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便是创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是发现问题,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本着这一宗旨,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笔者就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质疑”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探究,最初来源于事物给他的印象与刺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很大。“提出问题教学”应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给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的凸现奠定好基础。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采取下列方法创设问题情景:
1.通过演示实验和实际现象创设问题情景;
2.利用故事、历史事件、生物学史创设问题情景;
3.从思维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创设问题情景;
4.通过联系旧知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回答后,就会主动质疑“为什么呢?”然后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质疑”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课堂教学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在每一堂课中正确把握它们两者的关系是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真正走入新课改和实施新课改的标志。没有“主导”的“主体”是盲目、低效的学习,没有“主体”的“主导”是被动、强制式的非持久性的学习。在“主导”下的“主体”的学习是有兴趣的、科学的、高效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有时虽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但学生却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样就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时教师要适时发挥“导”的作用,点拨、启发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不懂细胞膜,这种提法不太具体,太笼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一下:A.是对细胞膜成分不了解?B.是对细胞膜结构不了解?C.是对细胞膜的功能不了解?D.是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不理解?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引导、训练,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三、倡导成功教育,激励学生“勇敢质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质量高低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在开动脑筋想问题。传统教育中,学生所接受判断正误的方法都来自老师及书本,学生对老师、书本从不会怀疑,这样的学生创新能力则是受到约束,笔者认为,应把生物学习作为一次再探索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初中起就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摸索解决问题,我们都应该对他们提出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成果给予肯定。也许问题很幼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科学,但这都是学生的科研成果,应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充分展示其年龄阶段好“表现”的天性,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我”也行,逐步转变观念,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丢掉对老师、对书本的顶礼膜拜,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四、发扬民主气氛,促进学生“科学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专制、民主、放纵三种课堂气氛中,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最高。教学中坚持民主的原则,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合作关系;变教师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解答,教师不应以简单地以“是”,“不是”,“正确”,“错误”作为评价,而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一起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各抒已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科学地质疑。只有形成了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质疑才更科学、全面。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必进”。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系统训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源动力,为学生成为创造性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冯权书)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质疑”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探究,最初来源于事物给他的印象与刺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很大。“提出问题教学”应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给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的凸现奠定好基础。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采取下列方法创设问题情景:
1.通过演示实验和实际现象创设问题情景;
2.利用故事、历史事件、生物学史创设问题情景;
3.从思维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创设问题情景;
4.通过联系旧知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回答后,就会主动质疑“为什么呢?”然后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质疑”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课堂教学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在每一堂课中正确把握它们两者的关系是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真正走入新课改和实施新课改的标志。没有“主导”的“主体”是盲目、低效的学习,没有“主体”的“主导”是被动、强制式的非持久性的学习。在“主导”下的“主体”的学习是有兴趣的、科学的、高效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有时虽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但学生却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样就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时教师要适时发挥“导”的作用,点拨、启发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不懂细胞膜,这种提法不太具体,太笼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一下:A.是对细胞膜成分不了解?B.是对细胞膜结构不了解?C.是对细胞膜的功能不了解?D.是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不理解?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引导、训练,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三、倡导成功教育,激励学生“勇敢质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质量高低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在开动脑筋想问题。传统教育中,学生所接受判断正误的方法都来自老师及书本,学生对老师、书本从不会怀疑,这样的学生创新能力则是受到约束,笔者认为,应把生物学习作为一次再探索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初中起就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摸索解决问题,我们都应该对他们提出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成果给予肯定。也许问题很幼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科学,但这都是学生的科研成果,应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充分展示其年龄阶段好“表现”的天性,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我”也行,逐步转变观念,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丢掉对老师、对书本的顶礼膜拜,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四、发扬民主气氛,促进学生“科学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专制、民主、放纵三种课堂气氛中,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最高。教学中坚持民主的原则,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合作关系;变教师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解答,教师不应以简单地以“是”,“不是”,“正确”,“错误”作为评价,而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一起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各抒已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科学地质疑。只有形成了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质疑才更科学、全面。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必进”。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系统训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源动力,为学生成为创造性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冯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