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建构理论(social Constructivism)是当今建构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流派之一。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将社会建构理论实际的应用于教学是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关键词: 社会建构理论 教学 学习的积极性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课堂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完成各种任务,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新建构的意义,取得成就感并获得自信心。即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这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最终的目标。
一、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今建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一种流派,它强调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在丰富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互动而主动建构的。它的系列理论主张对于我们今天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施极富指导意义。
笔者对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意义的社会建构,学习的社会情境,强调社会互动、协作与活动等。我们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来对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阐释。1.知识观: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在丰富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互动主动建构的。2.学习观:学习是个体通过与有知识的人交流互动,并经过模仿、训练,最后达到知识内化的过程。处于丰富的社会情境中的学习,意味着合作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3.教学观:教学是较有知识的人和初学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即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突出学习固有的依存于背景、情境,和文化适应的本质。4.教师观:从传统的观点看,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社会建构主义认为,除此之外,教师还是经验的提供者,还是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引导者,以及专家和社会代理人等多元化角色。5.学生观:学习者是认知学徒。开始进人实践共同体时,学习者作为合法外围参与者,通过边缘参与和观察实践者的活动来获取隐性和显性知识。通过不断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学习者从外围参与向中心参与转移,逐渐获得了实践共同体的特殊技能、行为准则和信念,与此同时,学习者从一个初学者或新手的角色逐渐转换成专家或熟练的活动者的角色。
二、建构理论对英语课堂的响应
1.社会建构理论把语言视为社会语义系统的一部分,认为语言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师生互动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过程被视为知识的积累或建构过程,也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2.社会建构学派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焦点是:"最近发展区","脚手架"---其取意于楼房建筑术语,是传统建筑工人用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只有脚手架在不断地增高,建筑楼层才会不断增高。当整个楼房竣工时,脚手架便会全部拆除。顾名思义,在教学中,教师或知识水平较高的同伴就是"脚手架",教学手段也是"脚手架"--二者的作用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各个学习任务的预定目标。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著名心里学家维果茨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维果茨基认为,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两个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即:学习者个人能独立完成任务时的水平;学习者只能靠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他人(教师或能力高于自己的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维果茨基称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突出强调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同学提供"脚手架"式帮助的重要性。"脚手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脚手架"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脚手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3.学习外语的本身就意味着学生要了解其国的社会与文化。从外语学习的角度看,外语学习即需要学习者的自身因素(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等),同时也需要外部因素(学习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促进语言学习的进程。与传统学习环境理论所不同的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人对环境的感知,认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真正起到作用的与其说是环境本身,不如说是学习者对该环境的个人感受。因此,外语教学要富有教育性,必须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必须与学习者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现实环境有联系。
三、结语
我们应当清楚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与交互的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对话的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对知识的正确的、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并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将心理学的新观点、新思想应用于对语言教学的认识理解,乃至实际行动。它为我们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和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通过学习者的个人感知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该理论提醒我们单纯的语言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外语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和个性品质发展,从而使外语学习对学习者具有个人意义,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82-150.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郭建国.二十年中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1-14.
[4]董莉.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J].教师博览, 2003 ( 12): 12-13.
关键词: 社会建构理论 教学 学习的积极性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课堂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完成各种任务,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新建构的意义,取得成就感并获得自信心。即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这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最终的目标。
一、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今建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一种流派,它强调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在丰富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互动而主动建构的。它的系列理论主张对于我们今天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施极富指导意义。
笔者对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意义的社会建构,学习的社会情境,强调社会互动、协作与活动等。我们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来对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阐释。1.知识观: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在丰富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互动主动建构的。2.学习观:学习是个体通过与有知识的人交流互动,并经过模仿、训练,最后达到知识内化的过程。处于丰富的社会情境中的学习,意味着合作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3.教学观:教学是较有知识的人和初学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即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突出学习固有的依存于背景、情境,和文化适应的本质。4.教师观:从传统的观点看,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社会建构主义认为,除此之外,教师还是经验的提供者,还是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引导者,以及专家和社会代理人等多元化角色。5.学生观:学习者是认知学徒。开始进人实践共同体时,学习者作为合法外围参与者,通过边缘参与和观察实践者的活动来获取隐性和显性知识。通过不断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学习者从外围参与向中心参与转移,逐渐获得了实践共同体的特殊技能、行为准则和信念,与此同时,学习者从一个初学者或新手的角色逐渐转换成专家或熟练的活动者的角色。
二、建构理论对英语课堂的响应
1.社会建构理论把语言视为社会语义系统的一部分,认为语言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师生互动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过程被视为知识的积累或建构过程,也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2.社会建构学派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焦点是:"最近发展区","脚手架"---其取意于楼房建筑术语,是传统建筑工人用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只有脚手架在不断地增高,建筑楼层才会不断增高。当整个楼房竣工时,脚手架便会全部拆除。顾名思义,在教学中,教师或知识水平较高的同伴就是"脚手架",教学手段也是"脚手架"--二者的作用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各个学习任务的预定目标。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著名心里学家维果茨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维果茨基认为,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两个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即:学习者个人能独立完成任务时的水平;学习者只能靠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他人(教师或能力高于自己的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维果茨基称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突出强调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同学提供"脚手架"式帮助的重要性。"脚手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脚手架"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脚手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3.学习外语的本身就意味着学生要了解其国的社会与文化。从外语学习的角度看,外语学习即需要学习者的自身因素(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等),同时也需要外部因素(学习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促进语言学习的进程。与传统学习环境理论所不同的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人对环境的感知,认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真正起到作用的与其说是环境本身,不如说是学习者对该环境的个人感受。因此,外语教学要富有教育性,必须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必须与学习者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现实环境有联系。
三、结语
我们应当清楚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与交互的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对话的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对知识的正确的、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并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将心理学的新观点、新思想应用于对语言教学的认识理解,乃至实际行动。它为我们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和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通过学习者的个人感知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该理论提醒我们单纯的语言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外语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和个性品质发展,从而使外语学习对学习者具有个人意义,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82-150.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郭建国.二十年中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1-14.
[4]董莉.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J].教师博览, 2003 ( 12):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