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天命观是儒家思想里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以天道,天命,天理开端,然后引向人间。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就因其具有创造性,也只有人才具有创造性,与天一样的“创造性”。孔子以践仁来彰显天道,孟子继而提出“人性善”,强调道德性。践仁,实现道德之善,都是由内向外,所谓“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厚重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被儒家奉为修身立命的重要原则,也是理想人格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内外兼修,圣王一体,和谐共存,乃至成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关键词】 内圣外王 儒家文化 修身 和谐共存
1 由来及原型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所欲焉以自为方。”然而具体讲述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却又是在《庄子·天道篇》说:“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然而“内圣外王”一词,虽是最早见于道家文献,但它却是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现实王道政治的经世路向,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北宋理学大师程颐把他同时代学者邵雍的学说称作“内圣外王之学”。开始用来阐释儒学。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
2 基本内涵
关于“内圣外王”这一命题,是历来中国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词的理解,历代哲学家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内圣外王”是儒家所设计与追求的理想人格。通常意义上人们的理解是:“内圣”就是修身养德,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 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 。要求圣贤不只是追求个人生命的道德完美,更要求把这种“内圣”外化为道德实践和经世济民,立志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使整个社会都变成道德主导的“王道”之世。
内圣是内在的,外王是外在的。内圣外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继孔子之后, 孟子、荀子对“内圣外王”的理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子明确地提出性善论,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通过对修身的注重,试图建立一种从仁心推出仁政的社会治理方式;荀子提出了慎独的思想;是以“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为基础,以“尽伦尽制”的圣王为最高理想的礼学。主张行“王者之政”,并强调“庶人安政”,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了如何摒弃人性中恶的倾向,通过对社会规则和制度的健全来压抑人性恶,发扬礼的社会致思作用。不管他们的侧重点如何,这都是一种融合伦理和政治的思考方式,寻求在伦理和政治中建立一个平衡点。
3 特征
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内圣”方面,这是针对理想人格而言的。其次是“外王”方面,这是针对理想政治而言的。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 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另外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这个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内圣外王”思想正是儒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儒家“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才能把这种道德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最好的例子就表现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上。孟子说:“其身正而天下归之。”[3]离娄认为只有个人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资格治理国家。
4 现实意义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使每个人反省内求,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刚键有为的入世精神。“内圣”的理想人格,要求人们接受道德的磨难和考验,不论是日常生活琐事,还是生死抉择的关头,都要坚毅地践行德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已灵幺》)。然而“内圣”解化为“以政为德”、“圣人立法”、“德政为本”这样一种“圣人之治”。在其外王方面仍然离不开“法治”,只不过是在其人格修养方面不重视“法治”而已。“外王”推及到今天社会则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源头。“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和对外事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规范化,促进个人的道德人格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维护社会稳定,打击不良现象的滋长。
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随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也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心中。对待儒家思想,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内圣外王思想,应该属于其精华部分,因为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而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大力提倡的精神。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两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从“内圣”来讲,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因此每个人都要积极努力,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从“外王”来讲,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目的,还要报效国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化,这样上下一心,才能使国家国泰民安。另外,当我们国家受到侵略的时候,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始终没有被放弃,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国家实现独立自主,从而最终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并且这种精神一定会被发扬光大。这也正是内圣外王思想的时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凯.浅谈儒家的内圣外王观.西安社会科学,2011(01)
2 朱岚.儒家内圣外王之学论要.齐鲁学刊,1997(04)
3 汪建华.论“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与矛盾[J].中国哲学,2001(1)
【关键词】 内圣外王 儒家文化 修身 和谐共存
1 由来及原型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所欲焉以自为方。”然而具体讲述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却又是在《庄子·天道篇》说:“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然而“内圣外王”一词,虽是最早见于道家文献,但它却是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现实王道政治的经世路向,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北宋理学大师程颐把他同时代学者邵雍的学说称作“内圣外王之学”。开始用来阐释儒学。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
2 基本内涵
关于“内圣外王”这一命题,是历来中国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词的理解,历代哲学家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内圣外王”是儒家所设计与追求的理想人格。通常意义上人们的理解是:“内圣”就是修身养德,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 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 。要求圣贤不只是追求个人生命的道德完美,更要求把这种“内圣”外化为道德实践和经世济民,立志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使整个社会都变成道德主导的“王道”之世。
内圣是内在的,外王是外在的。内圣外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继孔子之后, 孟子、荀子对“内圣外王”的理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子明确地提出性善论,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通过对修身的注重,试图建立一种从仁心推出仁政的社会治理方式;荀子提出了慎独的思想;是以“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为基础,以“尽伦尽制”的圣王为最高理想的礼学。主张行“王者之政”,并强调“庶人安政”,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了如何摒弃人性中恶的倾向,通过对社会规则和制度的健全来压抑人性恶,发扬礼的社会致思作用。不管他们的侧重点如何,这都是一种融合伦理和政治的思考方式,寻求在伦理和政治中建立一个平衡点。
3 特征
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内圣”方面,这是针对理想人格而言的。其次是“外王”方面,这是针对理想政治而言的。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 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另外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这个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内圣外王”思想正是儒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儒家“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才能把这种道德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最好的例子就表现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上。孟子说:“其身正而天下归之。”[3]离娄认为只有个人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资格治理国家。
4 现实意义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使每个人反省内求,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刚键有为的入世精神。“内圣”的理想人格,要求人们接受道德的磨难和考验,不论是日常生活琐事,还是生死抉择的关头,都要坚毅地践行德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已灵幺》)。然而“内圣”解化为“以政为德”、“圣人立法”、“德政为本”这样一种“圣人之治”。在其外王方面仍然离不开“法治”,只不过是在其人格修养方面不重视“法治”而已。“外王”推及到今天社会则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源头。“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和对外事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规范化,促进个人的道德人格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维护社会稳定,打击不良现象的滋长。
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随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也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心中。对待儒家思想,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内圣外王思想,应该属于其精华部分,因为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而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大力提倡的精神。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两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从“内圣”来讲,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因此每个人都要积极努力,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从“外王”来讲,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目的,还要报效国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化,这样上下一心,才能使国家国泰民安。另外,当我们国家受到侵略的时候,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始终没有被放弃,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国家实现独立自主,从而最终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并且这种精神一定会被发扬光大。这也正是内圣外王思想的时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凯.浅谈儒家的内圣外王观.西安社会科学,2011(01)
2 朱岚.儒家内圣外王之学论要.齐鲁学刊,1997(04)
3 汪建华.论“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与矛盾[J].中国哲学,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