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实践应用学科的信息技术,网络文明与安全教学内容看似鸡肋,但在网络伤害已成社会公害的今天,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深入的分析,不管是对网络概念阐述的完整性,还是对学生思想修养的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文明 安全教学
在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中,“因特网上的文明”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网络基础”中的最后一小节,只有三百多字,从道德修养和思想的角度,对网络中的病毒传播和黑客、信息安全的行为规范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因为这个内容没有包含具体应用技术,属于附属的政治思想教育,地位有点尴尬,在课本中着墨不多,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往往一带而过。目前,网络应用已经深入社会各界,网络的娱乐功能被极快地开发,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直接伤害己迅速露出水面,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以“网瘾”为代表的网络伤害,成为社会公害,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网络潜在危险和负面的效应,已经是网络研究和应用无法避开的一个部分,否则,对网络的理解和认识就是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不能忽略,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大胆加深和拓宽这一部分的内容。就网络应用出现的新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网络,更合理地去利用网络,免受网络伤害。
首先,拓展网络安全与文明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网络,不仅要学习和实践网络的应用技术,也要了解网络存在的潜在危险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趋利避害,合理有效的应用网络。高中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学生具备计算机使用操作的便利条件。如果对网络潜在的危险和负面效应认识不够,对沉迷网络的危害认识没有足够警惕,在课堂上很容易放松自我约束,经不住网络或游戏的诱惑,偷偷地进行网络游戏或者网络聊天等活动,把学习工具作为游戏工具,也会严重影响信息技术其他内容的教学。
其次,拓展网络安全和文明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因特网的商业化,使其得到了爆炸性发展,迅速走进了千家万户。但也正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因特网泥沙俱下,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让人欲罢不能的网络游戏,占据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使因特网成为一个荆棘从生、遍布诱惑和陷阱的丛林,学生每一次面对网络,都像是一次冒险。几年以来,无数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少数还赔上了性命。在百度网站上对“网络”和“猝死”进行搜索,结果竟然有76页的目录,由于长时间上网而猝死的事件,早已经不是孤立事件,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于网络之中。更多不为我们所关注的则是大量的在校大中学生乃至小学生,由于沉迷网络而荒废了学业,令人叹息。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让儿子远离不良环境的影响,孟母三次搬家,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网络上危险复杂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无疑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我们却无法做到隔离网络不良信息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我们可以切断学校网络,关停学校周边的网吧,却不能让学生远离网络,因为无线网络已经非常普遍。学生使用手机等无线终端进行更新论坛、微博等网络活动已经是非常普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远离不良信息,对网络不良信息产生免疫作用,才是最有效的防止网络伤害的方法。可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因特网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合理地利用网络,已经迫不及待。
第三,结合网络基础技术渗透进行网络安全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天然的有利条件,能够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一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是有利条件之一。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教师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会被学生看成是学术观点而容易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在班主任等管理人员说出来则更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对时尚与潮流看法的冲突,不容易被学生认同。就像是衣着打扮的冲突一样,往往被学生理解为对其追求时尚和自由的禁锢,不容易达到教育效果。二是在网络技术教育中进行思想渗透教育,学生把它作为网络技术的一个部分,会认真去思考分析。专门的网络安全思想教育,学生容易看成是一种说教,是一种对自由的压制,是一种管束,或多或少会受到学生的抵融,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网络技术中对网络安全思想教育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入教育,让学生形成合理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和时机。
