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心智,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提供基础条件。因此,学习数学培养数学素养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打造充实的精神文化而言,其重要性不可或缺。有鉴于此,本文在简要概述深度学习和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思考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应用数学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体现了 更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小学生培养数学素养的过程相对复杂,任务比较艰巨,非偶然而较浅层次的数学学习就能推动实现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明确深层次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度学习,施以深度教学。
一、深度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内涵
一般而言,在过去的教学思维中,深度基本上可认为是难度的同义词。所以,曾经很多学生甚至部分教师也认为,唯有提高数学教学内容及数学命题的难度,就基本上实现了深度 教学。其实,这是一种对深度学习和教学的误读[1]。深度学习和教学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能充分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带着批判性思维审视正在学习的新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将其融化进入固有的知识结构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进而成功培养出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
由上可知,和浅层次的学习和教学相比,深度学习之所以被称为深度学习,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而且将这些知识成功地内化为自身素质,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内容。相对而言,浅层次学习的过程过于机械,而且偏于被动,只能说是形式上的记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相对而言,深度学习的过程充满着探究和发散的味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有待掌握知识的主体,而且也是知识创新及探究的主导者。
二、在小学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建议和策略
(一)依托教学目标明确数学核心素养
在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思考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强化探索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及新媒体,将教学改革的重心置放在创设情景及打磨技巧等方面。应该说,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本质的关注度不仅非常少,而且呈现出递降趋势。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尽管气氛热闹非凡,改变了以前学习氛围过于僵化、沉闷的局面。但是,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没有真正地渗透到数学知识的内部逻辑中,更无法为系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培养形成有效支撑。其实,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应该定位于让学生记住并理解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数学核心素养,以此为指导灵活设计教学流程,进而构建兼顾数学学科特征及小学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度教学[2]。
(二)围绕核心问题推进探究学习
问题是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动力之源,设置适当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小学数学教师在思考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应该学会并善于巧设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导课环节在问题的引领下自觉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设置逻辑层次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步入问题情境中,促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主动和积极,进而实现高效、有层次地深度学习。
例如 ,在讲授《圆的周长》的相关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一开始播放小丑鸭及小黄鸭赛跑的动画片,向学生们展示他们沿着直线跑和沿着圆形线路跑的过程对比情况,通过沿着直线跑的小黄鸭的最终胜利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看完动画片后,教师实际上不用过多地讲解相关内容,只需要依次提出预设的各种问题。例如:大家是否感觉比赛规章有所公平?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學生会认真回顾动画片内容,部分聪明的学生会率先举手回到不公平;在这时,可继续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是不公平的?”,藉此激发学生思考二者不同路线的区别,部分学生会很快得出“小丑鸭和小黄鸭的跑道长度并不一致,圆形跑道更长”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白圆周长和直线距离之间是有区别的,并在回答具体区别的同时将课堂延伸到拟讲授的新内容中[3]。这样,教师通过三个问题,成功地完成了导课环节,并为学生积极探究后续内容打造了良好开端,为学生锻炼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提供了机会空间。
(三)立足探究学习促成自悟活动
系统的知识学习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是清楚知识是什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其二是明白知识是如何得到的,需要教师还原知识形成过程,构建专门的情境,给学生打造实践机会,推动他们进行自悟活动,例如,在学生解答这样的数学问题时: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的长度是10厘米及6厘米,试问另外一条线的长度范围是?在引导学生解答着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急着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大于第三边”的定论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灵活地把三条线想象成三个木棍,自己动手找先制作两个长度分别是10厘米及6厘米的木棍,然后灵活摆放,用尺子测量他们形成的三角形的另外一条线的长度,在他们的实践基础上引导他们最终形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大于第三边”的定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知识,因为真实的体验过程而更为深刻,而且在自悟环节实际上推动了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升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素养,甚至初步形成了终身学习能力。
三、总结
小学生培养数学素养的过程相对复杂,任务比较艰巨,非偶然而较浅层次的数学学习就能推动实现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施以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依托教学目标明确数学核心素养,围绕核心问题推进探究学习,立足探究学习促成自悟活动,逐层深入地推动实现深度教学,打造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永青.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名师在线,2021(01):12-13.
[2]余邵洪.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实践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85-86.
