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戏台在促进我国戏曲文化、丰富民间文化、尤其在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很多古戏台台口都镶挂嵌匾联,有些匾联构思奇妙往往一语道破天机,有些匾联用词深奥,字里行间暗藏典故,充满着神秘和魅力。本文就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联的内涵从戏曲文化、关公文化、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和情感色彩等方面进行品读,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联;品读
嘉峪关关城戏台(如图1)匾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是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始建戏台时在台前两侧砖墙上嵌刻而成的,匾额“義正乾坤”则是由时任嘉峪关营游击的王勤民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所手写,匾联字里行间体现了戏台戏曲特点和边关地域文化特色,使人能够产生遐想。而“義正乾坤”中的第一个字,山释读有好几种说法,本文通过品读,认为此字解读为“義”字最为贴切。
一、从戏曲文化角度品读匾联
从时间和戏曲发展历史来看,当时关城古戏台以演秦腔戏曲为主。秦腔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而形成。秦腔在形成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秦声、乱弹、秦腔、梆子腔等。秦腔在乾隆年间走向鼎盛,获得剧坛盟主的地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至嘉庆年间,秦腔乱弹戏不仅到处流行,甚至成为了宫中娱乐必备的节目。秦腔流传的过程中,结合各地方言、并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的营养,使秦腔更加走向地域性、民间性,如今在嘉峪关还能听到“乱弹”、“梆子戏” 等富有秦腔唱腔特点的说唱艺术。
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秦腔剧目都是借古讽今,揭露黑暗,伸张正义,大胆地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每演出一台剧目,都有充满着忠义与勇气,充满“替民行道”的豪气,由此可推测,匾额中“義”字当头是符合场景的。
二、从关公文化角度品读匾联
被历代帝王奉为“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其所代表的正义之气、民族之魂,受到华夏子孙无比的崇敬,民间传说他是第十八代玉皇大帝,可拯救世人。可以猜想,王勤民题写“義正乾坤”,也是崇尚歌颂关公,用关公的“忠、勇、义、仁、智、信”鼓舞士卒勇气,鞭策教化后人。
从酬神献戏层面看,嘉峪关关城古戏台正是坐南朝北,台口恭而敬之地面向关帝庙,表示对关老爷的敬仰,以求它降福人间。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每逢农历五月十三便唱《出五关》、《长坂坡》、《古城会》等秦腔戏曲,祭祀关老爷尽忠取义,天下太平,这些秦腔戏曲表演主题都是忠勇无比、大义凛然,看戏者被关羽“义参天地,道衍春秋”的豪气深深感染,挥洒“義正乾坤”之类的感言皆是。正是如此,公元1802年,时任嘉峪关营游击的王勤民将军在看完精彩演出后愤然提笔挥写了“義正乾坤”。
三、从传统文化角度品读匾联
对联文化历史悠久,以其“对”为最大特点,如出上联、对下联、加横批等,是很有讲究的,好的横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嘉峪关古戏台匾联的上下联和匾额虽然出自不同作者,但是对配非常巧妙,匾额形成于后期,既照应了上下联的内涵,又符合当时的舞台文化特色和政治地域文化特色。
其次,我们把匾额首字当做书法作品来品读。之所以匾额首字我们至今仍不能准确释读,就是因为其书写的问题,也就是书法问题。软笔书法作为华夏最古老最伟大书写方式,经过千锤百炼,成为了有规可循却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義”字在山东梁山景区就有108种写法,嘉峪关古戏台匾额中的“義”字的书写与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義”字极为相似,可见作者就是采用软笔书法书写的。
四、从语言文字角度品读匾联
