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分数应用题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制第11册教科书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下面,笔者结合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谈点解应用题的“七策略”,即一读、二找、三画、四分、五列、六思、七查。
策略一:读——读通、读懂题意。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解答应用题刚开始,总是通过阅读题目,引起感官的神经冲动,搜集各种信息,不断传人大脑皮层形成表象,就是说,应用题教学是从读题开始的。正如语文教科书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道理也是一样的。
例如,六年级学生111人,相当于五年级学生人数的。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许多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往往做成:111÷=148(人),究其原因,就是没认真读题,以为只求五年级人数而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应用题读题对学生来说是解应用题的前提条件。
策略二:找——找出条件与问题,关键是找出单位“1”,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单位“1”的判断有“从此、是、占、相当于后面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常用题目中去,但实际上题目经常会变换关键词句的叙述形式。
例如“甲的是乙,乙的,相当于甲白兔只数的是黑色……”如果按“从此、是、占、相当于后面找”的方法找单位“1”明显错误。因此,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
例如,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解这题关键条件为: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从对应分率的前面找小亮,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从对应分率的前面找小华,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
又例如:“商店运来120千克的苹果,运来的梨比苹果多(少),商店运来多少千克梨?”
这题的关键条件:运来的梨比苹果多(少),判断单位“1”比……多(少)……中的比的后面找。因为比的后面是苹果,把苹果看作“1”。
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找单位“1”的,一般题目从对应分率的前面找单位“1”,比……多(少)……的从比的后面找单位“1”,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的,不管再复杂的题目,大家都可以用它找出单位“1”,不信请试试看。
策略三:画——画出题目的线段图。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手开始。”动手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通过画线段图,学生会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题目更直观,更易理解。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在动手操作这个教学环节中也不可缺,常常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例如:商店售出2筐橙子,每筐24千克,占售出水果总数的,售出的香蕉占售出水果总数的,商店售出香蕉多少千克?
这样线段图一画,就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策略四:分——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的联系。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是从它们的意义人手的。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两者虽然有些不同,但均能用关系式“一个数×几分之几=多少”来表示。所以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就能学会发现分数乘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式,从而正确地表达题目意思。
以上例说明,把水果总数看作单位“1”
水果总数×=橙子的数量
或橙子的数量÷=水果总数
水果总数×=香蕉的数量
策略五:列——列式计算并做出答案。弗赖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
前面的工作做好了,列式就是顺理成章。
列方程法:解:设商店水果总数x千克
x×=24×2
x=88
88×=22千克
算术法:(24×2)÷×=22(千克)
答:商店售出香蕉22千克。
策略六:思——逆向思考。某些分数应用题给出了未知量经过某些运算而得到的最后结果,则可逆向思考推理显得容易,像这样的问题一般称之为还原问题。所以,这种思考的方法亦称还原或逆推法。
例如:仓库存有面粉若干吨,购进2吨后,又运走3吨,这时又购进一批,现有面粉正好是购进前面粉的4倍,现将仓库面粉全部均分给5个粮店销售,每个粮店分得6吨,问仓库原存有面粉多少吨?
思考方法:由5个粮店每个分得6吨,可知分前有6×5=30(吨),这30吨正好是购进前面粉数量的4倍,所以购进前应为30÷4=7.5(吨),这7.5吨又是运走3吨等于10吨,这10吨又是购进2吨后得到的,由此购进2吨面粉前是10-2=8(吨)。故得解:6×5÷4+3-2=8(吨)。
策略七:查——检查并验证。检查并验证列式是否正确,单位是否写好,答案是否完整,如前面例子,水果总数为88千克,而橙子的数量为48千克,48÷88=,符合题意,因此可以确定此题正确。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一读、二找、三画、四分、五列、六思、七查”,这“七策略”顺序解应用题,学生解题能力,速度均有大幅上升之势,尤其是“学困生”不再感觉应用题是一道坎了,对解应用题的兴趣和信心会增大。
策略一:读——读通、读懂题意。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解答应用题刚开始,总是通过阅读题目,引起感官的神经冲动,搜集各种信息,不断传人大脑皮层形成表象,就是说,应用题教学是从读题开始的。正如语文教科书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道理也是一样的。
例如,六年级学生111人,相当于五年级学生人数的。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许多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往往做成:111÷=148(人),究其原因,就是没认真读题,以为只求五年级人数而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应用题读题对学生来说是解应用题的前提条件。
策略二:找——找出条件与问题,关键是找出单位“1”,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单位“1”的判断有“从此、是、占、相当于后面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常用题目中去,但实际上题目经常会变换关键词句的叙述形式。
例如“甲的是乙,乙的,相当于甲白兔只数的是黑色……”如果按“从此、是、占、相当于后面找”的方法找单位“1”明显错误。因此,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
例如,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解这题关键条件为: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从对应分率的前面找小亮,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从对应分率的前面找小华,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
又例如:“商店运来120千克的苹果,运来的梨比苹果多(少),商店运来多少千克梨?”
这题的关键条件:运来的梨比苹果多(少),判断单位“1”比……多(少)……中的比的后面找。因为比的后面是苹果,把苹果看作“1”。
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找单位“1”的,一般题目从对应分率的前面找单位“1”,比……多(少)……的从比的后面找单位“1”,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的,不管再复杂的题目,大家都可以用它找出单位“1”,不信请试试看。
策略三:画——画出题目的线段图。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手开始。”动手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通过画线段图,学生会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题目更直观,更易理解。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在动手操作这个教学环节中也不可缺,常常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例如:商店售出2筐橙子,每筐24千克,占售出水果总数的,售出的香蕉占售出水果总数的,商店售出香蕉多少千克?
这样线段图一画,就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策略四:分——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的联系。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是从它们的意义人手的。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两者虽然有些不同,但均能用关系式“一个数×几分之几=多少”来表示。所以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就能学会发现分数乘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式,从而正确地表达题目意思。
以上例说明,把水果总数看作单位“1”
水果总数×=橙子的数量
或橙子的数量÷=水果总数
水果总数×=香蕉的数量
策略五:列——列式计算并做出答案。弗赖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
前面的工作做好了,列式就是顺理成章。
列方程法:解:设商店水果总数x千克
x×=24×2
x=88
88×=22千克
算术法:(24×2)÷×=22(千克)
答:商店售出香蕉22千克。
策略六:思——逆向思考。某些分数应用题给出了未知量经过某些运算而得到的最后结果,则可逆向思考推理显得容易,像这样的问题一般称之为还原问题。所以,这种思考的方法亦称还原或逆推法。
例如:仓库存有面粉若干吨,购进2吨后,又运走3吨,这时又购进一批,现有面粉正好是购进前面粉的4倍,现将仓库面粉全部均分给5个粮店销售,每个粮店分得6吨,问仓库原存有面粉多少吨?
思考方法:由5个粮店每个分得6吨,可知分前有6×5=30(吨),这30吨正好是购进前面粉数量的4倍,所以购进前应为30÷4=7.5(吨),这7.5吨又是运走3吨等于10吨,这10吨又是购进2吨后得到的,由此购进2吨面粉前是10-2=8(吨)。故得解:6×5÷4+3-2=8(吨)。
策略七:查——检查并验证。检查并验证列式是否正确,单位是否写好,答案是否完整,如前面例子,水果总数为88千克,而橙子的数量为48千克,48÷88=,符合题意,因此可以确定此题正确。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一读、二找、三画、四分、五列、六思、七查”,这“七策略”顺序解应用题,学生解题能力,速度均有大幅上升之势,尤其是“学困生”不再感觉应用题是一道坎了,对解应用题的兴趣和信心会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