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急速回暖之后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482a3710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六点”奠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大陆对台政策的基调,也将成为2009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根主轴
  
  《财经》实习记者 欧阳斌 记者 徐和谦
  
  2008年12月,熊猫“团团”和“圆圆”赴台,成为两岸关系急速回暖的标志之一。
  早在2005年,这两只作为大陆赠台礼物的熊猫就已整装待发;但时任台湾“总统”的陈水扁称大陆赠台熊猫是“统战工具”,并设置种种行政限制,使两只熊猫一直“滞留”大陆。
  除了大陆赠台熊猫终于成行,在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以前仅限于国共论坛的“党对党”经贸协议,也迅速在政策层面获得落实,包括提高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商、通航”的“大三通”等。
  “两岸关系回暖的速度太快,甚至快到超出了很多人的预计。”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林中斌对《财经》记者说。
  就在很多台湾人还在试图体会“大三通”给生活带来哪些具体改变时,2008年的最后一天,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正式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下称“胡六点”),明确表示要保持两岸经贸的持续交流,同时,将经济层面之外的军事、政治交流亦提到议程。这不仅奠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大陆对台政策的基调,也将成为2009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根主轴。
  
  大陆加力
  “胡六点”中最为重要的阐述,是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胡锦涛说:“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
  这一论断仍然延续了此前“两岸尚未统一”的基本判断,但其论述逻辑已经从以往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转到强调是“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显然给两岸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运作空间。
  而对于岛内颇为关注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胡锦涛在讲话中称,“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并表示,“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的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对于民进党,胡锦涛在讲话中,也将“台独”基本教义派与普通民进党成员进行了划分。他说:“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这也是大陆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正面开出与民进党的交往前提。在此番民进党因陈水扁弊案遭受沉重打击,内部意见严重分化之际,大陆再次释放出友善信号,也显示出大陆对台湾事务的日趋熟稔。
  “胡锦涛的讲话,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大陆领导人明白,台湾的真正主人是台湾的选民。”曾任台湾“国防部副部长”的林中斌对《财经》记者说,“所有对台工作中最重要的,首先是要争取台湾的民心。”
  近年来,大陆方面对于台湾民心可谓是力图深耕,频频释放有益于两岸经贸交流的政策措施,甚至不忘推出台湾水果零关税政策,以求覆盖到一向被看成是台独“粟仓”的台南农业人口利益。除去此前的经济政策,大陆在这一两年内推进的熊猫赴台,以及在医师、律师等领域开放台籍人士的参与,更是彰显出大陆试图在经济议题之外寻找拉近两岸关系的新途径。
  “胡六点”进一步提出:“两岸可以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这亦表明,在2009年,除了老生常谈的经贸合作,大陆希望能够进一步深挖两岸往来的力度。
  林中斌对《财经》记者说,“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很可能会先通过两岸退休将领或两岸军事科研机构的交流而实现。“这一机制若建立,对于两岸的深化交流将会有极大推进。”
  
