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熊市重建设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iegfiusbkufbakue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2008年大跌搁置的各类创新,有无希望在2009年重启?
  
  《财经》记者 乔晓会 李箐
  
  “跌幅超过65%,全球股市跌幅排名第十三,在主要股市中跌幅排名第一。”这是在2008年底的最新统计中,上证指数获得的名次。
  两年来轰轰烈烈的牛市在几个月里草草结束,投资者的狂热迅速降温。20万亿元市值蒸发,让所有参与者都付出了代价,而监管机构力挽市场的自信也随之化为泡影。
  另一方面,股市的“过山车”再次印证指数的涨跌只是市场的表面现象。对于监管机构来说,与其花费过多精力平衡市场利益主体,处心积虑又徒劳地稳定指数,不如重建“地基”,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与体系,力推创新和变革,股市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回首2008年,融资融券、创业板、股指期货等诸多创新,均因为指数的调整而搁置,困扰市场多年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几乎没有进展。进亦忧、退亦忧的改革措施,会在2009年破壳而出吗?
  
  放下指数包袱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层来说,股市指数纠缠了太多因素。
  从表面上看,证券市场关乎全国上亿股民的和谐稳定,因此关心指数的涨跌,是监管层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而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指数成为了衡量监管机构业绩的标准。正是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即使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监管层仍一再冀望中国证券市场扮演一枝独秀的角色。
  然而,从去年4月开始,监管层的政策在大趋势面前,对市场的影响渐趋乏力,政策指挥棒对市场的作用逐渐失灵。
  2008年4月,降低印花税和限制“大小非”政策连续出台;9月,央行降息、降低印花税和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回购上市公司股份政策出台;11月,“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出台;但市场一直处在反弹、消化利好政策、回落的循环之中。每一次反弹周期都不到月余,市场很快回落。
  此外,中国证监会一直还在强调“维稳”基调,但仍未能改变市场下行趋势。
  数据显示,2009年,包括股改产生的“大小非”在内的限售解禁股将超过6800亿股,相当于目前整个市场的A股流通数。这被市场认为是笼罩在头顶的“阴云”,也成为市场利益主体呼吁监管当局出手干预乃至“救市”的一个借口。
  不过,去年的市场走势早已证明,“大小非”不过是一个伪命题;以“大小非”为假想敌的政策限制,并不能改变市场的预期。无论国资部门如何强调其持有决心,甚或有上市公司做出不减持承诺乃至回购决定,市场向下的势头丝毫未减。
  对于规模巨大的国有股来说,解禁并不意味着变现。因为按照当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在相当多的领域,国有需要保持控股地位,各级国资管理部门都纷纷表态要求严控国有股减持。
  此外,干部管理体制并不市场化,国有股的变现并不会给国企高管带来个人利益,反而会削弱其权利,因此国有股的减持意愿并不高。与此同时,“小非”股东亦会考量抛售的价值最大化,只有真正急于套现的“大小非”,才可能毫无顾忌地抛售。
  事实证明,在过去两年,证券监管机构自信的、以政策影响市场的方式已经失效。即使是力免经济下滑的宏调政策,于市场趋势而言也没有根本性影响。直接针对市场的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时间尤为短暂,这也凸显出证券市场的本质,价格永远以价值作为基础,任何试图以不改变价值影响价格的努力最终都将付诸东流。
  留给监管机构明智的选择是:既然“政策救市”已经失效,就不要重新拾起这个“包袱”,指数的涨跌不应成为套在监管层脖子上的枷锁。
  
  
  
  
  
  创新和变革
  回顾2008年不难发现,证券市场计划中的多个创新与改革,均未能在这一年的下跌中实现。
  困扰市场多年的新股发行体制,在2007年11月中石油上市后,达到被质疑的高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新股发行长期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大比例非公开发售(网下配售),使发行过程向机构投资者过于倾斜,与公开发售的价差更加剧了不公和造成寻租现象的发生;行政干预定价机制,询价环节流于形式,而首日大涨是价格扭曲最普遍的体现。
  据《财经》记者了解,发行体制方面的改革近期将获得改善,最先可能在询价环节上率先实现市场化,取消窗口指导;同时推进配售权制度改革。
  不过,这只是技术操作层面的点滴调整,真正的改革还应该彻底放弃审批制,进入备案制,让市场决定IPO的成功与否。只有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发行,才能够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真正完成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进而真正解决上市公司质量差的问题,由证监会在其中包办代替的后果,只能是寻租行为大行其道。但是,从目前的迹象看,在2009年将看不到发行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由于担心给市场带来扩容压力影响,原定2008年上半年推出的创业板,至今仍未能推出。不过,由于近来中小企业融资不畅,创业板借此可能会在弱势中加快推出的步伐。但监管机构目前仍讳言创业板的推出,不想以扩容政策承担市场下跌的罪名。
  融资融券则举棋未定。去年10月国务院批准启动融资融券试点,随后的国际金融形势及各方争议,令决策层的决定一拖再拖。来自监管层的信息显示,为了保证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不增加做空动力,引发指数下跌,该制度将会先单方面推融资,而融券则短期内不会推出。
  然而,作为国际上一种非常成熟的交易制度,融资融券双向同时推出才是正常的。单向推出是否会出现制度缺陷而引发重大的问题,目前还难以预料。由于制度设计不够完备的南航权证在过去一年中所引起的骚动,足以为今后的创新提供警示。
  股指期货并没有写进刚刚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业内预计其短期内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台湾前证券监管机构高官戴立宁认为,市场在牛市,参与者众、受益者多,稍有不慎的改革或创新,就会触动参与者的利益,改革创新的阻力很大。相反,熊市条件下,投资者损失较重,寄望变革能为改革创新提供助力,所以,熊市最有利于变革。■
  
