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持续衔接 全面衔接 遵循规律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现象有增无减。这需要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更应正确系统性地认识幼小衔接。
一、微观的幼小衔接。
1.衔接时间的阶段性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现在做得最多的是,在幼儿园生活即将结束、小学生活开始之前增加一个幼小衔接的工作环节,以克服“陡坎效应”所带来的适应障碍问题,让大班幼儿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
2.衔接内容的浅层性
在衔接的内容上,大家习惯于从表面看问题。孩子上小学字写不好,就认为原因出在幼儿园没有早点写字;孩子拼音没有掌握好,就认为是由于幼儿园没有早点学;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就简单地认为在幼儿园没有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这就造成大家普遍比较注重在幼儿园阶段加强知识、技能学习的倾向,导致衔接内容的浅层性。
二、宏观的幼小衔接。
1.持续衔接。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有它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但是其过渡是自然的,这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
2.全面衔接。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研究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
三、系统地认识幼小衔接
1.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
目前,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根源便是过分强调微观的幼小衔接。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就进行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一些家长迫于压力,就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识字、计算以及英语等教学。而幼儿园为了争得生源,也就盲目顺应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过早地进行超容量的拼音、识字、计算等的教学。这样剥夺了幼儿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2.强化儿童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或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内在因素往往被忽略了。我们不应仅仅是停留在有没有学过某种知识,或是已经学了多少相关知识,而是应该找到知识联系的内在衔接点。
四、幼小衔接的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小衔接中也出现了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迎合家长重知识储备的心理要求,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有的甚至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坐也坐不住,听也不想听,有的还骄傲地告诉老师,这些东西他们在幼儿园其实就会了,他们仅仅懂得一些皮毛,却养成了孩子骄傲自满、上课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所以,学前教育,最关键的是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幼儿的心态、情绪,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使其较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持续衔接 全面衔接 遵循规律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现象有增无减。这需要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更应正确系统性地认识幼小衔接。
一、微观的幼小衔接。
1.衔接时间的阶段性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现在做得最多的是,在幼儿园生活即将结束、小学生活开始之前增加一个幼小衔接的工作环节,以克服“陡坎效应”所带来的适应障碍问题,让大班幼儿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
2.衔接内容的浅层性
在衔接的内容上,大家习惯于从表面看问题。孩子上小学字写不好,就认为原因出在幼儿园没有早点写字;孩子拼音没有掌握好,就认为是由于幼儿园没有早点学;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就简单地认为在幼儿园没有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这就造成大家普遍比较注重在幼儿园阶段加强知识、技能学习的倾向,导致衔接内容的浅层性。
二、宏观的幼小衔接。
1.持续衔接。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有它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但是其过渡是自然的,这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
2.全面衔接。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研究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
三、系统地认识幼小衔接
1.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
目前,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根源便是过分强调微观的幼小衔接。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就进行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一些家长迫于压力,就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识字、计算以及英语等教学。而幼儿园为了争得生源,也就盲目顺应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过早地进行超容量的拼音、识字、计算等的教学。这样剥夺了幼儿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2.强化儿童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或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内在因素往往被忽略了。我们不应仅仅是停留在有没有学过某种知识,或是已经学了多少相关知识,而是应该找到知识联系的内在衔接点。
四、幼小衔接的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小衔接中也出现了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迎合家长重知识储备的心理要求,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有的甚至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坐也坐不住,听也不想听,有的还骄傲地告诉老师,这些东西他们在幼儿园其实就会了,他们仅仅懂得一些皮毛,却养成了孩子骄傲自满、上课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所以,学前教育,最关键的是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幼儿的心态、情绪,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使其较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