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原有知识对新接受知识的有效影响,本文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衔接策略进行了教学总结。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程衔接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简述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一部分。他认为,要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可以利用适当的引入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起到一个"桥梁或纽带"的作用,这类引导性材料有利于建立新学知识内容的固定点,促进学生对其进行固定和吸收,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之为"先行组织者",这种学习策略叫做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学生认知结构在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时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或者学生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时应设计一个组织者"。[1]如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观念之前,由于缺乏某方面的知识经验而强行教学,则很容易造成教师辛苦同时学生糊涂的状况,假设能设计一个与新学内容相关联的导入性材料,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架桥,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顺利进行。
二、衔接策略应用
基于"先行组织者"策略,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表1)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教学题目
热点专题之《中东地区》
教学课型
高三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东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征,重点分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2.理解中东地区干热气候的成因,理解该地区政治冲突的原因。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以及运用地理学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合作,搜集资料及其相互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各国、各民族及其各种族之间应和谐相处的态度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中东地区政治冲突的原因
教与学准备
1.师生搜集资料(地图、图片、图表和音视频等) 2.师、生制作PPT演示文稿
教学板块
教与学的预设(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分析政治冲突的地理原因(各小组将搜集的资料和观点相互展示和交流)
知识延伸:
1.展示中东地区地图,设问看到该区域,你一般会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应该是战争与冲突)
2.老师引导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中东,重点探讨该地区"战争与冲突"的原因。
(1)各小组的代表展示本组搜集、整理的观点
(2)"生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
各小组观点小结:
地理位置:两洋、三洲和五海的交汇地带,从古至今就是交通要道。 地形特点:以高原为主、边缘有较陡的山地分布,平原面积狭小。 资源特点:①淡水资源少 ②石油资源多 政治矛盾:领土、资源、民族和宗教矛盾严重。
3.运用地理学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1)中东地区干热气候的成因 (2)中东地区政治冲突的根源 (3)中东地区地理环境恶化原因及其以后发展石油经济的出路
(教师对课堂讨论结果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4.师生讨论小区域政治冲突是否会演变成世界级战争?
(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可能有:人地关系论;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初步衔接。通过"先行组织者(中东地区地图)"引导学生走进本课题,通过各小组"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和相互讨论来展开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和补充,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就实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初步衔接。
2.实现"过程与方法"的衔接。通过教师对课堂讨论结果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总结达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过程与方法"衔接的目的。
3.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衔接。通过各小组展示的观点来充当"先行组织者",然后合作学习和教师总结,在初中地理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态度、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课外作业:
查找世界其它政治热点区域,并标在世界地图上,以你熟悉的某地区为例,分析其政治冲突的原因。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规律及其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初高中地理课程"三维目标"的深入衔接。
三、策略总结
1.思路小结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对"先行组织者"衔接策略进行了总结,其教学思路如下(图1):
图1 "先行组织者"衔接策略教学思路
2.策略优势
本课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很好地实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衔接。其优势表现如下:
第一,"先行组织者"策略有利于对高中地理新知识的同化,让"知识与技能"的衔接落实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区域地图开始,用闪动的"中东"充当"先行组织者"和学生一起共同"走进中东",这样就使得学生原有观念清晰化,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性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新知识的同化。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和让各探究性学习小组展示"先行组织者",然后相互討论和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了学生独立学习和"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的动态组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还在初中基础之上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初高中地理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衔接落实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第二,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衔接。本课通过"先行组织者"这种策略,教学中运用了各种媒体和手段,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改变了以往把高三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把其放在了学习方法的传授上,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过程与方法"的衔接。第三,体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衔接。本课为高三专题复习课,该区域又属于世界政治热点地区,学生有一定的初中地理基础,但原有观念不清晰、不巩固,学生难以固定、吸收高中地理新知识。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了小区域政治冲突是否会演变成世界级战争的分析,呼唤世界和平早日到来,从而形成学生的各国、各民族及其各种族间应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了中东地区地理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和石油经济今后发展出路的探讨,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于是这就实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衔接。 3.注意事项
根据奥苏贝尔等人的研究:"接受学习能否变得有意义,取决于教学者能否将呈现材料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1]因此,要想"先行组织者"具备有效性,确保学生固定和吸收高中地理新知识,从而实现有意义学习,笔者认为在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中应注意如下两方面: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和解读"课标"。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初高中地理课程每章每节的知识内容和"三维目标",比较初中"三维目标"和高中"三维目标"后,才能准确地找到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点,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设计出课程衔接中的"先行组织者",以便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第二,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系统。认知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不断重建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必须要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在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过程中,教师在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系统,因为该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活动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当上述初中地理认知水平不能达到固定和吸收高中地理新知识时,就必须设计出合理的"先行组织者"为二者"牵线搭桥"。要想"先行组织者"能够合理,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共性(如学生整体知识经验水平和地理思维能力等)分析,还要进行学生个体差异(如男女认知风格差异和学生之间兴趣差异等)分析,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才能真正为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起到"桥梁或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 等著. 教育心理学[M]. 佘星南,宋钧 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美)拉尔夫.泰勒 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施良方 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83.
[3]袁孝亭.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61-246.
[4]林培英. 高中地理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81-121.
[5]张国成. 高三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5.
[6]朱菊生. 基于先行組织者理论的地理教学研究_谈导入教学的设计效果及要求[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王晶.《中东》电子教案[CD].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7年(第6卷)第2期.
