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的激情捍卫到最终的折衷处理,会计准则将如何变革以回应此次危机带来的反思
《财经》记者 宋燕华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为千夫所指,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
每逢经济危机,会计准则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一次尤为严峻。
在各界对“公允价值”对于危机的放大效应的攻击之下,国际上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最终选择了折衷退让,使得管理层对于计价方式有了更多调整余地。不过,对于主观性大大增强的2009年报表,国际市场上采取了“更多信息披露”的原则,借以对冲。
无论如何,这都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阅读负担,而中国上市公司对于海外投资披露的不足,更使得理解会计这门“财务的语言”难上加难。
激辩公允价值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为千夫所指。
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而承受这些压力的,则是欧美两地最主要的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导向,目前已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美国会计准则以规则为导向,目前主要在美国应用。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其中,按照市场报价来确认公允价值的方法也叫市值计价(Mark to Market),按照估值模型计价的方法也叫估值计价(Mark to Model)。
经济危机期间,公允价值受到质疑的原因在于,这一条款的设置是基于正常、活跃、有序的市场,而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市场环境每况愈下,虽有市场价格,但已经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而用模型估值又会带有极大的主观判断因素,难以在准确性上获得保证。
此时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计价,成为公众争论的焦点。分别以金融机构和会计学界为首的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迫于压力,FASB和IASB纷纷在去年底对准则相关条款作出调整,给予公司管理层更大自由来决定计价方法,其间的一些做法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
去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SEC)和FASB联合发布关于在不活跃的市场采用合理价值计量的指南,广泛征求意见后,又于10月10日作出修正。
10月11日,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亚洲年会期间,IASB主席David Tweedie曾坚称,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是治疗的一部分,而不是疾病的一部分。然而,就在两天之后,IASB突然宣布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会计主体在罕见情况下,可以对非衍生金融资产重分类,也就是说,公司管理层很大程度上有权对金融资产“挑樱桃”,对什么样的资产决定用什么计价方法,即可以放弃公允价值法。
IASB认为,2008年三季度全球金融市场的衰退,正好符合准则所指的“罕见情况”,因此,允许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执行新规。
同时,IASB的这一次修改未按常规程序。在正常情况下,IASB修订准则需要首先发布草案、听取各方的建议,之后才作出决定。此次却由于当前市场的迫切需求率而改之。对此,许多会计学界人士纷纷表态,认为会计准则作为公司财务的基础,应该保持稳定性和一贯性。如果擅自修改增补,由此引起的麻烦可能比原有准则更大。在修改文件中,IASB也承认,这一改变可能导致会计主体以此操纵利润。虽然此前美国会计准则也有类似条款,但真正允许使用的案例极其少见。
以这次准则修改为标志的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议,一直到年底才由SEC给论战一锤定音。
2008年12月30日,SEC向国会提交报告表示,公允价值条款不可废止,但应修改完善。
更加波动的报表
在理想情况下,一家公司应该同时出具两份报表,一份反映历史,用历史成本计价;一份反映未来,用公允价值计价。而实际上,目前的财务报表是在同时反映历史和未来。而且,相比历史数据的简单易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很难确定。
由于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价方式的应用时间较短,缺少充分的数据和经验积累,尤其缺少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这些都给公允价值的计量带来困难。公允价值的难以确定,也让体现价值变动的报表更加波动;而且,由于各家公司的普遍联系,一家公司的报表波动又会形成另一家公司报表变动的诱因。
由于世界经济局势的不稳定,以及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准则主观判断余地的增大,2009年,上市公司利润表的波动性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将值得关注。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有更多类型的公司面临资产减值威胁,同时也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行业并购。
此时,全球两大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把判断的主动权交给了管理层。那么,如何确保各家公司的资产计价、减值准备和商誉确认能够真实、可比?
