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上静到只剩下“沙沙”声了。她站在我旁边,看我答题。似有意似无意地指指我选择题的一个答案,用手指划了一个“X”,然后径直走开了。我心中“腾”地升起一股厌恶的烟——作为一名教师,她怎么可以这样?
我用卷子盖住选择题的答案,不去理睬它。后来,她又踱到我的身边,把卷子推开,再次指了指对的选项,我不得不纠正了错误的答案。她看了看,脸色微红、不自然地离开了。窗外的阳光将世界明亮,我们彼此心中,应该都很难受吧……
这是我在作文阅卷中读到的一段文字。读的时候,一种莫名的痛楚在心里一点点弥漫开来,我仿佛听到心灵深处矗立着的神圣宝塔轰然倒地!
“她”或许是道德的麻木,或许是心灵的一时迷失?但“她”所践踏的不仅仅是属于她的尊严,还有我,还有更多的应自察自省的教师们!面对现实主义的诱惑与挑战,我们的师德真就孱弱得不堪一击吗?
其实,回眸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无形的考验比比皆是。课间出操的时候,有同学没有按照校规穿运动服,于是班主任将其留在教室,以躲过学校的检查评比;为争取好人好事奖分,班级同学明明知道失主是谁,也仍然要将拣到的财物送交学校,班主任对此不置可否……
现实的土壤中,原本没有明显的大是大非;教育的天地里,也难有轰轰烈烈的惊世壮举。然而正是这样的日常琐碎,影响的可能是孩子一生的信仰!因为教师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正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学生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形成对教师的印象,然后又从点滴言行开始模仿教师,接受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工作中的细节,极有可能违背我们教书育人的初衷!西汉杨雄曾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更主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些都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更多的是出于内心的自觉,体现于自我约束,自我养成;体现于职业道德真正深入到教师的血肉之中,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它还表现在无人监督的时候,在有做“坏事”的可能的时候,教师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强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慎独”。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担当。
教师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琢璞为玉,必须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砥砺意志,涵养品性,方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就需要教师做到慎独,才能积小善为大德,积小节为大节,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试金石。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应只看他在同行和学生面前的表现如何,还要看他是否时时处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一个教师人前道貌岸然,人后卑鄙龌龊,就是说“人前浇花,人后偷瓜”,他就背弃了为人师表的职业灵魂精神。
慎独是师德的凝固剂。教师的师德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巩固的。慎独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凝固剂的作用,如果缺乏慎独精神,好的品质就会因为教师对自己的放纵和懈怠而渐渐丧失殆尽。
慎独是教师人格的镜子。教师高尚的人格能够最微妙地从是否慎独反映出来。慎独作为内心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能够使教师发现自己人格品质中的杂质,从而迅速地将它冲洗掉。离开了慎独,教师就不能觉察自己心灵的污垢。
诚然,当今时代,物欲横流,社会又赋予了我们太多的责任,有时甚至是我们的灵魂不能承受之重。社会质疑,家长责难,学生难于管理;业务考核、教学成绩评估、日常工作检查……在重重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身心俱疲。然而,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以坚定的道德意志,战胜这些物质的、现实的利益的诱惑,战胜人性中的自私与虚荣,坚守住心中的道德“长城”,并使自己的道德品质趋于完美。“浊者自浊,清者自清”———我们的教育工作也终会在这样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中达到新的境界!
坚持慎独的道德精神,来自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磨炼和感悟,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达到的,关键是要持之以恒,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够自强不息。面对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用自己的丰富知识、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和塑造身边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在别人见闻不及之处做到谨慎不苟,严于律己。北京师范大学有这样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年华似水,时光飞逝。不知道学生作文中的那位老师其曾经麻木或迷失的心,现在是否已经得到“调养”,慢慢复苏……愿我们能时刻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能够勤于反躬内求,精于明察秋毫,敢于自我否定,贵于改过从善,让自察自省内化成一种本能的自觉与习惯,以不负国家与人民的重托,无愧于“教师”这个名称的荣耀。
我用卷子盖住选择题的答案,不去理睬它。后来,她又踱到我的身边,把卷子推开,再次指了指对的选项,我不得不纠正了错误的答案。她看了看,脸色微红、不自然地离开了。窗外的阳光将世界明亮,我们彼此心中,应该都很难受吧……
这是我在作文阅卷中读到的一段文字。读的时候,一种莫名的痛楚在心里一点点弥漫开来,我仿佛听到心灵深处矗立着的神圣宝塔轰然倒地!
“她”或许是道德的麻木,或许是心灵的一时迷失?但“她”所践踏的不仅仅是属于她的尊严,还有我,还有更多的应自察自省的教师们!面对现实主义的诱惑与挑战,我们的师德真就孱弱得不堪一击吗?
其实,回眸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无形的考验比比皆是。课间出操的时候,有同学没有按照校规穿运动服,于是班主任将其留在教室,以躲过学校的检查评比;为争取好人好事奖分,班级同学明明知道失主是谁,也仍然要将拣到的财物送交学校,班主任对此不置可否……
现实的土壤中,原本没有明显的大是大非;教育的天地里,也难有轰轰烈烈的惊世壮举。然而正是这样的日常琐碎,影响的可能是孩子一生的信仰!因为教师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正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学生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形成对教师的印象,然后又从点滴言行开始模仿教师,接受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工作中的细节,极有可能违背我们教书育人的初衷!西汉杨雄曾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更主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些都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更多的是出于内心的自觉,体现于自我约束,自我养成;体现于职业道德真正深入到教师的血肉之中,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它还表现在无人监督的时候,在有做“坏事”的可能的时候,教师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强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慎独”。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担当。
教师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琢璞为玉,必须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砥砺意志,涵养品性,方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就需要教师做到慎独,才能积小善为大德,积小节为大节,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试金石。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应只看他在同行和学生面前的表现如何,还要看他是否时时处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一个教师人前道貌岸然,人后卑鄙龌龊,就是说“人前浇花,人后偷瓜”,他就背弃了为人师表的职业灵魂精神。
慎独是师德的凝固剂。教师的师德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巩固的。慎独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凝固剂的作用,如果缺乏慎独精神,好的品质就会因为教师对自己的放纵和懈怠而渐渐丧失殆尽。
慎独是教师人格的镜子。教师高尚的人格能够最微妙地从是否慎独反映出来。慎独作为内心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能够使教师发现自己人格品质中的杂质,从而迅速地将它冲洗掉。离开了慎独,教师就不能觉察自己心灵的污垢。
诚然,当今时代,物欲横流,社会又赋予了我们太多的责任,有时甚至是我们的灵魂不能承受之重。社会质疑,家长责难,学生难于管理;业务考核、教学成绩评估、日常工作检查……在重重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身心俱疲。然而,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以坚定的道德意志,战胜这些物质的、现实的利益的诱惑,战胜人性中的自私与虚荣,坚守住心中的道德“长城”,并使自己的道德品质趋于完美。“浊者自浊,清者自清”———我们的教育工作也终会在这样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中达到新的境界!
坚持慎独的道德精神,来自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磨炼和感悟,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达到的,关键是要持之以恒,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够自强不息。面对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用自己的丰富知识、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和塑造身边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在别人见闻不及之处做到谨慎不苟,严于律己。北京师范大学有这样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年华似水,时光飞逝。不知道学生作文中的那位老师其曾经麻木或迷失的心,现在是否已经得到“调养”,慢慢复苏……愿我们能时刻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能够勤于反躬内求,精于明察秋毫,敢于自我否定,贵于改过从善,让自察自省内化成一种本能的自觉与习惯,以不负国家与人民的重托,无愧于“教师”这个名称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