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我校地处仪征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开发区经济迅速发展,区内企业如雨后春笋,尤其是船厂就不下20家。外来人口两万多人,来自安徽、山东、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地的农村。随之而来的是十三个省份、六个民族的外来生。外来生在教育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况相当突出。
二、开展调查:
我校目前在校学生数为315人,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187人,占到总人数的59.4%:其中数学学困生人数80人,占外来学生总数的42.8%。
我们又针对80名数学学困生作了专项调查,首先就家庭方面作了调查:
第二就原学校教育方面:
第三就学生学习、心理方面:
三、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外来家庭大都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工作除了极少数是焊工外,大多从事一些没有技术的工种(如船厂磨砂)。工作时间长,每天早上6点到晚6点,基本没有休息日,不成正比的是收入低,所以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教育引导。即便偶尔有了时间,由于重视不够,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也难以承担起对孩子数学辅导和教育引导的责任。许多孩子要承担不少的家务,甚至包括带弟弟或妹妹,(外来人员生二胎、三胎较为普遍)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
2、心理因素:由于地域的差异而产生语言不通、风俗不同或交流障碍,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融合进来。有些家长往往在一个地方工作一两年后,因故会带着子女转换到另一个地区,甚至一学期一流动也不少见。频繁的流动造成知识上的断层,不利于孩子学习。许多孩子产生过或正在产生恐惧、不安全、自卑等心理问题。
3、学习智力因素:90%的学生目标不明,兴趣不浓,总认为不久也会像父母一样去打工,学习上没有追求:90%的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作业拖拉,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也有一些是接受能力差,计算能力差,分析解决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就不难理解了。
4、学校、教材、教师因素:外来生在以前就读的学校里,绝大部分条件相当落后,管理松散,居然还存在没有数学家庭作业的状况,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在知识编排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苏教版教材中的找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章节不少省份教材中没有)。数学教师老年化严重、自身素质停留在上世纪,教育观念更新不够,离新课改的要求相距甚远,更谈不上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了。
四、帮扶措施:
1、家校合作方面:
本想通过家长会或讲座培训的形式与家长合作,但由于家长出席率低的实际情况,根本不可行。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数学老师对这些外来学困生实行跟踪家访,从中发现孩子的变化过程和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转变情况。
我们还给这些家长开通了“校讯通”,将家庭作业、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发送给学生家长。这样一来,家长每天都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回信息与老师进行交流反馈。这样,既节约了家长经常前往学校的时间,又能及时与老师沟通。
我们还专门针对不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特性约定了“二不三要”:即不打骂孩子,不放任孩子玩游戏,要留时间给孩子学习,要每周谈一次话,要支持鼓励孩子学习。
2、班级管理方面:
(1)融入:实行三混原则:即混合编班,混合编组,混合编桌。让外来生与本地生融合,让学困生与优秀生融合,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尽快让外来数学学困生融入新的环境,新的集体。
(2)平等:班干部任用、评优评先等都平等对待,创造各种让外来生锻炼的机会。诸如数学中队活动、数学节不仅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甚至名额有一定的倾斜,以尽快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近年来,在学校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都会出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影,在活动中他们得到了锻炼,充分地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干,而且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同学已经成长为各项活动的中坚力量,并代表学校在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仪征市趣味运动会单项第八名,仪征电视红歌赛优秀奖,市妇联三八节征文多人获奖,数学节算二十四能手,七巧板拼图达人等等。
(3)心理疏导: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让学生有途径倾诉,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开展《怎样看待父母外出打工》、《怎样适应新环境》、《青春期心理课堂》等心理讲座,以消除孩子恐惧、不安全、自卑等心理问题。我们还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互赞家乡”的活动,使外来学困生激发自豪感,找到自信。
3、教育教学方面:
(1)生动教学,激发兴趣
上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动手操作的学法提高学习效率,还带领学生开展有益有趣的小课题研究:如《酒驾时司机的反应时间与刹车距离问题》、《婴儿游泳池容积与节约用水问题》,《小康生活与百分数问题》等。这些做法改变了认为数学枯燥冷冰冰的片面看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降低目标,等待进步
