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北岛再次闯进人们的生活里时,他又多了一重身份——编辑。他在豆瓣上开辟了专栏——《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在宣传视频里他说到:“伟大的诗歌如同精神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隆隆回声透过岁月迷雾够到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就能找到我们与诗歌的神秘关联。”《醒来》里讲解的诗都出自北岛精心选编的《给孩子的诗》。他坚信,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至此,他似乎不再是20世纪的“文化英雄”这一冷冰冰的符号,他身上有了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人间烟火气息。其实这种回归在他的散文中早已初见端倪。诗歌让他发力,散文却使他深沉而平静。
三联书店在2015年的时候重新出版北岛的散文全集。他为自己的书写了简短的小序。他叩问自己为何要写作,何时养成封闭自己、与世间喧嚣相隔的写作习惯?面对童年,和还是孩童的自己对视,写作是自己的梦想,未曾想过自己踏上寻梦的旅途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如今历经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那个高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少年现在已经长出了白发;他感谢十九岁遇见的工人师傅,劳动锤炼了他的诗句,工人师傅们教会了他另一种知识;四十不惑之年漂泊海外,在这放逐之旅中他重新学习生活,懂得为人真诚而谦卑。将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终得打开门窗就见到地平线的豁然开朗。2014年12月8日,他在小序中写下这样的文学——“我性格倔强,摸黑,在歧路,不见棺材不掉泪。其实路没有选择,心是罗盘,到处是重重迷雾,只能往前走。”他这样的人,大约是见了棺材也不落泪吧,只是心中的苦涩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苍凉、无奈而温厚。
收录在《蓝房子》里的28篇散文是北岛在1997年年初至1998年夏天写成的。北岛坦诚表露,写这些散文的最初是为了“养家糊口”,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意义——他说:“写散文的诗人大概是不容易发疯的。”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闲云野鹤的味道。即使其中不乏焦躁和艰辛,北岛也多了几分从容。《蓝房子》主要是写北岛在国内外的所见所闻,分为四辑。辑一讲述他所遇到的异邦友人,多为诗人与诗事。辑二谈故乡的故人,常常是因一张照片、一则新闻抑或是一通电话而陷入回忆,行文温和而略带感伤。关于他们的过去和如今的现状,昔日刚烈激进的彭刚生活奔波,磨平了棱角;老刘褪去了激情和棱角变成了事业有成的商人,异国他乡再次重逢追忆起过往,不禁发出“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的感慨。他没有评价被磨平棱角的人生的成败,向仍在生活的洪流里疲劳挣扎的人生微微致敬。那些熟悉的故人在生活和历史的洪流里显得微不足道,也没有洪荒之力做出天翻地覆的举动,可若没有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段历史将变得血肉模糊。他们边缘人的身份、被生活戏弄的荒诞人生,都为这人间的苦难填上有迹可循的一笔。辑三和辑四是日常点滴的记录,他一无所有地漂泊,形成流浪者看世界的独特视角。
蓝房子位于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别墅。这位诗人中风后依旧不忘打开电视,用残留的意识来“监督那些愚蠢的政客。”这一品质与北岛冷峻而热情的流浪诗人情怀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因而,无论是初次见面游长城、拍照谈诗的尽兴,还是初次拜访蓝房子一起同友人度过的阳光无限的仲夏之夜,都是愉快无比的经历。即使当谈话莫名地陷入尴尬中,两人会默契地将音乐当作沉默的借口。蓝房子至少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又小又旧,得靠不断翻修和油漆才能度过瑞典严的冬天。而且它的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这简陋的蓝房子见证了托马斯夫妇相濡以沫的日子,也给了托马斯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意象。大概,蓝房子之于北岛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温暖安定的诱惑,他虽然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渐渐沉寂了下来,可一路风尘仆仆的流亡终究难以给他一种有温度的皈依感。而与蓝房子的主人深情的交往、在蓝房子里失眠的夜晚都让他铭记。蓝房子用这样深情的方式向北岛散发着安定的气息。
可北岛骨子散发着酷爱独立自由的气质,一种“一无所有地漂泊”的隐秘冲动驱使他六年功夫搬了七国十五次家。“搬家”是漂泊最具体的日常形式,它意味着流浪的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驻足之地或是理由,只能不死心的继续寻求。“我差点儿没搬出国家以外”看似是幽默的自我调侃言,实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繁华的市中心逗留,“狂乱的内心和宁静的港湾洽成对比。”这一刻突然意识到“家”从此不再是生活应有之题;每次住的房间不是价钱低廉的小厢房,就是和朋友随意拥挤在一起,无论哪种情形,不外乎是一个倒霉的东方男人蜗居在“更复合孤独的尺寸”里;偶有家人过来探望,只能“临时借点威严,住进丹麦海军司令家隔壁的小楼”来掩饰窘迫;搬到莱顿的住处遇到神经兮兮的老寡妇玛瑞亚,两人孤独到骨子的人是无法互相拯救的,于是只能离开,铁下心来丢掉一份份书简,毕竟这世上谁也救不了谁;1994年时漂到安娜堡,第一次动了安家的年头,折腾了一礼拜精心布置了家。收拾妥当后,家给他带来的是心满意足甚至还有做贼般的心虚。但这样的新鲜感很快消失殆尽,北岛很快厌倦了同样的风景和邻居,又一无所有的漂泊之旅。这一路行走在北岛看来只是一个“证明自己不聋不哑、免费旅行和被世界认知的机会”。通过这一机会,他感悟到,“其实,旅行是种生活方式。一个旅行者,他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和抵达之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持未知态度,在漂流中把握自己,对,一无所有地漂流。”