汉语本身的博大精深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富情感的集中体现,既有缜密严慎的一面,又有活泛激进的一面;既有点横竖撇准确的书写规范,又有大胆狂野的艺术创作;既表达着固定的本义,又可诠释不同情感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嘉峪关关城戏台匾额 “義正乾坤”中首字“義”, 从其本意和引申义来看,“蒙”、“篆”、“彖”、“ 義”均有可能。“蒙”者蒙童教化,教化人们从小弃恶从正,弘扬正气,养成正确的世界观;“篆”可以引申为书写、谱写、演唱、演绎之意,正所谓舞台戏曲之功效;“彖”为判断、识别之意,放在舞台上就是提醒人们甄别善意和邪恶,崇尚真善美;義,本意为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有坚持、主持、认作、诠释正义、情谊之意,用在戏台匾联中是符合情景的。
笔者认为,古人对语言文字使用的严谨是现代人无法比拟的,古人讲究推敲锤炼,往往一字值千金。“義正乾坤”作为公共场合文化作品,作者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出现误笔和错笔是不可能的。要推出准确判断,只有揣测到作者当时的书写意图,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从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关文化、军营文化、戏曲文化、民间文化等多方面去琢磨了。
五、从情感色彩角度品读匾联
细细品读“离合悲欢演往事”中的“离合悲欢”,与“悲欢离合”词意大致相同,都是联合词组,但感情色彩大不一样。
“离合悲欢”语出明·陆采《明珠记·提纲》:“佳人才子古难并,苦离分,巧完成,离合悲欢只在眼前生” 。“悲欢离合”语出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悲:悲哀;欢:欢乐;离:离散;合:团聚。指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分离与团聚的不同遭遇,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悲欢离合:先生“悲”而后有“离”,感情色彩方面,“悲”是内心世界,“离”是由“悲”驱使产生的行动,是不得已被生活情感所迫,痛定思痛的结果,甚至有以“痛”解“悲”的决心。从场面来看,侧重于普世的、大众化的场面。
离合悲欢:先有“离”而后生“悲”,这里(嘉峪关)的“离”是有一种壮举,充满期盼、憧憬之意,是为了一种豪情壮义不得不离且自愿去“离”,“离”也是“悲”,也是“欢”,但此“离”也可能是永别的、悲伤的、预想中没有再次团聚的。从场面看,是大义大别。
关城古戏台上的这幅对联,之所以用“离合悲欢”,是符合时代场景的,作者用词恰到好处,体现了先有“离”而后致“悲”的现实,凡出关者,若能安然返回,那当然是“离”而不“悲”了,或者说离别后的团聚是一种充满了悲伤的喜悦,是一种重生的惊喜。试想,那些出关者,或战士、或商人,他们在出发之前都是激情高昂,充满憧憬的,但他们深知,此去艰辛,有可能一去不返,或战死沙场,或遭遇不测,埋没于茫茫戈壁。可见,在出关之前人们的心情,所有这些人和亲友、战士们分别的场面可想而知,是一种“壮举”,也是一种“悲壮”。
(作者单位:嘉峪关文物景区)
【关键词】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联;品读
嘉峪关关城戏台(如图1)匾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是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始建戏台时在台前两侧砖墙上嵌刻而成的,匾额“義正乾坤”则是由时任嘉峪关营游击的王勤民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所手写,匾联字里行间体现了戏台戏曲特点和边关地域文化特色,使人能够产生遐想。而“義正乾坤”中的第一个字,山释读有好几种说法,本文通过品读,认为此字解读为“義”字最为贴切。
一、从戏曲文化角度品读匾联
从时间和戏曲发展历史来看,当时关城古戏台以演秦腔戏曲为主。秦腔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而形成。秦腔在形成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秦声、乱弹、秦腔、梆子腔等。秦腔在乾隆年间走向鼎盛,获得剧坛盟主的地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至嘉庆年间,秦腔乱弹戏不仅到处流行,甚至成为了宫中娱乐必备的节目。秦腔流传的过程中,结合各地方言、并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的营养,使秦腔更加走向地域性、民间性,如今在嘉峪关还能听到“乱弹”、“梆子戏” 等富有秦腔唱腔特点的说唱艺术。
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秦腔剧目都是借古讽今,揭露黑暗,伸张正义,大胆地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每演出一台剧目,都有充满着忠义与勇气,充满“替民行道”的豪气,由此可推测,匾额中“義”字当头是符合场景的。
二、从关公文化角度品读匾联
被历代帝王奉为“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其所代表的正义之气、民族之魂,受到华夏子孙无比的崇敬,民间传说他是第十八代玉皇大帝,可拯救世人。可以猜想,王勤民题写“義正乾坤”,也是崇尚歌颂关公,用关公的“忠、勇、义、仁、智、信”鼓舞士卒勇气,鞭策教化后人。
