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幕剧,作为戏剧作品的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美。同一部独幕剧作品,全剧情节都再一幕内完成,篇幅较短,情节简单,节奏紧凑,戏剧冲突展开迅速,使观众在观看时兴奋投入,代入感强。与此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场景、时间方面,但也正因如此,开头、结尾、高潮、结局都在较短的时间呈现出来,紧凑刺激。
——前言
一、剧情简介
故事讲的是在国民党国民代表选举期间,各路“豪杰”前来镇长家中,贿赂、游说,乃至在此期间各位“豪杰”之间的戏骂打闹的经过。对当时的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竞选丑行进行了幽默、直接的嘲讽与揭露。
二、饰演角色解析与感悟
笔者在话剧中饰演康公侯一角,也就是第一位前来镇长家中游说、贿赂的“豪杰”——青年团书记长。
1、角色性格定位的重要性
在前期自我排练中,对角色定位有了不够准确的分析。笔者认为,一位拿着礼物、竞选传单、晚宴已经安排好的前来游说的人,应该是一个谦虚,甚至毕恭毕敬、低三下四的人,毕竟有“求”于人。因此,在角色性格的处理上,处理的较为卑微。
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关于《人物小传》准确性的重要性。在话剧准备前期,撰写人物小传,有利于演员更好地理解剧情、感受人物。笔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撰写了“康公侯”的人物小传,尽管形式新颖,但似乎隔靴搔痒,没有写出重点。特别是连最基本的人物性格分析都偏差。而在中期的排练过程中,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人物(角色)性格定位”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人物性格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行动、细节,乃至對于对手的反应反馈和整部剧的节奏,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前期可谓南辕北辙。
好在在中期排练中,有了及时、形象的纠正与示范,笔者才认识到康公侯这一角色性格的真正定位——装、端。有了性格的定位,笔者的行动、节奏都有了360度的转变。例如,在动作方面,原本笔者处理人物的习惯性动作是点头哈腰,之后的习惯性动作便与之相反,即趾高气昂,用鼻孔看人;在节奏方面,原本笔者处理的低三下四的角色性格,在对方说出“这是内人”、“请坐”之类的话时,立马接话、立马行动,节奏较赶,之后修正后,反倒要故作高傲、镇定,在观看上,笔者饰演的角色性格也更加突出,戏也更加充实、有趣。
2、对台词清晰度重要性的认识
台词是一句之本。台词可以推动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本,没有人物的冲突,更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剧中的人物,或称之为角色,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由此可见台词在剧本中的重要性。
经过独幕剧《群猴》的排练与演出,笔者对于“台词更需要准确还是更需要清楚”这一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
在前期的每次排练中,笔者和其他演员都尽力按照剧本的台词一字不差地进行排练,但是由于台词还不太熟悉,大家说出的台词并不能做到真正的一字不差。但是笔者发现,尽管大家的台词内容有所变动,但是并不影响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性格甚至心理的刻画。而且哪怕整句话全部改动(并不是提倡擅自改动,还是要以原剧本台词为主),只要语气、情绪等连贯衔接,也不会对剧情等产生影响。
显然,在“台词更需要准确还是更需要清楚”这一问题上,笔者亲身体会到了台词的清晰度更加重要一些。当然,并不是说剧本中的台词就可以擅自随意改动,还是要尊重原剧本的台词,因为剧作者在创作时一定有仔细地斟酌考量,一定有其深刻的用意。
3、“演戏要有乐趣”
演戏要有乐趣,要有快感。
可能是由于对于话剧整体的把握以及对于角色台词的记忆程度都不太够,在演出时,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词,即使有所谓的舞台调度,但依然不是发自内心的“我想这么做”,而是机械的“我要这么做”,这样,演戏也就没有了乐趣。
