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顺应理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将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Unit 10 Going Home为例,着重从综观思想和动态观出发来分析顺应理论指导下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模式,试图探索精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为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一次新的尝试。
关键词:顺应理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综观;动态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85-03 收稿日期:2016-06-29
课题项目: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顺应论视角下的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J/D/2014/024)。
作者简介:王艳丽(1982—),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语用学。
一、顺应论的理论背景
比利时语用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1999)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他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1987)中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Verschueren(1999)从人类自身与语言、文化的关系出发, 给语用学重新定义为“对在行为方式上与语言使用有关的语言现象作认知、社会、文化上的综观”(Verschueren,1999:7)。
顺应理论强调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1999:55—56)。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大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Verschueren,1999:59)。这三大特性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此外,要对语言现象做出语用解释,还必须考虑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四个方面对整个交际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文章将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Unit 10 Going Home为例来分析构建顺应理论指导下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模式,探索精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
二、Going Home一课的教学设计
Step 1:Pre-reading Stage
欣赏歌曲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或电影片段。自1971年《纽约邮报》刊登了Going Home这一真实故事之后,Irwin Levine与L.Russell Brown把这一动人的故事改编成歌曲。此后,高仓健主演的日本影片《幸福的黄手帕》更使这个故事家喻户晓。由歌曲欣赏或电影片段导入能为课文的讲解创造浓厚的感情氛围和心理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其文化背景,师生共同体会歌词中Vingo复杂丰富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对作品的背景知识、故事情节、主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Step 2:While-reading Stage
首先,在Global Reading环节引导学生完成文章的表层理解,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和梳理基本框架,找出记叙文的几大要素:plot, setting, characters, climax, theme, point of view等;鼓励学生复述故事概要,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
其次,Detailed Reading环节是课文处理的重心,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起到关键作用。鼓励学生找出文中Vingo,young people以及隐形的人物Vingo妻子的描述,以图表归纳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让学生一一揣摩Vingo的内心感受和年轻人的情感变化。
再次, 为了对文章主旨有深层次的理解,再次返回到作品标题,让学生尝试比较 “ Going Home” 和“Yellow Ribbon”这两大标题, 通过讨论,挖掘学生对 “家”和 “黄丝带”象征意义的理解,引导并丰富学生的表述。进一步设计组织小组讨论环节,锻炼学生的口语和思辨能力, 如: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reformed criminals? 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 to live a new life? 升华主旨,让学生理解到爱和宽恕、信任和理解的真谛。
Step 3:Post-reading Stage
根据Going Home中的人物,鼓励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去感受人物,体验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要求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下文章的结尾,或许是大团圆结局,又或者是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通过情景表演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实践中进行情感体验,内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Step 4:Assignment
课外拓展口语和写作相结合。要求学生讨论:What lesson do you think the young people can learn from Vingos story?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和社会责任感;或是拓展阅读相关主题的作品和诗歌,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以Going Home一课为例分析顺应理论指导下教学模式的构建
Going Home的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综合”“动态”两大主线,呈现出对动态语境的构建、语言的选择和顺应、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这一语言交际过程的模拟。 1.高职英语精读课堂中的“综合”和“多元”
(1)精读课堂中语言语境的顺应。
语言语境分为信道(linguistic channel)和语言上下文(linguistic context)。在篇内衔接方面,利用各种韵律、词汇、修辞以及逻辑-语义关系等方式来实现语篇语义相关;Going Home 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如为了平衡结构,渲染气氛,文中“young people were out of their seats, screaming and shouting and crying, doing small dances of joy”,韵律优美,节奏鲜明,形象地渲染了全车的人都沸腾起来欣喜若狂的氛围;此外,作者使用明喻的修辞格,“a tree that stood like a banner of welcome billowing in the wind”,把老橡树比喻成欢迎的旗帜,把数百条黄丝带随风飘动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烘托出Vingo的惊喜和妻子对他真挚的守候。除了以上韵律、明喻的使用,引导学生通过标题的对比,挖掘文中yellow ribbon的象征意义,文中黄丝带象征宽容和理解,教师还可以拓展黄丝带在如今社会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责任、感恩、包容、和平等。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分析篇际制约也极其重要,即分析文章的体裁类型及其是如何制约该语篇发展的。Going Home是一篇记叙文,一般是按照故事发展的时空顺序展开的。文章的开端交代了主人公、时间、地点等要素;故事的发展部分,Vingo带着年轻人陷入回忆中,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Vingo的背景和矛盾处境以及大橡树上的黄丝带的特殊寓意。作者在层层铺垫下逐步将故事引向高潮,文章的层层悬念的设置营造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文中对情景的记述大都采用描写的手法,如外貌描写 ill-fitting, no moving, dusty face;又如行为描写 kept chewing, frozen into complete silence, sat rooted, tightening his face, smoke seriously等;简单的handsome, plain, unformed就清楚地把妻子善良朴实、坚强忠贞的性格表现出来。在教学中,值得与学生一起品味和欣赏文章语言表述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作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欣赏能力,并且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根据语篇体裁合理安排行文结构。