给每个学困生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始终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下一个目标。作业、知识掌握情况适当降低难度,降低要求,等待他们慢慢进步。哈尼族学生普山从云南转来时数学成绩只有20多分,我给他制定的学期目标是60分,短期目标是30分,通过师生一起努力,他一步步前进着。
(3)课堂点兵,多加鼓励
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每一位外来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课堂提问上尽可能多的给予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每节数学课提问或板书每人不少于两次)只要他们在课堂上取得一点点进步,我们都及时鼓励,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只要学习努力,一定会有收获,也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现在不少孩子上课不再,惧怕回答、板书,而是积极表现、踊跃发言。
(4)同伴互助,老师辅导
我们根据外来生租住地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队,队员们自己还起了很有创意的队名,像“一窝雀小队”、“吊脚楼小队”等。优秀的学生担任队长和副队长,带领其他孩子课前一起开展预习,然后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讲效率。课后一起写作业,共同研究较为复杂的问题,提高作业质量。这些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基本周六周日也不休息,这个组织同时也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周末教育的真空问题。
船厂附近环境复杂,拥有五六十台电脑的合法网吧和只有四五台电脑的黑网吧有多家,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别看不少外来学生在老家连电脑见都没见过,用不了几个月,他们就学会打网游了。作为联系必备的手机,每个外来家庭都有,许多手机都有上网功能,孩子们即使不到外面上网,也会利用手机上网。为此,我们安排班长建起了QQ群,另两名有号召力的班干做管理员,吸引学生入群。我们给群主和管理员拟定了“三控一引”的办群原则:即控制时间、控制语言、控制内容、引导学习。在群里交流学习方法,指点题目思路,上传有一定难度题目的解法,发布小测试要点等等,充分发挥教育延伸、辅导学困的作用。
为了发动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和小班干,鼓励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我们组建了“一帮一”互组对,即一名优秀学生帮扶一名外来学困生。双方签订了帮扶协议,每周至少进行两次的面对面辅导,并记录在案,(详细记录每次辅导的双方态度、辅导内容、辅导效果等)让小老师帮助这些外来数学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一年多来,许多“一帮一”的互助对子,不仅加深了友谊,被帮扶的同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如普山同学数学成绩从原来20多分,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考了57分,进步明显。
学生开展了多形式的同伴互助,并意味着学困生的课业辅导数学教师就可以彻底甩手不管了。我们坚持每周至少一次对学困生举行集中开小灶辅导,查漏补缺,增强辅导的实效。
实事求是的说,针对这些外来数学学困生,由于采取了各种帮扶策略,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是仍有少部分的学困生转化不明显,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扬子学校
二、开展调查:
我校目前在校学生数为315人,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187人,占到总人数的59.4%:其中数学学困生人数80人,占外来学生总数的42.8%。
我们又针对80名数学学困生作了专项调查,首先就家庭方面作了调查:
第二就原学校教育方面:
第三就学生学习、心理方面:
三、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外来家庭大都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工作除了极少数是焊工外,大多从事一些没有技术的工种(如船厂磨砂)。工作时间长,每天早上6点到晚6点,基本没有休息日,不成正比的是收入低,所以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教育引导。即便偶尔有了时间,由于重视不够,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也难以承担起对孩子数学辅导和教育引导的责任。许多孩子要承担不少的家务,甚至包括带弟弟或妹妹,(外来人员生二胎、三胎较为普遍)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
2、心理因素:由于地域的差异而产生语言不通、风俗不同或交流障碍,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融合进来。有些家长往往在一个地方工作一两年后,因故会带着子女转换到另一个地区,甚至一学期一流动也不少见。频繁的流动造成知识上的断层,不利于孩子学习。许多孩子产生过或正在产生恐惧、不安全、自卑等心理问题。
3、学习智力因素:90%的学生目标不明,兴趣不浓,总认为不久也会像父母一样去打工,学习上没有追求:90%的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作业拖拉,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也有一些是接受能力差,计算能力差,分析解决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就不难理解了。
4、学校、教材、教师因素:外来生在以前就读的学校里,绝大部分条件相当落后,管理松散,居然还存在没有数学家庭作业的状况,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在知识编排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苏教版教材中的找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章节不少省份教材中没有)。数学教师老年化严重、自身素质停留在上世纪,教育观念更新不够,离新课改的要求相距甚远,更谈不上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了。
四、帮扶措施:
1、家校合作方面:
本想通过家长会或讲座培训的形式与家长合作,但由于家长出席率低的实际情况,根本不可行。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数学老师对这些外来学困生实行跟踪家访,从中发现孩子的变化过程和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转变情况。
