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横扫东亚统治整个世界,人们常说:“蒙古人只要骑上马,就能一泻千里。”草原的生活环境、骑马放牧的游牧生活以及征战沙场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大气”,从而在蒙古族舞蹈中形成了“开阔”的体态,“弾”、“甩”的发力以及“立体型”的空间运动。本文从蒙古族舞蹈的体态特征、发力方式、运动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蒙古族舞蹈中“气度”与“场”的形成。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气度;场
一、“开阔”的体态特征
体态是一个民族舞蹈风格的浓缩体。基本体态是舞蹈形象的基本,是动律、动作起落的基点,是动律牵动身体各部位动作时用内韵向横向、纵向交织、连接的杠杆,它始终贯穿于动作的静态与动态之中。
草原的哺育與陶治,奠定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基调,也成为蒙古族舞蹈体态形成的大背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一千四五百年前鲜卑语的古歌形象地展现了天地相连的自由时空中,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的草原环境。无垠的草原、广阔的天空给予了蒙古族儿女宽广的胸怀,长期的放牧和狩猎生活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坦荡豪爽的蒙古人性格,从而在舞蹈中形成了开阔的体态。
其次,英雄历史也造就了“马背民族”体态的形成。据记载,伟大领袖成吉思汗曾带领10万蒙古大军横扫世界统治了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今天30个国家30亿人口的面积。在历史上所有的征服者当中,他所征服的国土面积是任何一个伟大征服者的2倍以上,且蒙古大军用25年完成的征服超过了罗马用400年做到的事。这样宏大的民族气势在舞蹈中就形成了“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靠”粗犷、开阔的体态,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气度。
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可分为男性基本体态和女性基本体态,按姿态还可分为站姿体态、坐姿体态及跪姿体态。总体来说,“开阔”是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男性呈现出彪悍、雄健、粗犷,女性给人挺拔、端庄、稳健,都要求身体重心后靠,双目远视。这是马背民族草原环境、游牧生活、驰骋沙场所孕育的胸怀,这种体态始终贯穿于韵律、舞姿变化之中,形成蒙古族舞蹈的文化骨架。
二、“弾”与“甩”的发力方式
“弹性”,从物理学角度而言,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除去作用力后恢复原来的大小和形状。“甩性”字面上理解有扔、抡的含义。这两个词运用到舞蹈中形容舞蹈动作的发力方式与节奏特点,它包含关节、肌肉、呼吸在动作起始瞬间到动作结束时在空间运动中的时间与力量分配。
骑马放牧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骑在马背上颠簸的动态、马蹄“哒哒哒哒”的声响造就了“弹”、“甩”的动律感。其次,蒙古族多弹拨类乐器,例如“四弦琴”“雅托噶”、“托布秀尔”、“火不思”等等,音乐的节奏特点造就了舞蹈“弾”、“甩”的发力方式。蒙古族舞蹈发力属放射型,力量由一个中心点向四周发射,如同身上每个部位抓了一个篮球拍下去反弹出的感觉,例如“硬碗”、“甩手”、“耸肩”等等。
从审美角度看,“弹性”有一种灵动美,是草原万物生命的体现。“甩性”带有一种洒脱感、厚重感,是蒙古族人豪迈、洒脱的体现。“弹性”与“甩性”是蒙古族舞蹈“力美”与“柔美”的结合。“弾”、“甩”同时是一种势能,蕴藏着极大的心理能量,也是一股生命之流,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扩散力和冲击力。它由蒙古族人民的心势带出向身体四周发射,形成“圆”的气场,是蒙古族“气度”的体现。
三、“立体型”的空间运动
传统上,蒙古人认为世界是个圆,习惯用一种循环往复、轮回的思维来指导自己看待周遭世界的视角,不似北非和近东发源的宗教世界观,往往是二元的看待世界,总将事物分为有善恶、黑白、光明和黑暗、洁净和污秽。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蒙古人都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循环运动,日月的交替着的,时间的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春夏秋冬,还有生命的诞生和灭亡,都并不是直线运动,而属于圆周运动。