当然,分析文章的线性序列也同样重要,能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作者是如何按照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的。如在阅读环节中和学生一起理清故事发展的四条线索: 地点由远及近;年轻人的情感变化,由好奇到被感动受启发; Vingo的行为变化,由沉默到回忆;Vingo的心理变化,由痛苦不安、焦虑到期待、欣喜。由此可见,文章的线性序列和文章的体裁联系也密不可分。
(2)精读课堂中的社会、文化顺应。
文化是社交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Going Home的教学环节中,文化教学输入贯穿始终。在导入环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多媒体呈现了与课文相应的影像和歌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供了必要的语言及背景知识。在阅读环节中,抓住文章的主线之一,通过地点的转移而展开故事情节,从New York到New Jersey,后来的Howard Johnsons,another Howard Johnsons, Brunswick,鼓励学生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画出路径,使学生直接了解到各个州的地理、 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状况。教师通过整合课外资源进行文化补足,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此外,大学英语精读教学除了在认知层面进行文化输入外,还包括体验式文化学习。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精髓,引导学生体验语言背后的哲学思想,提高人文素养。在Going Home一课的Post-reading教学设计中通过角色扮演、迷你剧等方法创设比较地道的,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学生参与体验,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语言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把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使之具备文化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
(3)精读课堂中的认知、心理顺应。
语言使用中激活的心理世界,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话语需要和说话人的心理世界构成相互适应,同样,做出的选择也要和说话者和听话者心理世界情形的评价构成相互适应。
在大学英语精读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就是师生之间所进行的心理世界的沟通,为了实现更好的沟通,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世界的顺应,需要综合情感、兴趣、愿望、信念、个性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正确的评估,以选择合适的话语和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缺乏主动性,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焦虑及情感障碍。Going Home一课通过课内角色体验,让学生自己自由地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不断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通过给定话题,小组讨论,拓展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在实践中进行情感体验,内化课堂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心理世界,那么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必然能激发其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高职英语精读课堂中顺应的动态性
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Verschueren,1999:147)。 动态顺应发生在各种能提供意义框架的话语行为或话语事件中,它与语境关系和结构客体相互作用并促成话语意义的生成。
根据顺应理论,语言使用和选择过程的动态性与语言结构关系极为密切。大学英语精读中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这会影响作者对语言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因此,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每篇课文的特点,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以Going Home一课为例,在导入环节的歌曲欣赏或电影片段赏析,能生动地输入背景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心理图式,敦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阅读环节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调整认知结构,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反思。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各自的心理图式不仅会和文字信息相联系,还会与彼此之间的图式相联系及互动。类似的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通过交际性问答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动态的交际模式中,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语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在Going Home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层层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心理图式,将之与语篇信息联系,生成新的范式。同时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有更好的把握。在交际性问答中,教师也要顺应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学生在语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适当延伸,使其乐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高职的学生,教师在该环节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包容,使学生能够享受阅读,避免挫败感。
综上所述,顺应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 “综合”“动态”两大主线,呈现出对动态语境的构建、语言的选择和顺应、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这一语言交际过程的模拟。在高职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顺应语言语境,顺应社会、文化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应理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方面为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一次新的尝试,进而为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作用。同时对其他语言现象的阐释也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付 蓓.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动态语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31—34.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新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现代外语,1999,(4).
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16—22.
刘正光,吴志高.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外语学刊,2000,(4).
石 翀.综合英语课堂语境动态建构模式.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134—135.
