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学中最完美的文学形式,是古人思想的精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惊人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华夏子孙,使其代代相传。这魅力除思想内容外,其语言的优美也为其增添了不朽的神韵,其内容就像南国之佳人,语言就像倾城之姿态,两者合二为一,光照古今,无与伦比。
一、诗化语言契合诗魂
书中的诗词是一种静止的教材,要让它活在学生的心中,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和诗人特有的审美体验。传统的诗歌教学,常常止于书面讲解,从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到诗人的生平简介,再到诗歌内容的总结,更有甚者只为做题而做题,为做题而读诗,对诗歌语言的教学关注不够,更谈不上教学的语言了。
诗歌与其它文学体验最显著的区别便是诗意的语言。诗歌作为最能体现语言艺术的文学,最重要的教学意旨就在于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热情,从字的选择到字的组合,从意象的构成到意境的创造,从语音到语义,以及语言背后建筑的精神世界,一步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魔力。
古典诗词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炼传神。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张问陶"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由此可见,诗歌的语言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甚至包含了作者的人生体验,要想使语言活起来,再现作者写诗时的环境及心境,教授者就必须认真研读文本,把握语言,尔后用诗化的语言解读诗歌,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构筑的精神世界,在优美语言的引导下感受诗歌的艺术之美。
二、诗化语言满足审美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把人们的需要分为七个层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个层次是在下层实现的基础上重新燃起上层的需要,缺失是永远的。其中审美情趣属于第六层,应是高级的精神需要。课堂审美是在认知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需要。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他们的认知得到了发展提高,因而审美情趣之需要也随之而来,许多学生深知古典诗词精炼生动,自己语言苍白,以至于在做题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问到:"本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很多同学就无从下笔,不知"空灵、清丽"等为何物,而这些都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他们在诗海中畅游,到词山中采撷,但眼前却一片茫然,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本来古典诗词尽珠玑,教师若有文采,文学功底深厚,就会用与词风一致之词语,予以点拨,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这一精神家园、陶醉其中,达到精神的愉悦,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打下基础,教师如若用干瘪的语言,强摁牛饮水,其结果不仅不会让学生获得审美之乐趣,反而大煞风景,使学生审美这一精神大门牢牢关闭。因此,诗歌教学必用诗化之语言才能打开学生兴趣、智慧之门。
三、 诗化的语言铸造心灵
学生正处于心理完善期,他们渴望美,这种美既包括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既包括现实的,也包括艺术的,作为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对心灵完善的渴望更高一层。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是语文老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若训练有素,经常以不俗之语占领课堂,学生必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美的享受,并随而模仿,提高文采,使学生放弃语文都很难。我们不能责怪学生不学语文,而应从自身找原因,我們的语言是否用了优美的语言形式--诗化的语言来打动听者,是否使我们的课让听者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
怎样才算诗化语言?它可以是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言,如用比喻、拟人、成语、典故等形象化语言,绘声绘色,使语言充满魅力,启发学生求知欲;也可以是规范准确、充满哲理的句子,发人深思,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也可以是饱含感情,有节奏感的旋律,引起学生的共鸣......只要是一个有心的老师,一定会让自己的课堂诗意盎然的。
结合自己所教《雨霖铃》一词,谈一下诗化语言的运用。柳永的《雨霖铃》写的非常凄美哀婉,读之让人拭泪。我讲这一课时,讲到"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时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来解释离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景象;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时我解释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热闹是他们的,而我离别之后,一腔心思除了诉与清风晓月之外,弦断有谁听?离情种种,别时与别后,一起涌上心头,怎一个'伤'字了得?真真的是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心安是归处,如果心无依,良辰美景又如何?所以说是虚设。"如此种种,不仅激起了学生对诗歌的渴求,也回顾了平时所学,无形中养成他们学以致用的好习惯,这种用诗歌来解释诗歌的方法,更加让诗歌变得诗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趣味,整个课堂也诗意起来了。
黑格尔说:"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诗词,人们心灵的天空才更诗意了,只有心中有诗意,人才有可能诗意的栖居。把古诗词文化发扬光大是每一个高中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诗歌课堂是我们必须打好的主阵地,让诗歌诗意的栖居在课堂上,栖居在学生的心中,才会上学生感受到诗意,不会在未来道路上迷失了方向,随时为他们心灵保持一方精神的圣土,人类的未来才会充满诗意。