“圆”的思想形成了蒙古族对“空间”的感知。从外部形象上看,它们是对蒙古族生活中蒙古包、敖包、民族服饰图案的提炼;从文化内涵上看,它们是蒙古族对天、地、日、月循坏水恒、四季轮回圆形运动的象征性表达,是蒙古人民“崇尚圆”的民族心理的呈现。在蒙古族舞蹈中,“划圆”动律贯穿于身体的各部位,主要分“立绕圆”、“平面圆”、“八字圆”。除此之外,蒙古族舞蹈中还包含“拧转动律”、“横摆扭动律”、“拧倾动律”,各动律相互交织贯穿就形成了“立体型”的空间场。莫德格玛老师在《蒙古舞蹈美学概论》中总结到:“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美学特征是舞姿的复合化、韵律的多层次化以及动律的结构化。”
可见,蒙古族舞蹈中的舞姿变化和衔接都是由多种韵律、动律交织而成,如同蒙古族语言文字一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意蕴。这是身体各部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向不同方位运动的结果,构成了“立体型”的空间场,也是蒙古族从山林狩猎、草原游牧时期就内化于民族内心深处的宇宙观,是蒙古族人民心中“气度”的显现。
综上所述,在蒙古族舞蹈中,开阔的体态构成支架,“弾”与“甩”的动势形成发力点,“立体型”的空间运动组成空间场。以体态为支撑,由点发散成场,汇聚成大气的蒙古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在强大的势能中散发出宏大的民族气魄、博大的民族胸怀、豁达的民族情怀,勾勒着无边的草原环境、百年的征战历史以及马背民族的磅礴气势,由此呈现出民族的“气度”,舞蹈的“场”。
参考文献
[1]斯琴塔日哈:《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斯琴塔日哈主编:《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教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
[3]莫德格玛:《蒙古舞蹈美学鉴赏汉蒙双解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莫德格玛,娜温达古拉:《蒙古舞蹈美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杰克·威泽弗德:《成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M].温海清 姚建根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气度;场
一、“开阔”的体态特征
体态是一个民族舞蹈风格的浓缩体。基本体态是舞蹈形象的基本,是动律、动作起落的基点,是动律牵动身体各部位动作时用内韵向横向、纵向交织、连接的杠杆,它始终贯穿于动作的静态与动态之中。
草原的哺育與陶治,奠定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基调,也成为蒙古族舞蹈体态形成的大背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一千四五百年前鲜卑语的古歌形象地展现了天地相连的自由时空中,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的草原环境。无垠的草原、广阔的天空给予了蒙古族儿女宽广的胸怀,长期的放牧和狩猎生活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坦荡豪爽的蒙古人性格,从而在舞蹈中形成了开阔的体态。
其次,英雄历史也造就了“马背民族”体态的形成。据记载,伟大领袖成吉思汗曾带领10万蒙古大军横扫世界统治了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今天30个国家30亿人口的面积。在历史上所有的征服者当中,他所征服的国土面积是任何一个伟大征服者的2倍以上,且蒙古大军用25年完成的征服超过了罗马用400年做到的事。这样宏大的民族气势在舞蹈中就形成了“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靠”粗犷、开阔的体态,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气度。
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可分为男性基本体态和女性基本体态,按姿态还可分为站姿体态、坐姿体态及跪姿体态。总体来说,“开阔”是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男性呈现出彪悍、雄健、粗犷,女性给人挺拔、端庄、稳健,都要求身体重心后靠,双目远视。这是马背民族草原环境、游牧生活、驰骋沙场所孕育的胸怀,这种体态始终贯穿于韵律、舞姿变化之中,形成蒙古族舞蹈的文化骨架。