[8]朱跃锋. 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0.
1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程衔接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简述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一部分。他认为,要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可以利用适当的引入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起到一个"桥梁或纽带"的作用,这类引导性材料有利于建立新学知识内容的固定点,促进学生对其进行固定和吸收,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之为"先行组织者",这种学习策略叫做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学生认知结构在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时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或者学生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时应设计一个组织者"。[1]如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观念之前,由于缺乏某方面的知识经验而强行教学,则很容易造成教师辛苦同时学生糊涂的状况,假设能设计一个与新学内容相关联的导入性材料,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架桥,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顺利进行。
二、衔接策略应用
基于"先行组织者"策略,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表1)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教学题目
热点专题之《中东地区》
教学课型
高三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东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征,重点分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2.理解中东地区干热气候的成因,理解该地区政治冲突的原因。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以及运用地理学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合作,搜集资料及其相互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各国、各民族及其各种族之间应和谐相处的态度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中东地区政治冲突的原因
教与学准备
1.师生搜集资料(地图、图片、图表和音视频等) 2.师、生制作PPT演示文稿
教学板块
教与学的预设(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分析政治冲突的地理原因(各小组将搜集的资料和观点相互展示和交流)
知识延伸:
1.展示中东地区地图,设问看到该区域,你一般会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应该是战争与冲突)
2.老师引导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中东,重点探讨该地区"战争与冲突"的原因。
(1)各小组的代表展示本组搜集、整理的观点
(2)"生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
各小组观点小结:
地理位置:两洋、三洲和五海的交汇地带,从古至今就是交通要道。 地形特点:以高原为主、边缘有较陡的山地分布,平原面积狭小。 资源特点:①淡水资源少 ②石油资源多 政治矛盾:领土、资源、民族和宗教矛盾严重。
3.运用地理学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1)中东地区干热气候的成因 (2)中东地区政治冲突的根源 (3)中东地区地理环境恶化原因及其以后发展石油经济的出路
(教师对课堂讨论结果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4.师生讨论小区域政治冲突是否会演变成世界级战争?
(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可能有:人地关系论;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初步衔接。通过"先行组织者(中东地区地图)"引导学生走进本课题,通过各小组"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和相互讨论来展开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和补充,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就实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初步衔接。
2.实现"过程与方法"的衔接。通过教师对课堂讨论结果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总结达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过程与方法"衔接的目的。
3.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衔接。通过各小组展示的观点来充当"先行组织者",然后合作学习和教师总结,在初中地理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态度、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课外作业:
查找世界其它政治热点区域,并标在世界地图上,以你熟悉的某地区为例,分析其政治冲突的原因。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规律及其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初高中地理课程"三维目标"的深入衔接。
三、策略总结
1.思路小结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对"先行组织者"衔接策略进行了总结,其教学思路如下(图1):
图1 "先行组织者"衔接策略教学思路
2.策略优势
本课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很好地实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衔接。其优势表现如下:
第一,"先行组织者"策略有利于对高中地理新知识的同化,让"知识与技能"的衔接落实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区域地图开始,用闪动的"中东"充当"先行组织者"和学生一起共同"走进中东",这样就使得学生原有观念清晰化,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性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新知识的同化。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和让各探究性学习小组展示"先行组织者",然后相互討论和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了学生独立学习和"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的动态组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还在初中基础之上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初高中地理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衔接落实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第二,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衔接。本课通过"先行组织者"这种策略,教学中运用了各种媒体和手段,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改变了以往把高三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把其放在了学习方法的传授上,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过程与方法"的衔接。第三,体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衔接。本课为高三专题复习课,该区域又属于世界政治热点地区,学生有一定的初中地理基础,但原有观念不清晰、不巩固,学生难以固定、吸收高中地理新知识。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了小区域政治冲突是否会演变成世界级战争的分析,呼唤世界和平早日到来,从而形成学生的各国、各民族及其各种族间应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了中东地区地理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和石油经济今后发展出路的探讨,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于是这就实现了初高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衔接。 3.注意事项
根据奥苏贝尔等人的研究:"接受学习能否变得有意义,取决于教学者能否将呈现材料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1]因此,要想"先行组织者"具备有效性,确保学生固定和吸收高中地理新知识,从而实现有意义学习,笔者认为在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中应注意如下两方面: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和解读"课标"。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初高中地理课程每章每节的知识内容和"三维目标",比较初中"三维目标"和高中"三维目标"后,才能准确地找到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点,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设计出课程衔接中的"先行组织者",以便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第二,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系统。认知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不断重建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必须要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在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过程中,教师在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系统,因为该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活动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当上述初中地理认知水平不能达到固定和吸收高中地理新知识时,就必须设计出合理的"先行组织者"为二者"牵线搭桥"。要想"先行组织者"能够合理,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共性(如学生整体知识经验水平和地理思维能力等)分析,还要进行学生个体差异(如男女认知风格差异和学生之间兴趣差异等)分析,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才能真正为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起到"桥梁或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 等著. 教育心理学[M]. 佘星南,宋钧 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美)拉尔夫.泰勒 著.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施良方 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83.
[3]袁孝亭.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61-246.
[4]林培英. 高中地理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81-121.
[5]张国成. 高三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5.
[6]朱菊生. 基于先行組织者理论的地理教学研究_谈导入教学的设计效果及要求[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王晶.《中东》电子教案[CD].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7年(第6卷)第2期.
[8]朱跃锋. 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