谢少万.顺应理论与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于国栋.The Chinese /English Code switching as Realiza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
王玲娜.从顺应论视角看英语教学法.西北医学教育,2006,(12).
关键词:顺应理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综观;动态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85-03 收稿日期:2016-06-29
课题项目: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顺应论视角下的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J/D/2014/024)。
作者简介:王艳丽(1982—),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语用学。
一、顺应论的理论背景
比利时语用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1999)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他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1987)中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Verschueren(1999)从人类自身与语言、文化的关系出发, 给语用学重新定义为“对在行为方式上与语言使用有关的语言现象作认知、社会、文化上的综观”(Verschueren,1999:7)。
顺应理论强调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1999:55—56)。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大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Verschueren,1999:59)。这三大特性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此外,要对语言现象做出语用解释,还必须考虑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四个方面对整个交际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文章将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Unit 10 Going Home为例来分析构建顺应理论指导下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模式,探索精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
二、Going Home一课的教学设计
Step 1:Pre-reading Stage
欣赏歌曲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或电影片段。自1971年《纽约邮报》刊登了Going Home这一真实故事之后,Irwin Levine与L.Russell Brown把这一动人的故事改编成歌曲。此后,高仓健主演的日本影片《幸福的黄手帕》更使这个故事家喻户晓。由歌曲欣赏或电影片段导入能为课文的讲解创造浓厚的感情氛围和心理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其文化背景,师生共同体会歌词中Vingo复杂丰富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对作品的背景知识、故事情节、主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Step 2:While-reading Stage
首先,在Global Reading环节引导学生完成文章的表层理解,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和梳理基本框架,找出记叙文的几大要素:plot, setting, characters, climax, theme, point of view等;鼓励学生复述故事概要,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
其次,Detailed Reading环节是课文处理的重心,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起到关键作用。鼓励学生找出文中Vingo,young people以及隐形的人物Vingo妻子的描述,以图表归纳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让学生一一揣摩Vingo的内心感受和年轻人的情感变化。
再次, 为了对文章主旨有深层次的理解,再次返回到作品标题,让学生尝试比较 “ Going Home” 和“Yellow Ribbon”这两大标题, 通过讨论,挖掘学生对 “家”和 “黄丝带”象征意义的理解,引导并丰富学生的表述。进一步设计组织小组讨论环节,锻炼学生的口语和思辨能力, 如: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reformed criminals? 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 to live a new life? 升华主旨,让学生理解到爱和宽恕、信任和理解的真谛。
Step 3:Post-reading Stage
根据Going Home中的人物,鼓励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去感受人物,体验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要求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下文章的结尾,或许是大团圆结局,又或者是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通过情景表演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实践中进行情感体验,内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Step 4:Assignment
课外拓展口语和写作相结合。要求学生讨论:What lesson do you think the young people can learn from Vingos story?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和社会责任感;或是拓展阅读相关主题的作品和诗歌,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以Going Home一课为例分析顺应理论指导下教学模式的构建
Going Home的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综合”“动态”两大主线,呈现出对动态语境的构建、语言的选择和顺应、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这一语言交际过程的模拟。 1.高职英语精读课堂中的“综合”和“多元”
(1)精读课堂中语言语境的顺应。
语言语境分为信道(linguistic channel)和语言上下文(linguistic context)。在篇内衔接方面,利用各种韵律、词汇、修辞以及逻辑-语义关系等方式来实现语篇语义相关;Going Home 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如为了平衡结构,渲染气氛,文中“young people were out of their seats, screaming and shouting and crying, doing small dances of joy”,韵律优美,节奏鲜明,形象地渲染了全车的人都沸腾起来欣喜若狂的氛围;此外,作者使用明喻的修辞格,“a tree that stood like a banner of welcome billowing in the wind”,把老橡树比喻成欢迎的旗帜,把数百条黄丝带随风飘动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烘托出Vingo的惊喜和妻子对他真挚的守候。除了以上韵律、明喻的使用,引导学生通过标题的对比,挖掘文中yellow ribbon的象征意义,文中黄丝带象征宽容和理解,教师还可以拓展黄丝带在如今社会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责任、感恩、包容、和平等。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分析篇际制约也极其重要,即分析文章的体裁类型及其是如何制约该语篇发展的。Going Home是一篇记叙文,一般是按照故事发展的时空顺序展开的。文章的开端交代了主人公、时间、地点等要素;故事的发展部分,Vingo带着年轻人陷入回忆中,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Vingo的背景和矛盾处境以及大橡树上的黄丝带的特殊寓意。作者在层层铺垫下逐步将故事引向高潮,文章的层层悬念的设置营造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文中对情景的记述大都采用描写的手法,如外貌描写 ill-fitting, no moving, dusty face;又如行为描写 kept chewing, frozen into complete silence, sat rooted, tightening his face, smoke seriously等;简单的handsome, plain, unformed就清楚地把妻子善良朴实、坚强忠贞的性格表现出来。在教学中,值得与学生一起品味和欣赏文章语言表述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作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欣赏能力,并且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根据语篇体裁合理安排行文结构。