综上所述,重视网络应用安全的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作出适当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能达到教育效果的。那么我们对这小节的内容应该怎样进行拓展和处理,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首先,用网络危害残酷的新闻事件震撼学生,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惊醒,产生当头棒喝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可分别介绍网络依赖、网络欺骗和道德弱化几种类型引起的新闻案例,用血淋淋的事实向学生展示网络应用严重失当造成的后果,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参与分析网络危害问题。网络依赖,俗称“网瘾”,就是心理上离不开网络,对网络欲罢不能,不顾后果地过度使用网络。最极端的后果是长时间使用计算机而猝死,更多的情况是青少年沉迷网络而荒废了学习和工作,造成大量学生辍学和青年不能正常就业。我们可以用上网猝死的大量事例,还有大学和中学生因沉迷网络而辍学的统计数据,还有与戒除网瘾有关的新闻事例,向学生展示网络依赖造成的危害。网络欺骗,指青少年轻信网友和网上言论,上当爱骗,受到生命、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可用网友约会被害、被卖、被抢的事例,让学生看到网络世界区别于现实的虚拟一面,形成对信息进行甄别的意识和习惯。道德弱化,则是网迷由于长时间沉迷网络而模糊了现实和网络虚拟世界的界限,漠视社会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做出一些令人发指的事而不以为然。例如为了少量的钱上网,就可以残忍地杀人,过后依然象没事一样去上网,甚至漠然地弑杀自己的亲人。 通过这些案例,会让学生认清沉迷网络造成的道德弱化现象。
其次,通过网络危害的现象,结合人的心理特点、网络技术特点和社会因素,对网络潜在的危害成因做出深层分析,让学生明白网络为什么具有有害的一面。网络危害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还会长期存在,必须时刻警惕。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反思自己平时上网的行为,从而对网络伤害产生免疫力。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当多巴胺分泌的量较多时,人就会感觉兴奋和快乐。人吸毒和吸烟,都会引起多巴胺分泌的增加,从而使人感到快乐,人在得到赞赏肯定时,也会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愉快。在网上进行游戏或网络社交时,较容易得到这样虚拟的赞赏肯定,也会产生这样的效应,经历多次之后,人就会产生依赖,就是“上瘾”反应。这就是人为什么可以不眠不休,忘记疲劳和痛苦几天几夜连续上网的原因。在网络社交活动中,由于网络虚拟环境中人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骗起人来也很少会被指责,因此,在虚拟世界里沉迷时间长了,人对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就淡漠了,这样的心态时间长了也会被带到现实社会中,人的道德法制观念就被弱化了。网络技术上,由于网络组织的开放性,使网络连接自由度很大,网络世界就象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网络信息资源构成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从社会的层面分析,网络商业化使网络得以飞速发展,成就了网络的社会化,而又由于商业的利益驱动,在监管出现漏洞和缺失时,就会抛弃社会责任,突破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虚假的网络陷阱、令人流连忘返的网络游戏充斥网络,并且不能期望在短期内得到净化。因此,养成对网络不良信息主动自觉的防范意识,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通过认识网络危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又深入分析危害形成的心理、技术和社会深层因素,学生能够自觉地产生远离不良信息和游戏的意愿,但还不能一劳永逸地永久性地解决网络伤害,要让学生网络活动充实,在网上有所追求,有所寄托。除了让学生掌握好更多的网络应用的技术知识之外,平时还要引导和推荐学生多去有益的科普、科学、文学、艺术、体育、新闻和门户网点,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网站,上网有相对固定的地方和活动。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达到防止网络伤害。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文明 安全教学
在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中,“因特网上的文明”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网络基础”中的最后一小节,只有三百多字,从道德修养和思想的角度,对网络中的病毒传播和黑客、信息安全的行为规范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因为这个内容没有包含具体应用技术,属于附属的政治思想教育,地位有点尴尬,在课本中着墨不多,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往往一带而过。目前,网络应用已经深入社会各界,网络的娱乐功能被极快地开发,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直接伤害己迅速露出水面,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以“网瘾”为代表的网络伤害,成为社会公害,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网络潜在危险和负面的效应,已经是网络研究和应用无法避开的一个部分,否则,对网络的理解和认识就是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不能忽略,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大胆加深和拓宽这一部分的内容。就网络应用出现的新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网络,更合理地去利用网络,免受网络伤害。
首先,拓展网络安全与文明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网络,不仅要学习和实践网络的应用技术,也要了解网络存在的潜在危险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趋利避害,合理有效的应用网络。高中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学生具备计算机使用操作的便利条件。如果对网络潜在的危险和负面效应认识不够,对沉迷网络的危害认识没有足够警惕,在课堂上很容易放松自我约束,经不住网络或游戏的诱惑,偷偷地进行网络游戏或者网络聊天等活动,把学习工具作为游戏工具,也会严重影响信息技术其他内容的教学。
其次,拓展网络安全和文明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因特网的商业化,使其得到了爆炸性发展,迅速走进了千家万户。但也正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因特网泥沙俱下,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让人欲罢不能的网络游戏,占据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使因特网成为一个荆棘从生、遍布诱惑和陷阱的丛林,学生每一次面对网络,都像是一次冒险。几年以来,无数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少数还赔上了性命。在百度网站上对“网络”和“猝死”进行搜索,结果竟然有76页的目录,由于长时间上网而猝死的事件,早已经不是孤立事件,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于网络之中。更多不为我们所关注的则是大量的在校大中学生乃至小学生,由于沉迷网络而荒废了学业,令人叹息。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让儿子远离不良环境的影响,孟母三次搬家,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网络上危险复杂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无疑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我们却无法做到隔离网络不良信息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我们可以切断学校网络,关停学校周边的网吧,却不能让学生远离网络,因为无线网络已经非常普遍。学生使用手机等无线终端进行更新论坛、微博等网络活动已经是非常普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远离不良信息,对网络不良信息产生免疫作用,才是最有效的防止网络伤害的方法。可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因特网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合理地利用网络,已经迫不及待。
