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决探究性问题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制定探究问题的计划;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只要我们认真做到这些,探究性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引导 解决 探究性问题
数学学习中经常面临探究性问题,探究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也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要想解决好探究性问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准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容易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和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调动其学习情绪,为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当学生对某情境问题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思考时,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
二、面向全体,引导学生制订探究问题的计划
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不能只是成绩突出的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深入实际,根据学生不同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打算怎么试验。如配玻璃问题中,我们不可能亲自去割玻璃,这时,有的学生想到用剪纸片代替割玻璃进行模拟实验;有的学生动手画图进行尝试解决等,各人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通过试验比较证明各自想法,通过这些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尝试解决同一个问题,然后提出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预测问题的结论会怎样,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盲目操作,而是一种有目的、有创造性的行为。
三、培养能力,加强实践活动,引导自主探究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如果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用“死记硬背”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失去了参与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挖掘深层次的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思考中、探索中获取新知识。
试验、观察、整理、分析等实践活动,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时,我们善于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群体互动,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发现
交流过程使学生描述自主探究过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向学生陈述自己或小组的研究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使个人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在彼此的交流中,实行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加以引导。如果交流的目的已达到,就要及时停止,总之交流讨论的“放”与“收”,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等,都要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本节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选择”的结果,并要求说出“选择”的方法及经过,然后学生互相评价。最后,综合学生的意见得出结论。这样, “带哪块去?”的这个开放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注重评价,引深探究,让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老师适时点评,可升华探究成果。如在学生已统一认识到只需带第①块即可时,老师反问为什么带②或③块不行,而第①块可以呢?学生再相互讨论发现:因为①中已知有两角夹一边,确定了三角形,从而“摸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也就水到渠成。这些始终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的结果,必然会鼓舞着学生不断探究。
在教学中,要针对数学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合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把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自主探究、交流评价、归纳总结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感悟科学的奥秘,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获!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
(江苏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225502)
【关键词】数学教学 引导 解决 探究性问题
数学学习中经常面临探究性问题,探究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也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要想解决好探究性问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准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容易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和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调动其学习情绪,为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当学生对某情境问题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思考时,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
二、面向全体,引导学生制订探究问题的计划
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不能只是成绩突出的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深入实际,根据学生不同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打算怎么试验。如配玻璃问题中,我们不可能亲自去割玻璃,这时,有的学生想到用剪纸片代替割玻璃进行模拟实验;有的学生动手画图进行尝试解决等,各人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通过试验比较证明各自想法,通过这些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尝试解决同一个问题,然后提出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预测问题的结论会怎样,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盲目操作,而是一种有目的、有创造性的行为。
三、培养能力,加强实践活动,引导自主探究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如果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用“死记硬背”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失去了参与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挖掘深层次的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思考中、探索中获取新知识。
试验、观察、整理、分析等实践活动,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时,我们善于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群体互动,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发现
交流过程使学生描述自主探究过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向学生陈述自己或小组的研究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使个人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在彼此的交流中,实行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加以引导。如果交流的目的已达到,就要及时停止,总之交流讨论的“放”与“收”,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等,都要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本节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选择”的结果,并要求说出“选择”的方法及经过,然后学生互相评价。最后,综合学生的意见得出结论。这样, “带哪块去?”的这个开放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注重评价,引深探究,让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老师适时点评,可升华探究成果。如在学生已统一认识到只需带第①块即可时,老师反问为什么带②或③块不行,而第①块可以呢?学生再相互讨论发现:因为①中已知有两角夹一边,确定了三角形,从而“摸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也就水到渠成。这些始终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的结果,必然会鼓舞着学生不断探究。
在教学中,要针对数学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合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把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自主探究、交流评价、归纳总结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感悟科学的奥秘,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获!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
(江苏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2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