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育 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内容及形式,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陆游的《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写景的句子,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诗人在小心地走过苍苔时,忽然看见一枝美丽的红色杏花从墙头伸出来,在风中摇曳……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程度较差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丰富学生内心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三、在对话中把握人物美,丰富学生的人物形象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要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积极陶冶学生情操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语文学习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审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可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了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用各种方式诵读诗句,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美育的认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特点,落实素质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
参考文献
[1]黄纪刚 谈小学语文美育教学.《神州》,2011年,8期。
[2]杨翠琴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9期。
[3]孙新年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2013年,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育 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内容及形式,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陆游的《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写景的句子,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诗人在小心地走过苍苔时,忽然看见一枝美丽的红色杏花从墙头伸出来,在风中摇曳……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程度较差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丰富学生内心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三、在对话中把握人物美,丰富学生的人物形象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要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积极陶冶学生情操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语文学习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审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可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了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用各种方式诵读诗句,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美育的认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特点,落实素质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
参考文献
[1]黄纪刚 谈小学语文美育教学.《神州》,2011年,8期。
[2]杨翠琴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9期。
[3]孙新年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