第三,结合网络基础技术渗透进行网络安全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天然的有利条件,能够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一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是有利条件之一。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教师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会被学生看成是学术观点而容易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在班主任等管理人员说出来则更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对时尚与潮流看法的冲突,不容易被学生认同。就像是衣着打扮的冲突一样,往往被学生理解为对其追求时尚和自由的禁锢,不容易达到教育效果。二是在网络技术教育中进行思想渗透教育,学生把它作为网络技术的一个部分,会认真去思考分析。专门的网络安全思想教育,学生容易看成是一种说教,是一种对自由的压制,是一种管束,或多或少会受到学生的抵融,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网络技术中对网络安全思想教育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入教育,让学生形成合理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和时机。
综上所述,重视网络应用安全的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作出适当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能达到教育效果的。那么我们对这小节的内容应该怎样进行拓展和处理,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首先,用网络危害残酷的新闻事件震撼学生,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惊醒,产生当头棒喝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可分别介绍网络依赖、网络欺骗和道德弱化几种类型引起的新闻案例,用血淋淋的事实向学生展示网络应用严重失当造成的后果,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参与分析网络危害问题。网络依赖,俗称“网瘾”,就是心理上离不开网络,对网络欲罢不能,不顾后果地过度使用网络。最极端的后果是长时间使用计算机而猝死,更多的情况是青少年沉迷网络而荒废了学习和工作,造成大量学生辍学和青年不能正常就业。我们可以用上网猝死的大量事例,还有大学和中学生因沉迷网络而辍学的统计数据,还有与戒除网瘾有关的新闻事例,向学生展示网络依赖造成的危害。网络欺骗,指青少年轻信网友和网上言论,上当爱骗,受到生命、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可用网友约会被害、被卖、被抢的事例,让学生看到网络世界区别于现实的虚拟一面,形成对信息进行甄别的意识和习惯。道德弱化,则是网迷由于长时间沉迷网络而模糊了现实和网络虚拟世界的界限,漠视社会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做出一些令人发指的事而不以为然。例如为了少量的钱上网,就可以残忍地杀人,过后依然象没事一样去上网,甚至漠然地弑杀自己的亲人。 通过这些案例,会让学生认清沉迷网络造成的道德弱化现象。
其次,通过网络危害的现象,结合人的心理特点、网络技术特点和社会因素,对网络潜在的危害成因做出深层分析,让学生明白网络为什么具有有害的一面。网络危害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还会长期存在,必须时刻警惕。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反思自己平时上网的行为,从而对网络伤害产生免疫力。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当多巴胺分泌的量较多时,人就会感觉兴奋和快乐。人吸毒和吸烟,都会引起多巴胺分泌的增加,从而使人感到快乐,人在得到赞赏肯定时,也会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愉快。在网上进行游戏或网络社交时,较容易得到这样虚拟的赞赏肯定,也会产生这样的效应,经历多次之后,人就会产生依赖,就是“上瘾”反应。这就是人为什么可以不眠不休,忘记疲劳和痛苦几天几夜连续上网的原因。在网络社交活动中,由于网络虚拟环境中人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骗起人来也很少会被指责,因此,在虚拟世界里沉迷时间长了,人对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就淡漠了,这样的心态时间长了也会被带到现实社会中,人的道德法制观念就被弱化了。网络技术上,由于网络组织的开放性,使网络连接自由度很大,网络世界就象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网络信息资源构成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从社会的层面分析,网络商业化使网络得以飞速发展,成就了网络的社会化,而又由于商业的利益驱动,在监管出现漏洞和缺失时,就会抛弃社会责任,突破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虚假的网络陷阱、令人流连忘返的网络游戏充斥网络,并且不能期望在短期内得到净化。因此,养成对网络不良信息主动自觉的防范意识,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通过认识网络危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又深入分析危害形成的心理、技术和社会深层因素,学生能够自觉地产生远离不良信息和游戏的意愿,但还不能一劳永逸地永久性地解决网络伤害,要让学生网络活动充实,在网上有所追求,有所寄托。除了让学生掌握好更多的网络应用的技术知识之外,平时还要引导和推荐学生多去有益的科普、科学、文学、艺术、体育、新闻和门户网点,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网站,上网有相对固定的地方和活动。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达到防止网络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