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学中最完美的文学形式,是古人思想的精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惊人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华夏子孙,使其代代相传。这魅力除思想内容外,其语言的优美也为其增添了不朽的神韵,其内容就像南国之佳人,语言就像倾城之姿态,两者合二为一,光照古今,无与伦比。
一、诗化语言契合诗魂
书中的诗词是一种静止的教材,要让它活在学生的心中,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和诗人特有的审美体验。传统的诗歌教学,常常止于书面讲解,从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到诗人的生平简介,再到诗歌内容的总结,更有甚者只为做题而做题,为做题而读诗,对诗歌语言的教学关注不够,更谈不上教学的语言了。
诗歌与其它文学体验最显著的区别便是诗意的语言。诗歌作为最能体现语言艺术的文学,最重要的教学意旨就在于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热情,从字的选择到字的组合,从意象的构成到意境的创造,从语音到语义,以及语言背后建筑的精神世界,一步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魔力。
古典诗词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炼传神。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张问陶"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由此可见,诗歌的语言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甚至包含了作者的人生体验,要想使语言活起来,再现作者写诗时的环境及心境,教授者就必须认真研读文本,把握语言,尔后用诗化的语言解读诗歌,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构筑的精神世界,在优美语言的引导下感受诗歌的艺术之美。
二、诗化语言满足审美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把人们的需要分为七个层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个层次是在下层实现的基础上重新燃起上层的需要,缺失是永远的。其中审美情趣属于第六层,应是高级的精神需要。课堂审美是在认知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需要。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他们的认知得到了发展提高,因而审美情趣之需要也随之而来,许多学生深知古典诗词精炼生动,自己语言苍白,以至于在做题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问到:"本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很多同学就无从下笔,不知"空灵、清丽"等为何物,而这些都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他们在诗海中畅游,到词山中采撷,但眼前却一片茫然,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本来古典诗词尽珠玑,教师若有文采,文学功底深厚,就会用与词风一致之词语,予以点拨,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这一精神家园、陶醉其中,达到精神的愉悦,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打下基础,教师如若用干瘪的语言,强摁牛饮水,其结果不仅不会让学生获得审美之乐趣,反而大煞风景,使学生审美这一精神大门牢牢关闭。因此,诗歌教学必用诗化之语言才能打开学生兴趣、智慧之门。
三、 诗化的语言铸造心灵
学生正处于心理完善期,他们渴望美,这种美既包括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既包括现实的,也包括艺术的,作为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对心灵完善的渴望更高一层。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是语文老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若训练有素,经常以不俗之语占领课堂,学生必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美的享受,并随而模仿,提高文采,使学生放弃语文都很难。我们不能责怪学生不学语文,而应从自身找原因,我們的语言是否用了优美的语言形式--诗化的语言来打动听者,是否使我们的课让听者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
怎样才算诗化语言?它可以是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言,如用比喻、拟人、成语、典故等形象化语言,绘声绘色,使语言充满魅力,启发学生求知欲;也可以是规范准确、充满哲理的句子,发人深思,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也可以是饱含感情,有节奏感的旋律,引起学生的共鸣......只要是一个有心的老师,一定会让自己的课堂诗意盎然的。
结合自己所教《雨霖铃》一词,谈一下诗化语言的运用。柳永的《雨霖铃》写的非常凄美哀婉,读之让人拭泪。我讲这一课时,讲到"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时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来解释离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景象;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时我解释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热闹是他们的,而我离别之后,一腔心思除了诉与清风晓月之外,弦断有谁听?离情种种,别时与别后,一起涌上心头,怎一个'伤'字了得?真真的是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心安是归处,如果心无依,良辰美景又如何?所以说是虚设。"如此种种,不仅激起了学生对诗歌的渴求,也回顾了平时所学,无形中养成他们学以致用的好习惯,这种用诗歌来解释诗歌的方法,更加让诗歌变得诗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趣味,整个课堂也诗意起来了。
黑格尔说:"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诗词,人们心灵的天空才更诗意了,只有心中有诗意,人才有可能诗意的栖居。把古诗词文化发扬光大是每一个高中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诗歌课堂是我们必须打好的主阵地,让诗歌诗意的栖居在课堂上,栖居在学生的心中,才会上学生感受到诗意,不会在未来道路上迷失了方向,随时为他们心灵保持一方精神的圣土,人类的未来才会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