[3]钱美芹.引导深度学习 提升初中数学素养[J].名师在线,2020(17):64-65.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应用数学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体现了 更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小学生培养数学素养的过程相对复杂,任务比较艰巨,非偶然而较浅层次的数学学习就能推动实现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明确深层次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度学习,施以深度教学。
一、深度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内涵
一般而言,在过去的教学思维中,深度基本上可认为是难度的同义词。所以,曾经很多学生甚至部分教师也认为,唯有提高数学教学内容及数学命题的难度,就基本上实现了深度 教学。其实,这是一种对深度学习和教学的误读[1]。深度学习和教学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能充分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带着批判性思维审视正在学习的新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将其融化进入固有的知识结构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进而成功培养出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
由上可知,和浅层次的学习和教学相比,深度学习之所以被称为深度学习,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而且将这些知识成功地内化为自身素质,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内容。相对而言,浅层次学习的过程过于机械,而且偏于被动,只能说是形式上的记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相对而言,深度学习的过程充满着探究和发散的味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有待掌握知识的主体,而且也是知识创新及探究的主导者。
二、在小学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建议和策略
(一)依托教学目标明确数学核心素养
在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思考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强化探索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及新媒体,将教学改革的重心置放在创设情景及打磨技巧等方面。应该说,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本质的关注度不仅非常少,而且呈现出递降趋势。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尽管气氛热闹非凡,改变了以前学习氛围过于僵化、沉闷的局面。但是,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没有真正地渗透到数学知识的内部逻辑中,更无法为系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培养形成有效支撑。其实,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应该定位于让学生记住并理解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数学核心素养,以此为指导灵活设计教学流程,进而构建兼顾数学学科特征及小学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度教学[2]。
(二)围绕核心问题推进探究学习
问题是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动力之源,设置适当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小学数学教师在思考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应该学会并善于巧设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导课环节在问题的引领下自觉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设置逻辑层次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步入问题情境中,促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主动和积极,进而实现高效、有层次地深度学习。
例如 ,在讲授《圆的周长》的相关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一开始播放小丑鸭及小黄鸭赛跑的动画片,向学生们展示他们沿着直线跑和沿着圆形线路跑的过程对比情况,通过沿着直线跑的小黄鸭的最终胜利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看完动画片后,教师实际上不用过多地讲解相关内容,只需要依次提出预设的各种问题。例如:大家是否感觉比赛规章有所公平?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學生会认真回顾动画片内容,部分聪明的学生会率先举手回到不公平;在这时,可继续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是不公平的?”,藉此激发学生思考二者不同路线的区别,部分学生会很快得出“小丑鸭和小黄鸭的跑道长度并不一致,圆形跑道更长”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白圆周长和直线距离之间是有区别的,并在回答具体区别的同时将课堂延伸到拟讲授的新内容中[3]。这样,教师通过三个问题,成功地完成了导课环节,并为学生积极探究后续内容打造了良好开端,为学生锻炼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提供了机会空间。
(三)立足探究学习促成自悟活动
系统的知识学习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是清楚知识是什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其二是明白知识是如何得到的,需要教师还原知识形成过程,构建专门的情境,给学生打造实践机会,推动他们进行自悟活动,例如,在学生解答这样的数学问题时: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的长度是10厘米及6厘米,试问另外一条线的长度范围是?在引导学生解答着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急着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大于第三边”的定论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灵活地把三条线想象成三个木棍,自己动手找先制作两个长度分别是10厘米及6厘米的木棍,然后灵活摆放,用尺子测量他们形成的三角形的另外一条线的长度,在他们的实践基础上引导他们最终形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大于第三边”的定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知识,因为真实的体验过程而更为深刻,而且在自悟环节实际上推动了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升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素养,甚至初步形成了终身学习能力。
三、总结
小学生培养数学素养的过程相对复杂,任务比较艰巨,非偶然而较浅层次的数学学习就能推动实现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施以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依托教学目标明确数学核心素养,围绕核心问题推进探究学习,立足探究学习促成自悟活动,逐层深入地推动实现深度教学,打造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永青.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名师在线,2021(01):12-13.
[2]余邵洪.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实践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85-86.
[3]钱美芹.引导深度学习 提升初中数学素养[J].名师在线,2020(1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