我们还给这些家长开通了“校讯通”,将家庭作业、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发送给学生家长。这样一来,家长每天都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回信息与老师进行交流反馈。这样,既节约了家长经常前往学校的时间,又能及时与老师沟通。
我们还专门针对不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特性约定了“二不三要”:即不打骂孩子,不放任孩子玩游戏,要留时间给孩子学习,要每周谈一次话,要支持鼓励孩子学习。
2、班级管理方面:
(1)融入:实行三混原则:即混合编班,混合编组,混合编桌。让外来生与本地生融合,让学困生与优秀生融合,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尽快让外来数学学困生融入新的环境,新的集体。
(2)平等:班干部任用、评优评先等都平等对待,创造各种让外来生锻炼的机会。诸如数学中队活动、数学节不仅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甚至名额有一定的倾斜,以尽快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近年来,在学校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都会出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影,在活动中他们得到了锻炼,充分地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干,而且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同学已经成长为各项活动的中坚力量,并代表学校在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仪征市趣味运动会单项第八名,仪征电视红歌赛优秀奖,市妇联三八节征文多人获奖,数学节算二十四能手,七巧板拼图达人等等。
(3)心理疏导: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让学生有途径倾诉,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开展《怎样看待父母外出打工》、《怎样适应新环境》、《青春期心理课堂》等心理讲座,以消除孩子恐惧、不安全、自卑等心理问题。我们还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互赞家乡”的活动,使外来学困生激发自豪感,找到自信。
3、教育教学方面:
(1)生动教学,激发兴趣
上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动手操作的学法提高学习效率,还带领学生开展有益有趣的小课题研究:如《酒驾时司机的反应时间与刹车距离问题》、《婴儿游泳池容积与节约用水问题》,《小康生活与百分数问题》等。这些做法改变了认为数学枯燥冷冰冰的片面看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降低目标,等待进步
给每个学困生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始终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下一个目标。作业、知识掌握情况适当降低难度,降低要求,等待他们慢慢进步。哈尼族学生普山从云南转来时数学成绩只有20多分,我给他制定的学期目标是60分,短期目标是30分,通过师生一起努力,他一步步前进着。
(3)课堂点兵,多加鼓励
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每一位外来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课堂提问上尽可能多的给予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每节数学课提问或板书每人不少于两次)只要他们在课堂上取得一点点进步,我们都及时鼓励,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只要学习努力,一定会有收获,也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现在不少孩子上课不再,惧怕回答、板书,而是积极表现、踊跃发言。
(4)同伴互助,老师辅导
我们根据外来生租住地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队,队员们自己还起了很有创意的队名,像“一窝雀小队”、“吊脚楼小队”等。优秀的学生担任队长和副队长,带领其他孩子课前一起开展预习,然后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讲效率。课后一起写作业,共同研究较为复杂的问题,提高作业质量。这些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基本周六周日也不休息,这个组织同时也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周末教育的真空问题。
船厂附近环境复杂,拥有五六十台电脑的合法网吧和只有四五台电脑的黑网吧有多家,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别看不少外来学生在老家连电脑见都没见过,用不了几个月,他们就学会打网游了。作为联系必备的手机,每个外来家庭都有,许多手机都有上网功能,孩子们即使不到外面上网,也会利用手机上网。为此,我们安排班长建起了QQ群,另两名有号召力的班干做管理员,吸引学生入群。我们给群主和管理员拟定了“三控一引”的办群原则:即控制时间、控制语言、控制内容、引导学习。在群里交流学习方法,指点题目思路,上传有一定难度题目的解法,发布小测试要点等等,充分发挥教育延伸、辅导学困的作用。
为了发动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和小班干,鼓励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我们组建了“一帮一”互组对,即一名优秀学生帮扶一名外来学困生。双方签订了帮扶协议,每周至少进行两次的面对面辅导,并记录在案,(详细记录每次辅导的双方态度、辅导内容、辅导效果等)让小老师帮助这些外来数学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一年多来,许多“一帮一”的互助对子,不仅加深了友谊,被帮扶的同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如普山同学数学成绩从原来20多分,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考了57分,进步明显。
学生开展了多形式的同伴互助,并意味着学困生的课业辅导数学教师就可以彻底甩手不管了。我们坚持每周至少一次对学困生举行集中开小灶辅导,查漏补缺,增强辅导的实效。
实事求是的说,针对这些外来数学学困生,由于采取了各种帮扶策略,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是仍有少部分的学困生转化不明显,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扬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