  马英九不走极端
  按照以往惯例,每当大陆推出一项对台重要策略之后,台湾方面也都会推出回应策略,或是宣示,或是反制。但此番在诸多关键问题上释放善意的“胡六点”出台后,台湾方面反而相对低调。
  马英九在1月1日的元旦致辞中,并未对此进行正面回应,只是在第二天,由台湾“总统府”发言人王郁琦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表态。
  他称,胡锦涛的谈话“体现了30年中共当局对台政策的变迁与策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思路”,并表示,台湾方面仍将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
  六天后,马英九才在一次会见中正式回应“胡六点”。他说“胡六点”对他此前的一些两岸建议都有回复。他特别强调说,尽管台湾内部还有一些不同声音,但是绝大多数台湾民众都支持目前的两岸发展。
  上台仅半年的马英九政府的这种低调,反映出其目前在两岸问题上所处的困境。
  一方面,依赖出口的台湾经济遭遇世界经济危机,马英九竞选时所主打的“马上好”经济牌遇到极大制约,以致他自己不得不将其改为“马上渐渐好”。在此种境遇下,依赖与大陆的经贸关系,深耕大陆市场,成为短期内提振台湾经济的必由之路。
  此外,2010年,东盟与中、日、韩三国产品免关税流通的自由贸易区即将出炉,届时被排除在外的台湾产品,除了要被课以10%到15%的关税,台湾厂商在东亚区域产业链的地位,更可能被同领域的日韩厂商所取代。
  在中国大陆与东盟及日韩等国经贸合作愈加密切的大环境下,台湾经济更有被“边缘化”的惶恐。因此,马英九提出要与大陆建立“共同市场”。
  台湾经济对于大陆的持续依赖,将成为2009年两岸关系持续回暖的现实保障。例如,2008年12月,尽管面临很大的政治压力,马英九仍然明确表示搁置达赖访台的议案。
  但另一方面,马英九也不得不应对台湾岛内“统独”话题的挑战。目前台湾岛内经济对于大陆的依赖性愈加强烈,马英九力推的诸多两岸经贸政策都被贴上“统一”标签,遭致反对党的口诛笔伐。
  就在两岸经贸关系最热之际,马英九在境外媒体发表文章,呼吁大陆认真考虑撤除对台导弹部署;并在2009年台湾“总统”贺年卡上,使用了一幅“本土化色彩”鲜明的古代台湾地图。
  “走任何一个极端,都会丢掉大部分选民的支持。”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廖达琪对《财经》记者说。
  2009年年底,台湾将进行县市长选举,彼时,马英九的四年执政期正好接近一半,这被看成马英九在2009年不得不面对的一次“期中考”。
  这也将是在经历2008年“立法院”选举和“总统”大选两次惨败后陷入谷底的民进党,在2009年所能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政治机会。对民进党而言,在这次选战中显然不太会过多着力经济话题,毕竟,陈水扁八年执政的糟糕经济表现,在普通民众中仍“历历在目”。
  因此,民进党将不可避免地重新操作其极为熟练的“统独”话题,这也不得不使民意支持率由当选时50%以上、现已下跌近一半的马英九,在未来两岸关系上慎之又慎。
  
  寻找新亮点
  无可否认,“经济牌”仍是目前两岸交往中最为重要的王牌。但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使这张王牌有些失色。
  据大陆海关数据,2008年11月,两岸经贸总额大幅下降37%。其中固然受大环境影响,大陆总体出口受到严重冲击;加之大陆加大了产业调整的力度,在出口退税等方面也做出了大幅调整,而台湾在大陆企业大多暴露出缺乏竞争力的弊病。
  目前两岸之间的经贸政策,简单让利层面已经功课做尽,接下来进一步的合作涉及具体的利益调整,显然远非简单的政治意愿可以解决。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2008年曾对《财经》记者坦言,2009年可能进行的两岸经贸谈判,将是“最艰困的一战”。
  此前,双方都具高度共识的海空直航、开放观光、食品卫生监理机制等议题均已渐次落实;在2009年上半年可望举行的第三次“陈江会谈”中,可能被提上议程的,则是包括签署金融监理备忘录、避免双重课税、投资权益及知识产权保障等课题。这些议程所牵涉的技术细节,都将使既有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
  以开放金融业者相互进入市场的课题为例。台湾“金管会”副主委李纪珠即主张,所谓对等开放,不能只在形式上拘泥于开放的数目、核准参股的比例等问题,而应该从对彼此实质的相互影响来审视。
  岛内规模最大的金融业者、公营的台湾金控董事长张秀莲则对《财经》记者说:“所谓的对等开放,并不是把同一个措施在两边同时操作就叫做对等。”
  她举例说,若台湾开放非本地银行进入市场时,只要设立了一家分行,就能够承作与本地银行完全同样的业务范围;但台湾的银行进入大陆后,按现行规定,须先设立办事处,且成立分行或子行后,尚需连续获利两年方得以承作人民币业务,双方业者所享有的实际利益并不相称。再如,双方征信纪录的翔实程度、从业人员证照、会计稽核准则和金融检查制度等,也都有许多尚待接轨整合之处。■
  