从酬神献戏层面看,嘉峪关关城古戏台正是坐南朝北,台口恭而敬之地面向关帝庙,表示对关老爷的敬仰,以求它降福人间。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每逢农历五月十三便唱《出五关》、《长坂坡》、《古城会》等秦腔戏曲,祭祀关老爷尽忠取义,天下太平,这些秦腔戏曲表演主题都是忠勇无比、大义凛然,看戏者被关羽“义参天地,道衍春秋”的豪气深深感染,挥洒“義正乾坤”之类的感言皆是。正是如此,公元1802年,时任嘉峪关营游击的王勤民将军在看完精彩演出后愤然提笔挥写了“義正乾坤”。
三、从传统文化角度品读匾联
对联文化历史悠久,以其“对”为最大特点,如出上联、对下联、加横批等,是很有讲究的,好的横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嘉峪关古戏台匾联的上下联和匾额虽然出自不同作者,但是对配非常巧妙,匾额形成于后期,既照应了上下联的内涵,又符合当时的舞台文化特色和政治地域文化特色。
其次,我们把匾额首字当做书法作品来品读。之所以匾额首字我们至今仍不能准确释读,就是因为其书写的问题,也就是书法问题。软笔书法作为华夏最古老最伟大书写方式,经过千锤百炼,成为了有规可循却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義”字在山东梁山景区就有108种写法,嘉峪关古戏台匾额中的“義”字的书写与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義”字极为相似,可见作者就是采用软笔书法书写的。
四、从语言文字角度品读匾联
汉语本身的博大精深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富情感的集中体现,既有缜密严慎的一面,又有活泛激进的一面;既有点横竖撇准确的书写规范,又有大胆狂野的艺术创作;既表达着固定的本义,又可诠释不同情感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嘉峪关关城戏台匾额 “義正乾坤”中首字“義”, 从其本意和引申义来看,“蒙”、“篆”、“彖”、“ 義”均有可能。“蒙”者蒙童教化,教化人们从小弃恶从正,弘扬正气,养成正确的世界观;“篆”可以引申为书写、谱写、演唱、演绎之意,正所谓舞台戏曲之功效;“彖”为判断、识别之意,放在舞台上就是提醒人们甄别善意和邪恶,崇尚真善美;義,本意为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有坚持、主持、认作、诠释正义、情谊之意,用在戏台匾联中是符合情景的。
笔者认为,古人对语言文字使用的严谨是现代人无法比拟的,古人讲究推敲锤炼,往往一字值千金。“義正乾坤”作为公共场合文化作品,作者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出现误笔和错笔是不可能的。要推出准确判断,只有揣测到作者当时的书写意图,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从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关文化、军营文化、戏曲文化、民间文化等多方面去琢磨了。
五、从情感色彩角度品读匾联
细细品读“离合悲欢演往事”中的“离合悲欢”,与“悲欢离合”词意大致相同,都是联合词组,但感情色彩大不一样。
“离合悲欢”语出明·陆采《明珠记·提纲》:“佳人才子古难并,苦离分,巧完成,离合悲欢只在眼前生” 。“悲欢离合”语出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悲:悲哀;欢:欢乐;离:离散;合:团聚。指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分离与团聚的不同遭遇,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悲欢离合:先生“悲”而后有“离”,感情色彩方面,“悲”是内心世界,“离”是由“悲”驱使产生的行动,是不得已被生活情感所迫,痛定思痛的结果,甚至有以“痛”解“悲”的决心。从场面来看,侧重于普世的、大众化的场面。
离合悲欢:先有“离”而后生“悲”,这里(嘉峪关)的“离”是有一种壮举,充满期盼、憧憬之意,是为了一种豪情壮义不得不离且自愿去“离”,“离”也是“悲”,也是“欢”,但此“离”也可能是永别的、悲伤的、预想中没有再次团聚的。从场面看,是大义大别。
关城古戏台上的这幅对联,之所以用“离合悲欢”,是符合时代场景的,作者用词恰到好处,体现了先有“离”而后致“悲”的现实,凡出关者,若能安然返回,那当然是“离”而不“悲”了,或者说离别后的团聚是一种充满了悲伤的喜悦,是一种重生的惊喜。试想,那些出关者,或战士、或商人,他们在出发之前都是激情高昂,充满憧憬的,但他们深知,此去艰辛,有可能一去不返,或战死沙场,或遭遇不测,埋没于茫茫戈壁。可见,在出关之前人们的心情,所有这些人和亲友、战士们分别的场面可想而知,是一种“壮举”,也是一种“悲壮”。
(作者单位:嘉峪关文物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