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 “大众数学”的目标,有效课堂教学的探讨就显得十分迫切。文章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阐释。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讲授 提问
一、有效讲授策略
讲授清晰明了是指教师通过十分清楚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要保证数学用语及术语准确、清晰,减少讲授中的模糊与混乱。初中数学教师应正确应用数学专业术语,确切地表达数学概念和命题,讲清关键的字、词、句,注意区分易于混淆的概念,不用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准确、深刻、形象地表达。准确与规范是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第一位的要求。笔者发现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除”和“除以”不分,“约去”和“消去”混淆,将“ax”读成“ax”,等等,这些都是表达错误或不准确的表现。又比如,有的教师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说成“上面”与“下面”,用生活语言代替数学术语,生造概念,随便引用教材系统中没有定义的概念等,都是语言不规范的表现。
第二,要注重知识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条理性。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学生的学习局限于对具体知识的理解,但却不能建立起相应的数学观念,因此对整个数学解题不能获得一个清晰的基本认识。笔者在随堂听课时,观察到这样的教学片段:
教师:比较-3.5与-2.5的大小,结果是什么?
学生:-3.5<-2.5
教师:为什么?
学生: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大的反而小,小的反而大。
教师:是这样吗?
学生:左边小,右边大。
这里学生的错误在于对负数、绝对值、数轴等概念表象不完整,教师要及时对概念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完整的系统的掌握。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数学方法的学习内容不如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那样明确,这是因为教材完全是以知识内容的体系来表述的,而方法则以分散的形式隐蔽在知识的表述之中,学生常常由于未能注意方法的学习而影响对知识的获取及应用,因此,教师必须对数学方法进行系统条理的总结和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提出本节课的数学方法及其运用步骤和条件。比如,在“有理数”教学中就孕育着化归思想,有理数四则运算可以转化为算术数四则运算;整式加减的实质是利用同类项概念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又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学生明白了解方程就是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化为最简方程x=a,“一元二次方程”用降次、消元、有理化、整式化等继续用化归思想,教师在讲授时要有条理地对其进行总结和介绍。
二、有效提问策略
1.提问要有针对性。
第一,所提问题应针对所讲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问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改进教学,是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改善。因此,提问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进行。比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首先要明确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难点是“利用判定定理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关键是“明确等角对等边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1)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否相等?
(2)如果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别有一个角,它们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是否相等?
(3)已知△ABC,AB=AC,∠A=36?觷,你能不能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能分成更多的三角形吗?
第二,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提问。
第三,在教学概念容易混淆处提问。
2.问题要难易得当、由浅入深、富于启发。
首先,要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难度适当指教师提问要遵循量力性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浅显,也不能太深奥。
其次,提问要由浅入深,即提问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提问之前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铺垫,否则学生将找不到思维活动的生长点,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让提问的层次由浅入深,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时,编排了这样一个问题系列:什么是函数?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函数?在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出示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的图像;正比例函数集与一次函数集的关系如何?幂函数与他们的关系如何?我们在研究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时,对于k取不同数值(k>0或k<0),曾讨论过函数的什么性质?
(广东珠海斗门乾务中学;519000)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讲授 提问
一、有效讲授策略
讲授清晰明了是指教师通过十分清楚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要保证数学用语及术语准确、清晰,减少讲授中的模糊与混乱。初中数学教师应正确应用数学专业术语,确切地表达数学概念和命题,讲清关键的字、词、句,注意区分易于混淆的概念,不用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准确、深刻、形象地表达。准确与规范是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第一位的要求。笔者发现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除”和“除以”不分,“约去”和“消去”混淆,将“ax”读成“ax”,等等,这些都是表达错误或不准确的表现。又比如,有的教师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说成“上面”与“下面”,用生活语言代替数学术语,生造概念,随便引用教材系统中没有定义的概念等,都是语言不规范的表现。
第二,要注重知识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条理性。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学生的学习局限于对具体知识的理解,但却不能建立起相应的数学观念,因此对整个数学解题不能获得一个清晰的基本认识。笔者在随堂听课时,观察到这样的教学片段:
教师:比较-3.5与-2.5的大小,结果是什么?
学生:-3.5<-2.5
教师:为什么?
学生: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大的反而小,小的反而大。
教师:是这样吗?
学生:左边小,右边大。
这里学生的错误在于对负数、绝对值、数轴等概念表象不完整,教师要及时对概念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完整的系统的掌握。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数学方法的学习内容不如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那样明确,这是因为教材完全是以知识内容的体系来表述的,而方法则以分散的形式隐蔽在知识的表述之中,学生常常由于未能注意方法的学习而影响对知识的获取及应用,因此,教师必须对数学方法进行系统条理的总结和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提出本节课的数学方法及其运用步骤和条件。比如,在“有理数”教学中就孕育着化归思想,有理数四则运算可以转化为算术数四则运算;整式加减的实质是利用同类项概念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又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学生明白了解方程就是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化为最简方程x=a,“一元二次方程”用降次、消元、有理化、整式化等继续用化归思想,教师在讲授时要有条理地对其进行总结和介绍。
二、有效提问策略
1.提问要有针对性。
第一,所提问题应针对所讲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问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改进教学,是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改善。因此,提问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进行。比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首先要明确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难点是“利用判定定理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关键是“明确等角对等边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1)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否相等?
(2)如果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别有一个角,它们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是否相等?
(3)已知△ABC,AB=AC,∠A=36?觷,你能不能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能分成更多的三角形吗?
第二,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提问。
第三,在教学概念容易混淆处提问。
2.问题要难易得当、由浅入深、富于启发。
首先,要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难度适当指教师提问要遵循量力性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浅显,也不能太深奥。
其次,提问要由浅入深,即提问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提问之前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铺垫,否则学生将找不到思维活动的生长点,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让提问的层次由浅入深,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时,编排了这样一个问题系列:什么是函数?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函数?在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出示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的图像;正比例函数集与一次函数集的关系如何?幂函数与他们的关系如何?我们在研究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时,对于k取不同数值(k>0或k<0),曾讨论过函数的什么性质?
(广东珠海斗门乾务中学;5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