二、“弾”与“甩”的发力方式
“弹性”,从物理学角度而言,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除去作用力后恢复原来的大小和形状。“甩性”字面上理解有扔、抡的含义。这两个词运用到舞蹈中形容舞蹈动作的发力方式与节奏特点,它包含关节、肌肉、呼吸在动作起始瞬间到动作结束时在空间运动中的时间与力量分配。
骑马放牧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骑在马背上颠簸的动态、马蹄“哒哒哒哒”的声响造就了“弹”、“甩”的动律感。其次,蒙古族多弹拨类乐器,例如“四弦琴”“雅托噶”、“托布秀尔”、“火不思”等等,音乐的节奏特点造就了舞蹈“弾”、“甩”的发力方式。蒙古族舞蹈发力属放射型,力量由一个中心点向四周发射,如同身上每个部位抓了一个篮球拍下去反弹出的感觉,例如“硬碗”、“甩手”、“耸肩”等等。
从审美角度看,“弹性”有一种灵动美,是草原万物生命的体现。“甩性”带有一种洒脱感、厚重感,是蒙古族人豪迈、洒脱的体现。“弹性”与“甩性”是蒙古族舞蹈“力美”与“柔美”的结合。“弾”、“甩”同时是一种势能,蕴藏着极大的心理能量,也是一股生命之流,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扩散力和冲击力。它由蒙古族人民的心势带出向身体四周发射,形成“圆”的气场,是蒙古族“气度”的体现。
三、“立体型”的空间运动
传统上,蒙古人认为世界是个圆,习惯用一种循环往复、轮回的思维来指导自己看待周遭世界的视角,不似北非和近东发源的宗教世界观,往往是二元的看待世界,总将事物分为有善恶、黑白、光明和黑暗、洁净和污秽。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蒙古人都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循环运动,日月的交替着的,时间的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春夏秋冬,还有生命的诞生和灭亡,都并不是直线运动,而属于圆周运动。
“圆”的思想形成了蒙古族对“空间”的感知。从外部形象上看,它们是对蒙古族生活中蒙古包、敖包、民族服饰图案的提炼;从文化内涵上看,它们是蒙古族对天、地、日、月循坏水恒、四季轮回圆形运动的象征性表达,是蒙古人民“崇尚圆”的民族心理的呈现。在蒙古族舞蹈中,“划圆”动律贯穿于身体的各部位,主要分“立绕圆”、“平面圆”、“八字圆”。除此之外,蒙古族舞蹈中还包含“拧转动律”、“横摆扭动律”、“拧倾动律”,各动律相互交织贯穿就形成了“立体型”的空间场。莫德格玛老师在《蒙古舞蹈美学概论》中总结到:“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美学特征是舞姿的复合化、韵律的多层次化以及动律的结构化。”
可见,蒙古族舞蹈中的舞姿变化和衔接都是由多种韵律、动律交织而成,如同蒙古族语言文字一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意蕴。这是身体各部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向不同方位运动的结果,构成了“立体型”的空间场,也是蒙古族从山林狩猎、草原游牧时期就内化于民族内心深处的宇宙观,是蒙古族人民心中“气度”的显现。
综上所述,在蒙古族舞蹈中,开阔的体态构成支架,“弾”与“甩”的动势形成发力点,“立体型”的空间运动组成空间场。以体态为支撑,由点发散成场,汇聚成大气的蒙古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在强大的势能中散发出宏大的民族气魄、博大的民族胸怀、豁达的民族情怀,勾勒着无边的草原环境、百年的征战历史以及马背民族的磅礴气势,由此呈现出民族的“气度”,舞蹈的“场”。
参考文献
[1]斯琴塔日哈:《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斯琴塔日哈主编:《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教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
[3]莫德格玛:《蒙古舞蹈美学鉴赏汉蒙双解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莫德格玛,娜温达古拉:《蒙古舞蹈美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杰克·威泽弗德:《成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M].温海清 姚建根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