多年来,北岛一直生活在别处,其间流亡海外的丰富经历、空间的无限延伸、精神的无处安放都使他的生命丰盈而痛苦。他所说:“如果说,远行与回归,而回归的路更长。”我想,这不是倔强的人决心要回头,而是对漂泊的最后终于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房子”的渴求。
三联书店在2015年的时候重新出版北岛的散文全集。他为自己的书写了简短的小序。他叩问自己为何要写作,何时养成封闭自己、与世间喧嚣相隔的写作习惯?面对童年,和还是孩童的自己对视,写作是自己的梦想,未曾想过自己踏上寻梦的旅途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如今历经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那个高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少年现在已经长出了白发;他感谢十九岁遇见的工人师傅,劳动锤炼了他的诗句,工人师傅们教会了他另一种知识;四十不惑之年漂泊海外,在这放逐之旅中他重新学习生活,懂得为人真诚而谦卑。将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终得打开门窗就见到地平线的豁然开朗。2014年12月8日,他在小序中写下这样的文学——“我性格倔强,摸黑,在歧路,不见棺材不掉泪。其实路没有选择,心是罗盘,到处是重重迷雾,只能往前走。”他这样的人,大约是见了棺材也不落泪吧,只是心中的苦涩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苍凉、无奈而温厚。
收录在《蓝房子》里的28篇散文是北岛在1997年年初至1998年夏天写成的。北岛坦诚表露,写这些散文的最初是为了“养家糊口”,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意义——他说:“写散文的诗人大概是不容易发疯的。”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闲云野鹤的味道。即使其中不乏焦躁和艰辛,北岛也多了几分从容。《蓝房子》主要是写北岛在国内外的所见所闻,分为四辑。辑一讲述他所遇到的异邦友人,多为诗人与诗事。辑二谈故乡的故人,常常是因一张照片、一则新闻抑或是一通电话而陷入回忆,行文温和而略带感伤。关于他们的过去和如今的现状,昔日刚烈激进的彭刚生活奔波,磨平了棱角;老刘褪去了激情和棱角变成了事业有成的商人,异国他乡再次重逢追忆起过往,不禁发出“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的感慨。他没有评价被磨平棱角的人生的成败,向仍在生活的洪流里疲劳挣扎的人生微微致敬。那些熟悉的故人在生活和历史的洪流里显得微不足道,也没有洪荒之力做出天翻地覆的举动,可若没有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段历史将变得血肉模糊。他们边缘人的身份、被生活戏弄的荒诞人生,都为这人间的苦难填上有迹可循的一笔。辑三和辑四是日常点滴的记录,他一无所有地漂泊,形成流浪者看世界的独特视角。
蓝房子位于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别墅。这位诗人中风后依旧不忘打开电视,用残留的意识来“监督那些愚蠢的政客。”这一品质与北岛冷峻而热情的流浪诗人情怀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因而,无论是初次见面游长城、拍照谈诗的尽兴,还是初次拜访蓝房子一起同友人度过的阳光无限的仲夏之夜,都是愉快无比的经历。即使当谈话莫名地陷入尴尬中,两人会默契地将音乐当作沉默的借口。蓝房子至少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又小又旧,得靠不断翻修和油漆才能度过瑞典严的冬天。而且它的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这简陋的蓝房子见证了托马斯夫妇相濡以沫的日子,也给了托马斯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意象。大概,蓝房子之于北岛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温暖安定的诱惑,他虽然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渐渐沉寂了下来,可一路风尘仆仆的流亡终究难以给他一种有温度的皈依感。而与蓝房子的主人深情的交往、在蓝房子里失眠的夜晚都让他铭记。蓝房子用这样深情的方式向北岛散发着安定的气息。
可北岛骨子散发着酷爱独立自由的气质,一种“一无所有地漂泊”的隐秘冲动驱使他六年功夫搬了七国十五次家。“搬家”是漂泊最具体的日常形式,它意味着流浪的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驻足之地或是理由,只能不死心的继续寻求。“我差点儿没搬出国家以外”看似是幽默的自我调侃言,实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繁华的市中心逗留,“狂乱的内心和宁静的港湾洽成对比。”这一刻突然意识到“家”从此不再是生活应有之题;每次住的房间不是价钱低廉的小厢房,就是和朋友随意拥挤在一起,无论哪种情形,不外乎是一个倒霉的东方男人蜗居在“更复合孤独的尺寸”里;偶有家人过来探望,只能“临时借点威严,住进丹麦海军司令家隔壁的小楼”来掩饰窘迫;搬到莱顿的住处遇到神经兮兮的老寡妇玛瑞亚,两人孤独到骨子的人是无法互相拯救的,于是只能离开,铁下心来丢掉一份份书简,毕竟这世上谁也救不了谁;1994年时漂到安娜堡,第一次动了安家的年头,折腾了一礼拜精心布置了家。收拾妥当后,家给他带来的是心满意足甚至还有做贼般的心虚。但这样的新鲜感很快消失殆尽,北岛很快厌倦了同样的风景和邻居,又一无所有的漂泊之旅。这一路行走在北岛看来只是一个“证明自己不聋不哑、免费旅行和被世界认知的机会”。通过这一机会,他感悟到,“其实,旅行是种生活方式。一个旅行者,他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和抵达之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持未知态度,在漂流中把握自己,对,一无所有地漂流。”
多年来,北岛一直生活在别处,其间流亡海外的丰富经历、空间的无限延伸、精神的无处安放都使他的生命丰盈而痛苦。他所说:“如果说,远行与回归,而回归的路更长。”我想,这不是倔强的人决心要回头,而是对漂泊的最后终于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房子”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