当然,分析文章的线性序列也同样重要,能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作者是如何按照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的。如在阅读环节中和学生一起理清故事发展的四条线索: 地点由远及近;年轻人的情感变化,由好奇到被感动受启发; Vingo的行为变化,由沉默到回忆;Vingo的心理变化,由痛苦不安、焦虑到期待、欣喜。由此可见,文章的线性序列和文章的体裁联系也密不可分。
(2)精读课堂中的社会、文化顺应。
文化是社交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Going Home的教学环节中,文化教学输入贯穿始终。在导入环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多媒体呈现了与课文相应的影像和歌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供了必要的语言及背景知识。在阅读环节中,抓住文章的主线之一,通过地点的转移而展开故事情节,从New York到New Jersey,后来的Howard Johnsons,another Howard Johnsons, Brunswick,鼓励学生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画出路径,使学生直接了解到各个州的地理、 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状况。教师通过整合课外资源进行文化补足,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此外,大学英语精读教学除了在认知层面进行文化输入外,还包括体验式文化学习。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精髓,引导学生体验语言背后的哲学思想,提高人文素养。在Going Home一课的Post-reading教学设计中通过角色扮演、迷你剧等方法创设比较地道的,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学生参与体验,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语言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把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使之具备文化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
(3)精读课堂中的认知、心理顺应。
语言使用中激活的心理世界,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话语需要和说话人的心理世界构成相互适应,同样,做出的选择也要和说话者和听话者心理世界情形的评价构成相互适应。
在大学英语精读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就是师生之间所进行的心理世界的沟通,为了实现更好的沟通,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世界的顺应,需要综合情感、兴趣、愿望、信念、个性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正确的评估,以选择合适的话语和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缺乏主动性,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焦虑及情感障碍。Going Home一课通过课内角色体验,让学生自己自由地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不断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通过给定话题,小组讨论,拓展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在实践中进行情感体验,内化课堂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心理世界,那么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必然能激发其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高职英语精读课堂中顺应的动态性
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Verschueren,1999:147)。 动态顺应发生在各种能提供意义框架的话语行为或话语事件中,它与语境关系和结构客体相互作用并促成话语意义的生成。
根据顺应理论,语言使用和选择过程的动态性与语言结构关系极为密切。大学英语精读中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这会影响作者对语言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因此,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每篇课文的特点,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以Going Home一课为例,在导入环节的歌曲欣赏或电影片段赏析,能生动地输入背景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心理图式,敦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阅读环节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调整认知结构,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反思。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各自的心理图式不仅会和文字信息相联系,还会与彼此之间的图式相联系及互动。类似的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通过交际性问答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动态的交际模式中,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语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在Going Home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层层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心理图式,将之与语篇信息联系,生成新的范式。同时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有更好的把握。在交际性问答中,教师也要顺应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学生在语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适当延伸,使其乐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高职的学生,教师在该环节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包容,使学生能够享受阅读,避免挫败感。
综上所述,顺应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 “综合”“动态”两大主线,呈现出对动态语境的构建、语言的选择和顺应、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这一语言交际过程的模拟。在高职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顺应语言语境,顺应社会、文化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应理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方面为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一次新的尝试,进而为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作用。同时对其他语言现象的阐释也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付 蓓.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动态语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31—34.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新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现代外语,1999,(4).
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16—22.
刘正光,吴志高.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外语学刊,2000,(4).
石 翀.综合英语课堂语境动态建构模式.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134—135.
谢少万.顺应理论与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于国栋.The Chinese /English Code switching as Realiza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
王玲娜.从顺应论视角看英语教学法.西北医学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