对此,SEC上交给国会的、长达259页的研究报告并没有做出明确指引。
披露,是目前各方能想到的最佳解决方式。
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通过《华盛顿声明》明确指出,20个国家的财政部长应领导并积极全面地执行:金融机构在报告中提供经改进的风险披露,与国际最佳做法保持一致,持续披露全部损失。近日,IASB计划推出与银行资产减记有关的减损支出披露准则,要求公司公布在不同减损模型下计算得出的公司资产价值有何不同。同时,IASB还拟于2009年开展对减损准则的全面修订,并有望在年内推出新规。
然而,加强披露之后,是否会让报表走向繁冗的另一个极端,值得担忧。
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纷纷感慨,由于目前的资产价值难以确认,未来财务报告重点将从价值确认转向充分披露。
经过若干年的修改,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已经越来越厚,有时连他们自己也不能完全看懂。如果再继续增加与估值、定价相关等专业内容的话,或许只有专业分析师可以阅读,普通投资者将无所适从。
迟到的信息披露
在此次危机中,随着“走出去”的战略和资本全球化配置的发展,中国的金融机构也持有不少海外问题资产,但相应的计价和披露,却并不尽如人意。
中国的众多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持有美国次贷相关产品,虽然监管部门在逐步统计有关数据,但一般不会对外公布。公开信息中,上市银行一般只公布投资总量和减值准备等数据,对于所持产品的结构、期限、交易和账面盈亏,以及拨备提取方式是否合适,外界均无从知晓。而这些信息对于投资者了解银行风险状况,并作出相应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以汇丰控股和工商银行为例,二者均在港交所披露了国际会计准则下的2008年半年报,但披露内容存在明显差异。
汇丰控股的2008年半年报长达260页,并公布了40页的“市场动荡的影响”报告,详述有关证券化活动和结构产品的分类、计价、拨备和风险;而工商银行半年报仅有63页,对于次贷相关资产的解释只有两段话。
虽然财务报告并不鼓励“以厚取胜”,但对于风险较大、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信息的适当披露,却不可或缺。而且,当同一市场、同一行业的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时,也将失去同行业的可比性。
为加强披露,10月17日,银监会公布首批监管指引细则,内容涉及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以及专业贷款、信用风险缓释和操作风险等三项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此外,中国证监会也于去年7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下称《规定》),并于去年9月1日起施行。
《规定》首次特别强调,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持有的金融债券的类别和金额,重大金融债券的面值、年利率及到期日,计提减值准备情况。还要求商业银行发生的投资、收购和出售资产等事项,单笔金额超过经审计的上一年度净资产金额5%或单笔金额超过20亿元,应及时公告。
由于三季报并不需要披露报表附注,上述新规的执行效果,最早也要在年报中才能展现。不过,目前已经有业内人士对新规的执行效果表示怀疑。
虽然上述海外投资的绝对值较大,但由于占净资产比例较小,难以达到所谓“重大”的程度,披露《规定》可能会被上市银行轻松规避。
以工商银行为例,2008年三季报显示,该行持有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支持债券、雷曼兄弟公司的相关债券、公司债务抵押债券合计25.24亿美元,相当于本集团全部资产的比例仅为0.19%。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上述衍生品占工行资产比例并不突出,但作为投资者关心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风险控制能力的数据,翔实披露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敷衍塞责的做法并不可取。■
历次危机和会计准则修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区域内国家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会计审计准则质量较差等状况,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忽视了引发金融危机的诸种要素,严重降低了公司和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告成立,倡导在全球推出统一的会计标准,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13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
2001年,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相继爆发财务舞弊案,暴露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为此,2002年7月30日,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企业内控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规范。其中的404条款“完善内部控制”,涵盖了企业经营、IT系统控制、投融资管理、财务监控、法律法规监督等13个大类38个细项。
《财经》记者 宋燕华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为千夫所指,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
每逢经济危机,会计准则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一次尤为严峻。
在各界对“公允价值”对于危机的放大效应的攻击之下,国际上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最终选择了折衷退让,使得管理层对于计价方式有了更多调整余地。不过,对于主观性大大增强的2009年报表,国际市场上采取了“更多信息披露”的原则,借以对冲。
无论如何,这都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阅读负担,而中国上市公司对于海外投资披露的不足,更使得理解会计这门“财务的语言”难上加难。
激辩公允价值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为千夫所指。
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而承受这些压力的,则是欧美两地最主要的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导向,目前已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美国会计准则以规则为导向,目前主要在美国应用。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其中,按照市场报价来确认公允价值的方法也叫市值计价(Mark to Market),按照估值模型计价的方法也叫估值计价(Mark to Model)。
经济危机期间,公允价值受到质疑的原因在于,这一条款的设置是基于正常、活跃、有序的市场,而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市场环境每况愈下,虽有市场价格,但已经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而用模型估值又会带有极大的主观判断因素,难以在准确性上获得保证。
此时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计价,成为公众争论的焦点。分别以金融机构和会计学界为首的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迫于压力,FASB和IASB纷纷在去年底对准则相关条款作出调整,给予公司管理层更大自由来决定计价方法,其间的一些做法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
去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SEC)和FASB联合发布关于在不活跃的市场采用合理价值计量的指南,广泛征求意见后,又于10月10日作出修正。
10月11日,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亚洲年会期间,IASB主席David Tweedie曾坚称,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是治疗的一部分,而不是疾病的一部分。然而,就在两天之后,IASB突然宣布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会计主体在罕见情况下,可以对非衍生金融资产重分类,也就是说,公司管理层很大程度上有权对金融资产“挑樱桃”,对什么样的资产决定用什么计价方法,即可以放弃公允价值法。
IASB认为,2008年三季度全球金融市场的衰退,正好符合准则所指的“罕见情况”,因此,允许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执行新规。
同时,IASB的这一次修改未按常规程序。在正常情况下,IASB修订准则需要首先发布草案、听取各方的建议,之后才作出决定。此次却由于当前市场的迫切需求率而改之。对此,许多会计学界人士纷纷表态,认为会计准则作为公司财务的基础,应该保持稳定性和一贯性。如果擅自修改增补,由此引起的麻烦可能比原有准则更大。在修改文件中,IASB也承认,这一改变可能导致会计主体以此操纵利润。虽然此前美国会计准则也有类似条款,但真正允许使用的案例极其少见。
以这次准则修改为标志的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议,一直到年底才由SEC给论战一锤定音。
2008年12月30日,SEC向国会提交报告表示,公允价值条款不可废止,但应修改完善。
更加波动的报表
在理想情况下,一家公司应该同时出具两份报表,一份反映历史,用历史成本计价;一份反映未来,用公允价值计价。而实际上,目前的财务报表是在同时反映历史和未来。而且,相比历史数据的简单易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很难确定。
由于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价方式的应用时间较短,缺少充分的数据和经验积累,尤其缺少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这些都给公允价值的计量带来困难。公允价值的难以确定,也让体现价值变动的报表更加波动;而且,由于各家公司的普遍联系,一家公司的报表波动又会形成另一家公司报表变动的诱因。
由于世界经济局势的不稳定,以及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准则主观判断余地的增大,2009年,上市公司利润表的波动性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将值得关注。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有更多类型的公司面临资产减值威胁,同时也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行业并购。
此时,全球两大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把判断的主动权交给了管理层。那么,如何确保各家公司的资产计价、减值准备和商誉确认能够真实、可比?