在此,笔者提出“演戏要有趣”,“演完之后要有愉悦、有快感”。这句话似曾相识,就出现在最近播出的演员竞技类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中的陈凯歌导演只口。仔细想来,确实,演员在演出时只有充分投入,用心感受,将编剧、剧作家设计好的台词,转化成在情境下的自我意愿,这样在演员表达表现完,即演出结束以后,便会有所谓的成就感、快感了。
例如,在康公侯和冯霞造讨论“秘密”问题时,一开始,在台词不熟、情节不清、节奏不适的时候,完全就是对词,尽管笔者依靠自己的口腔控制、声音共鸣进行强行处理,观众能感受到的也只是吼,又干又无聊。在笔者理解人物,并且有意识的信以为真、对于情景充满坚信的时候,对于冯霞造和孙为本的言语行为的反应也就更加真实有趣了,之前所谓的“抑扬顿挫”也成了下意识,观众观看时也会无意识的跟着笔者所塑造的形象、情绪、节奏走下去。
4、关于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探讨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演员随时有第一自我,哪怕是在演戏过程中。因为第一自我是控制,是理性,控制自己不能高或不能低,不能多或不能少,不能快或不能慢,不能轻或不能重。
而演员演得好坏,关键在于第二自我,也就是演员认为“我就是这个角色本人”。真正动人的演出,不是技巧的单一运用,而是真正的以情感人。在一定程度上,第一自我是理性,第二自我是动之以情、全情投入,以情感人。
关于二者哪个更重要的争议,记得笔者之前看的一部舞台演出,有年龄较小的小演员,演出结束后,全场为之动容落泪。吴秀波问大家:这是好的演出吗?所有人肯定。他接着问,那么请问这么小的孩子懂表演技巧吗?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自然,笔者也认为第二自我更加重要,但是不能没有第一自我的存在。
5、要时刻在生活中进行情绪记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就要善于时刻从生活中进行情绪记忆,也就是时刻留意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并把这种情绪,以及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过程,该情绪的表现方式铭记于心,在进行演出时,可以直接调动相应情绪,而不需要再对演员进行过于真实的环境刺激。
例如在独幕剧《群猴》的演出中,笔者饰演的是康公侯,他在众人拿钱贿赂、而自己拿不出更多钱时气急败坏,怒骂钱小方,这种情绪正是笔者在生活中遭遇不顺时的愤懑与狂躁。而正是笔者对这种情绪进行了记忆,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取之用之。
——前言
一、剧情简介
故事讲的是在国民党国民代表选举期间,各路“豪杰”前来镇长家中,贿赂、游说,乃至在此期间各位“豪杰”之间的戏骂打闹的经过。对当时的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竞选丑行进行了幽默、直接的嘲讽与揭露。
二、饰演角色解析与感悟
笔者在话剧中饰演康公侯一角,也就是第一位前来镇长家中游说、贿赂的“豪杰”——青年团书记长。
1、角色性格定位的重要性
在前期自我排练中,对角色定位有了不够准确的分析。笔者认为,一位拿着礼物、竞选传单、晚宴已经安排好的前来游说的人,应该是一个谦虚,甚至毕恭毕敬、低三下四的人,毕竟有“求”于人。因此,在角色性格的处理上,处理的较为卑微。
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关于《人物小传》准确性的重要性。在话剧准备前期,撰写人物小传,有利于演员更好地理解剧情、感受人物。笔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撰写了“康公侯”的人物小传,尽管形式新颖,但似乎隔靴搔痒,没有写出重点。特别是连最基本的人物性格分析都偏差。而在中期的排练过程中,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人物(角色)性格定位”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人物性格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行动、细节,乃至對于对手的反应反馈和整部剧的节奏,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前期可谓南辕北辙。
好在在中期排练中,有了及时、形象的纠正与示范,笔者才认识到康公侯这一角色性格的真正定位——装、端。有了性格的定位,笔者的行动、节奏都有了360度的转变。例如,在动作方面,原本笔者处理人物的习惯性动作是点头哈腰,之后的习惯性动作便与之相反,即趾高气昂,用鼻孔看人;在节奏方面,原本笔者处理的低三下四的角色性格,在对方说出“这是内人”、“请坐”之类的话时,立马接话、立马行动,节奏较赶,之后修正后,反倒要故作高傲、镇定,在观看上,笔者饰演的角色性格也更加突出,戏也更加充实、有趣。
