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制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x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首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奇才”的不断涌现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本身对完善中国的高考选拔机制而言,未尝不是一个进步。且公众的质疑同样有其可取之处,他更是在提醒着人们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校长:要有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促进校长们能按规则出好手中的“牌”,使中国学生的成才之路越来越宽广。
  在今天,高考还是学子们进入梦寐以求的高校的主要方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弊端已是众所周知,但对于一个大国的教育而言,在现在为止舍此之外又没有第二条更适合大众的理想公平的方式。但不可避免的是,在为了升学的氛围和压力下,许多学子只有埋头书堆题海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了,在得到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却也无形中消磨掉了许多创造火花。许多在某一领域有特殊才华的学生也因种种原因而无缘敲开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之门了。正因为创新型人才多年来的稀缺,“钱学森之问”才引起了今天国人深沉的思索。
  翻开历史看看,许多在某一方面成绩突出而其他方面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名人可谓不少,如当年朱自清考大学时国文98分,数学却是0分;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如果没有当年他们被“慧眼识英才”,恐怕就不一定有后来的众多大师级人物了。因而,当今用“破格”录取的方式来招收有特殊才华的学生也应该自然地被提上桌面,成为我们的一个常态化选项,也应该被公众来广泛认同了。放眼世界,用综合素质来考察选拔人才在许多国家早已是一种常态,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完全可以从他们的录取方式和过程中汲取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东西。2008年闻名全国的湖北女生张孟苏被新加坡理工学院录取的事例恐怕还未淡出我们的脑海,按她高考445分(文科)的分数,大概只能读个独立学院,但新加坡一所大学却在一次面试之后就预录了她,还给了她20万元的奖学金,其背后不就是看中了她所拥有的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等全面的综合素质及无意中闪现出的高尚人品吗?
  当然,由于特殊的国情与历史文化渊源,在中国,人们最担心与最关心的是这种“特招”方式是否会成为某些人“变了味”的进入高校的捷径,这也许是众多担忧者的批评根源所在了。的确,这种忧虑不无根据,因为人们见到过太多的“曲线升学”的例子。但“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仅靠试卷来录取人才显然是不够的。试看,中国的奥赛成绩备受世界的注目,但同时创新型的、世界级的人才却又同这个大国的人才数极不相匹配,其原因和录取方式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如今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完善人才录取的方式,让““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之类的破格录取方式也常态化,其中录取过程要在规则面前真正接受到公众的监督,如听证会、公示制等方式,并出台对是否推荐出“出类拔萃”人才的中学校长的激励或惩处办法,以制度来促使校长们自觉按规则“出牌”,让明明白白的事实和令人信服的依据来说话,让整个录取过程阳光化,从而拓宽一些确有“特长”的学子的成长天空,也为民族发展的人才库储备更多的优秀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市滨海区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翻转课堂诞生于美国,基于视频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在中国的风靡而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对象。而与MOOCS的结盟,又使其如虎添翼。在目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面组织的慕课联盟C20(小学、初中、高中)中,学校所践行的就是翻转课堂。然而,从文化学来说,基于异质文化的事物总有适应性的问题,如何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产生适应性的“翻转课堂”是我们必须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国学大师吴宓,在日记里是这样记述和体会他在清华学堂,接受外国老师指导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的——“外国教员其教法纯用质问,与中人异。其授课也,只言明日须预备至若干页。明日上课则呼学生起立,令之诵读,令之讲解,并设为问题令为答出。或以一字为题,令作一句,包含此字于其中。一人答而不合,则问第二人,则问第三人,问至多人不知,始将此一句为之解明。于是质问之间而铃已鸣,则又言明日须预备至第若干页,遂即下堂。其教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进多种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拓展性教学——拓展已经成为语文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凡公开课就必有拓展,每文必拓,每课必拓。本来,适度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借助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文化积淀,不仅无可厚非,而且理所当然。但现在课堂中充斥的拓展现状却让人担忧,语文课堂成了说说笑笑、唱唱跳跳的场所,俨然是满汉全席的大餐,语文的味道越来越淡。审视当前这些拓展,笔者发现
应该说每一个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因为经常会听到班主任说,要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做事,学品如人品等等。同时,也经常听到班主任的种种抱怨。比如说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每天都要应对学校繁琐的检查,科任老师总是在喋喋不休地数落学生,还有家长在学生教育上不配合而要求却很多等等。结果就是每天都是在烦闷、焦虑中与学生周旋,身心俱疲。就此我想结合个人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我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
近三百年来,德国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以赫尔曼(F.Herrmann)教授为首的开发团队以寻找一种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新的物理教学方法为宗旨。基于不同水平的物理课程具有相同的课程结构的观点,找一条简约的路。使学生不再被繁琐的物理概念所累,开发出了一套新的中学物理教材,为物理课程的改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这套教材的开发在二十五年前就开始了,并在德国的许多学校进行
教育机构,包括大多数研究团体,依然忠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哲学。到目前为止,即使是那些对狭隘的系统提出过挑战的人也没能够松开教育机构对儿童教育方式的束缚。  当前的教育更注重传输“答案”,而不是学习“答案”。学习“答案”即发现“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反复尝试(其间又会产生新问题)。传统的教育教学重在传递大量的信息和事实,教师通常把经过处理的、精炼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而省略了学习的自然步
[题记]她虽不是歌星,没登过舞台,但很多人熟悉她的歌声;她虽不是影星,没演过戏剧,但很多人知道她的故事;她虽只是个普通的教研员,却因全面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成了郧县教坛的名人——她就是湖北省郧县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杨庆娥,一个拨亮山区英语教师心灯的人。    “罗慧慧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中获得一等奖了!”“她又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多媒体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了……”郧县小学英语教师获奖的喜讯接踵而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应归功于教育,而承担教育这一光荣任务的主要是教师。教师在伟大而神圣的岗位上,练就了崇高的师德,为造就一代新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师德对于社会道德的先导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今,社会对教师寄托着更殷切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崇高师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
“我是一只蜗牛,小小的壳里,有我自己完整的世界——因为这样的学生,每一节课都让我充满期待;每一个40分钟,都可能是心与心的美妙合奏。一条充满绿茵的路在我眼前铺开了,老师和学生行走其间,讨论读书心得,记下点滴收获,阳光透射,树荫斑斑驳驳,生命充满着诗意的美丽。”读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就像是在聆听一首优美的教育诗,欣赏幅美丽的田园画,又如喝下一碗清新的“心灵鸡汤”。清秀隽永的文字
一个深秋的午后,秋日的余晖把校园中的一排银杏树涂染成斑驳的金黄色,在图书馆的浓浓书香中,高一·一班举行了一个仪式——“与书籍相约”。这是每一届学生都要进行的仪式。语文科代表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子,在走上图书馆的台阶前,我问她:“你们上高中之前读的课外书多吗?”“我的妈妈和原来的班主任不许我们读课外书,他们说那些东西对分数没有用;他们让我们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从她惴惴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