问题意识淡薄甚至没有.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尤为重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核心之一。而问题是构成探究学习的第一要素,正是新问题的不断提出,才使得探究活动得以不断深入。当前,在逐渐推进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不会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了解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现象,我们应当积极思考,采取可行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问学问,要学好必须会问。李政道教授曾指出:"学习怎么提问题,这才是学问。"现在有许多教师认为在教学中,提问只是教师的事。因此,在课堂上,由教师一问到底,于是出现了"十万个为什么"似的满堂问。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思考和读书的时间都挤掉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效果必然不佳。心理学告诉我: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感到困惑的问题,从而产生疑问、探究的心理。这是心理状态,正是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动力因素。为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学会提问,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实践体会和认识。
1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的"胆"
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题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提问的"胆"。对于基础差、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受被老师批评和惹同学发笑的风险。因此,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谋求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尽量给学生创设敢于提问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跳水》这篇课文时,需要通过表演孩子和猴子嬉闹的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我特意请了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来承担,其中有位同学红着脸低着头告诉我:"老师我不会表演"。我鼓励他们说:"你也是班中的一员,同学们相信你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于是他俩在老师教导下认真地给大家表演。回到座位后,这位同学突然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表演猴子逗孩子的情景。"这样一来,既锻炼胆量,又激发了兴趣。
2激励学生,给他们一颗勤于提问的"心"
小学生不愿提问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不愿问。这部分学生大多对学习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他们在课堂上总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对于这种现象,教师抓住有利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动手激趣。即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我教学《小木船》时,让学生动手叠纸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质疑激趣。3、表演激趣。这样主动表演能愉快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3引导学生,给他们一个善于提问的"脑"
学生不向教师提问题的三个原因是不懂怎样提。这类学生相当普遍,他们往往难把握知识要点,不会质疑问难。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怎样提问题的。如,我在教学《养花》这篇文章时,教师针对课题提问:①写谁养花?②为什么要养花?③养了些什么花?④养花中有什么收获?什么感受?等问题。第二,教师要让学生有提问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中腾出时间进行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特别是阅读课文的教学。如《晏子使楚》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同学互相讨论解决。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题的时候,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先引导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待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再启发其提较复杂的问题。例如《蛇与庄稼》教学这课时,可先引导提问"蛇与庄稼有什么关系","猫与苜蓿有什么关系",再引导提问"什么联系是复杂的联系,什么联系是简单的联系"。
4教师示范,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
例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提问前,教师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说:"细线一般用'几根'、'几条',这儿怎么写'几痕'细线呢?"这一提问,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类比探究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示范,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往往会油然而生。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俗话说:"不怕不懂,最怕不问"。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取时机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发地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