2、对台词清晰度重要性的认识
台词是一句之本。台词可以推动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本,没有人物的冲突,更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剧中的人物,或称之为角色,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由此可见台词在剧本中的重要性。
经过独幕剧《群猴》的排练与演出,笔者对于“台词更需要准确还是更需要清楚”这一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
在前期的每次排练中,笔者和其他演员都尽力按照剧本的台词一字不差地进行排练,但是由于台词还不太熟悉,大家说出的台词并不能做到真正的一字不差。但是笔者发现,尽管大家的台词内容有所变动,但是并不影响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性格甚至心理的刻画。而且哪怕整句话全部改动(并不是提倡擅自改动,还是要以原剧本台词为主),只要语气、情绪等连贯衔接,也不会对剧情等产生影响。
显然,在“台词更需要准确还是更需要清楚”这一问题上,笔者亲身体会到了台词的清晰度更加重要一些。当然,并不是说剧本中的台词就可以擅自随意改动,还是要尊重原剧本的台词,因为剧作者在创作时一定有仔细地斟酌考量,一定有其深刻的用意。
3、“演戏要有乐趣”
演戏要有乐趣,要有快感。
可能是由于对于话剧整体的把握以及对于角色台词的记忆程度都不太够,在演出时,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词,即使有所谓的舞台调度,但依然不是发自内心的“我想这么做”,而是机械的“我要这么做”,这样,演戏也就没有了乐趣。
在此,笔者提出“演戏要有趣”,“演完之后要有愉悦、有快感”。这句话似曾相识,就出现在最近播出的演员竞技类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中的陈凯歌导演只口。仔细想来,确实,演员在演出时只有充分投入,用心感受,将编剧、剧作家设计好的台词,转化成在情境下的自我意愿,这样在演员表达表现完,即演出结束以后,便会有所谓的成就感、快感了。
例如,在康公侯和冯霞造讨论“秘密”问题时,一开始,在台词不熟、情节不清、节奏不适的时候,完全就是对词,尽管笔者依靠自己的口腔控制、声音共鸣进行强行处理,观众能感受到的也只是吼,又干又无聊。在笔者理解人物,并且有意识的信以为真、对于情景充满坚信的时候,对于冯霞造和孙为本的言语行为的反应也就更加真实有趣了,之前所谓的“抑扬顿挫”也成了下意识,观众观看时也会无意识的跟着笔者所塑造的形象、情绪、节奏走下去。
4、关于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探讨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演员随时有第一自我,哪怕是在演戏过程中。因为第一自我是控制,是理性,控制自己不能高或不能低,不能多或不能少,不能快或不能慢,不能轻或不能重。
而演员演得好坏,关键在于第二自我,也就是演员认为“我就是这个角色本人”。真正动人的演出,不是技巧的单一运用,而是真正的以情感人。在一定程度上,第一自我是理性,第二自我是动之以情、全情投入,以情感人。
关于二者哪个更重要的争议,记得笔者之前看的一部舞台演出,有年龄较小的小演员,演出结束后,全场为之动容落泪。吴秀波问大家:这是好的演出吗?所有人肯定。他接着问,那么请问这么小的孩子懂表演技巧吗?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自然,笔者也认为第二自我更加重要,但是不能没有第一自我的存在。
5、要时刻在生活中进行情绪记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就要善于时刻从生活中进行情绪记忆,也就是时刻留意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并把这种情绪,以及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过程,该情绪的表现方式铭记于心,在进行演出时,可以直接调动相应情绪,而不需要再对演员进行过于真实的环境刺激。
例如在独幕剧《群猴》的演出中,笔者饰演的是康公侯,他在众人拿钱贿赂、而自己拿不出更多钱时气急败坏,怒骂钱小方,这种情绪正是笔者在生活中遭遇不顺时的愤懑与狂躁。而正是笔者对这种情绪进行了记忆,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取之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