对此,SEC上交给国会的、长达259页的研究报告并没有做出明确指引。
披露,是目前各方能想到的最佳解决方式。
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通过《华盛顿声明》明确指出,20个国家的财政部长应领导并积极全面地执行:金融机构在报告中提供经改进的风险披露,与国际最佳做法保持一致,持续披露全部损失。近日,IASB计划推出与银行资产减记有关的减损支出披露准则,要求公司公布在不同减损模型下计算得出的公司资产价值有何不同。同时,IASB还拟于2009年开展对减损准则的全面修订,并有望在年内推出新规。
然而,加强披露之后,是否会让报表走向繁冗的另一个极端,值得担忧。
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纷纷感慨,由于目前的资产价值难以确认,未来财务报告重点将从价值确认转向充分披露。
经过若干年的修改,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已经越来越厚,有时连他们自己也不能完全看懂。如果再继续增加与估值、定价相关等专业内容的话,或许只有专业分析师可以阅读,普通投资者将无所适从。
迟到的信息披露
在此次危机中,随着“走出去”的战略和资本全球化配置的发展,中国的金融机构也持有不少海外问题资产,但相应的计价和披露,却并不尽如人意。
中国的众多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持有美国次贷相关产品,虽然监管部门在逐步统计有关数据,但一般不会对外公布。公开信息中,上市银行一般只公布投资总量和减值准备等数据,对于所持产品的结构、期限、交易和账面盈亏,以及拨备提取方式是否合适,外界均无从知晓。而这些信息对于投资者了解银行风险状况,并作出相应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以汇丰控股和工商银行为例,二者均在港交所披露了国际会计准则下的2008年半年报,但披露内容存在明显差异。
汇丰控股的2008年半年报长达260页,并公布了40页的“市场动荡的影响”报告,详述有关证券化活动和结构产品的分类、计价、拨备和风险;而工商银行半年报仅有63页,对于次贷相关资产的解释只有两段话。
虽然财务报告并不鼓励“以厚取胜”,但对于风险较大、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信息的适当披露,却不可或缺。而且,当同一市场、同一行业的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时,也将失去同行业的可比性。
为加强披露,10月17日,银监会公布首批监管指引细则,内容涉及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以及专业贷款、信用风险缓释和操作风险等三项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此外,中国证监会也于去年7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下称《规定》),并于去年9月1日起施行。
《规定》首次特别强调,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持有的金融债券的类别和金额,重大金融债券的面值、年利率及到期日,计提减值准备情况。还要求商业银行发生的投资、收购和出售资产等事项,单笔金额超过经审计的上一年度净资产金额5%或单笔金额超过20亿元,应及时公告。
由于三季报并不需要披露报表附注,上述新规的执行效果,最早也要在年报中才能展现。不过,目前已经有业内人士对新规的执行效果表示怀疑。
虽然上述海外投资的绝对值较大,但由于占净资产比例较小,难以达到所谓“重大”的程度,披露《规定》可能会被上市银行轻松规避。
以工商银行为例,2008年三季报显示,该行持有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支持债券、雷曼兄弟公司的相关债券、公司债务抵押债券合计25.24亿美元,相当于本集团全部资产的比例仅为0.19%。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上述衍生品占工行资产比例并不突出,但作为投资者关心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风险控制能力的数据,翔实披露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敷衍塞责的做法并不可取。■
历次危机和会计准则修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区域内国家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会计审计准则质量较差等状况,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忽视了引发金融危机的诸种要素,严重降低了公司和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告成立,倡导在全球推出统一的会计标准,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13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
2001年,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相继爆发财务舞弊案,暴露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为此,2002年7月30日,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企业内控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规范。其中的404条款“完善内部控制”,涵盖了企业经营、IT系统控制、投融资管理、财务监控、法律法规监督等13个大类38个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