  
其他文献
转型势在必行,但转型之难料将依旧;长三角“一体化”则有望借机推进    《财经》记者 赵何娟      长三角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均属各界共识。但转型口号的提出已有经年,转型之难依旧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还是一场积蓄已久的火山喷发?  大半年前,当记者在江浙一带调查当时的中小企业倒闭潮时,各方态度都还比较乐观,认为应无大碍。然而,在其后短短几个月,在中国民营经
期刊
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就在眼前。  “底”在何处以及何时触及,本质上是一个“假问题”,真正重要的是趋势在继续向下。经济增长骤然失速发生在2008年三季度,持续向下的动力才刚刚发挥作用。三个月前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计划,经济学界普遍松了一口气;当时的共识是,2009年达到8%的增长率当可无虞。今天的共识又已向下调整,保持8%增长之难将有如1998年或更甚。更悲观的预测则
期刊
拖延改革只会积重难返,已不是盛世危言。在2009年,这种焦虑恐还会延续    《财经》记者 杨哲宇  除中央行政机关的“大部制”改革和年底的燃油税改革,2008年的改革进程可谓波澜不惊    滞缓的焦虑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庆典激情过去之后,现实对改革的迫切需要与改革的现实进程形成了醒目的反差。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官方拟议的“隆重庆祝”并未成为贯穿全年的主调。年初,学术界、媒体、民间
期刊
政府若以一己之力全面调整政策以扩内需,难免顾此失彼,且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又会抵消部分效果    《财经》记者 王长勇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资金,将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国有银行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也成为2008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写照:宏观调控的目标,从前两个季度的“防过热,防通胀”,到三季度的“保增长,控通胀”,再到四季度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期刊
2009年是全面考验银行资产配置能力的一年,亦是检验银行改革成果的时候    《财经》记者 李涛 温秀      在“保增长”的压力下,货币与监管当局对信贷投放的政策劝诱明显    银行体系充沛的资金,如何才能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层面,既不造成新的信贷浪费,又能通过银行的信贷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为中国经济在这场全球危机中重新起飞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这是2009年货币与监管当局面临的一
期刊
外需已难以继续担当“保增长”的重任,即使未来外部经济趋于稳定,对外贸易最多也只能起到“保稳定”的作用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 沈明高    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的主要动力,净出口贡献了GDP增长的近四分之一。然而,进入2008年后,对外贸易的角色开始转变,外需已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09年仍然将延续这一趋势。    动力顿衰  在长期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期刊
降息周期再次来临,在上一次降息周期中深受“利差损”之困的保险行业,将在销售、份额、投资、内控等方面面临压力,偿付能力再受考验    《财经》记者 陈慧颖      对于习惯了规模扩张的保险业而言,在逆境中改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    对复业30年的中国保险业而言,2008年可谓祸不单行。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开始,地震、台风等巨灾频频来袭。中国保监会预计,保险行业为此做出的赔付约为100亿元。随着
期刊
从2008年的激情捍卫到最终的折衷处理,会计准则将如何变革以回应此次危机带来的反思    《财经》记者 宋燕华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为千夫所指,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    每逢经济危机,会计准则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一次尤为严峻。  在各界对“公允价值”对于危机的放大效应的攻击之下,国际上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最终选择了折衷退让,使得管理层对于计价方式有了更多调整余地。不过,对于主
期刊
“胡六点”奠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大陆对台政策的基调,也将成为2009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根主轴    《财经》实习记者 欧阳斌 记者 徐和谦    2008年12月,熊猫“团团”和“圆圆”赴台,成为两岸关系急速回暖的标志之一。  早在2005年,这两只作为大陆赠台礼物的熊猫就已整装待发;但时任台湾“总统”的陈水扁称大陆赠台熊猫是“统战工具”,并设置种种行政限制,使两只熊猫一直“滞留”大陆。  除了大陆赠
期刊
2008年的电力企业巨亏及电煤双方无法弥合分歧,再次暴露出“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    《财经》记者 李其谚    电力行业在2009年一开局,就蒙上了一层阴影——“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下称订货会)破裂,发电企业陷入了需求疲软与电煤价格趋涨的两难境地之中。  在订货会的价格谈判中,五大电力集团亮出谈判底牌,要求2009年合同电煤价格比2008年下降50元/吨。与之相对,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