  
其他文献
尽管面临“保增长”的巨大压力,广东应继续既定的“腾笼换鸟”转型路线    《财经》记者 周琼    冬日的广州,天气晴暖,但本地出租车司机陈海荣显得闷闷不乐。  “从2008年11月底开始,客流量就明显减少了,特别是晚上9点以后,出来玩的人突然少了很多。”土生土长的陈海荣在广州开出租车已有12年。他告诉《财经》记者,当前情形与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始阶段颇为相似,“危机开始影响我们小老百姓了。” 
期刊
□ 本刊记者 欧阳洪亮 李虎军 赵剑飞 罗文胜 罗昌平    本刊特约记者 龙盛平本刊实习记者 李微敖 发自四川震区  □ 本刊记者 段宏庆 王以超 常红晓 陈中小路 任波 秦旭东 后方支持    14时28分  指针在瞬间定格,成为惨痛记忆的永恒标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之前,位于中国西南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是一个少为人知的边远山区小县。汶川面积4084平方公
期刊
转型势在必行,但转型之难料将依旧;长三角“一体化”则有望借机推进    《财经》记者 赵何娟      长三角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均属各界共识。但转型口号的提出已有经年,转型之难依旧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还是一场积蓄已久的火山喷发?  大半年前,当记者在江浙一带调查当时的中小企业倒闭潮时,各方态度都还比较乐观,认为应无大碍。然而,在其后短短几个月,在中国民营经
期刊
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就在眼前。  “底”在何处以及何时触及,本质上是一个“假问题”,真正重要的是趋势在继续向下。经济增长骤然失速发生在2008年三季度,持续向下的动力才刚刚发挥作用。三个月前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计划,经济学界普遍松了一口气;当时的共识是,2009年达到8%的增长率当可无虞。今天的共识又已向下调整,保持8%增长之难将有如1998年或更甚。更悲观的预测则
期刊
拖延改革只会积重难返,已不是盛世危言。在2009年,这种焦虑恐还会延续    《财经》记者 杨哲宇  除中央行政机关的“大部制”改革和年底的燃油税改革,2008年的改革进程可谓波澜不惊    滞缓的焦虑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庆典激情过去之后,现实对改革的迫切需要与改革的现实进程形成了醒目的反差。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官方拟议的“隆重庆祝”并未成为贯穿全年的主调。年初,学术界、媒体、民间
期刊
政府若以一己之力全面调整政策以扩内需,难免顾此失彼,且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又会抵消部分效果    《财经》记者 王长勇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资金,将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国有银行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也成为2008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写照:宏观调控的目标,从前两个季度的“防过热,防通胀”,到三季度的“保增长,控通胀”,再到四季度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期刊
2009年是全面考验银行资产配置能力的一年,亦是检验银行改革成果的时候    《财经》记者 李涛 温秀      在“保增长”的压力下,货币与监管当局对信贷投放的政策劝诱明显    银行体系充沛的资金,如何才能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层面,既不造成新的信贷浪费,又能通过银行的信贷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为中国经济在这场全球危机中重新起飞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这是2009年货币与监管当局面临的一
期刊
外需已难以继续担当“保增长”的重任,即使未来外部经济趋于稳定,对外贸易最多也只能起到“保稳定”的作用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 沈明高    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的主要动力,净出口贡献了GDP增长的近四分之一。然而,进入2008年后,对外贸易的角色开始转变,外需已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09年仍然将延续这一趋势。    动力顿衰  在长期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期刊
降息周期再次来临,在上一次降息周期中深受“利差损”之困的保险行业,将在销售、份额、投资、内控等方面面临压力,偿付能力再受考验    《财经》记者 陈慧颖      对于习惯了规模扩张的保险业而言,在逆境中改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    对复业30年的中国保险业而言,2008年可谓祸不单行。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开始,地震、台风等巨灾频频来袭。中国保监会预计,保险行业为此做出的赔付约为100亿元。随着
期刊
从2008年的激情捍卫到最终的折衷处理,会计准则将如何变革以回应此次危机带来的反思    《财经》记者 宋燕华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为千夫所指,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    每逢经济危机,会计准则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一次尤为严峻。  在各界对“公允价值”对于危机的放大效应的攻击之下,国际上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最终选择了折衷退让,使得管理层对于计价方式有了更多调整余地。不过,对于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