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143
从教二十多年,由无意识的教学,逐渐变得有意识,渴望有好的更适合自身的教育理念,武装和指导迷惘的自己。
最近看到《龚雄飞与学本教育》这本书,也有了一些整理自己思绪的欲望。
无论传统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在探讨老师怎么教,一直把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有意无意忽略了学生这一受教育的对象。怎么样把学习与发展的自由还给学生,让教育结果更优质,让学生更主动学习,更充分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本教育也在印证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学生立场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既不是师本的教学,也不是短期的行为,考本的教学,而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充分发展的教学。
最佳途径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如何做到这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还是方法,一定要立足于从生活中不断学习,紧跟时代。了解学生心理和状态,让课本与生活自然融合,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保持一致。不是给予而是激发,让其主动接受并探索。
在教学七年级一单元内容《济南的冬天》时,首先抛出一个问题,“文章的标题是《济南的冬天》而文章结尾却变成‘冬天的济南’,短语类型不变,中心却变,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作者对比其他地方,我们能不能让学生从我们大同的冬天说起和写起。
课本的内容只是一个平台,学本教育的核心就是在课本的某个知识点上不仅认知,而且得到拓展和提升,不要拘泥于单一的课本内容。
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学本教学的粗浅的认识和感受。学本教育的模式是自学,互学,展学。但具体操作是围绕学生学的核心,做到知学,好学,乐学。
首先,抛问题,激求知,做到知学。我们所学知识都是前人创造的财富,如何让学生明白和掌握,老师想方没法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情境,提出合理、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问题,激发他探求知识的欲望,做到知学、在学习《庄子》消遥游中的“北冥有鱼”一篇时,正好热播电视连续剧杨幂主演的《扶摇》,很自然提问“扶摇”一词何义,看似都是动词,但却是名词词性,让众生从《北冥有鱼》中寻找答案。
再如,在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青》的时候,写作的方法和语言的特点都是重点内容,学生明白修饰手法的在文中的运用,但只停留在小学时候对拟人和比喻粗浅的认知上,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散文”哪一句用的修辞手法最多,让他既好奇,又苦苦搜寻尝试在文中寻找,结果一一被否定,最后老师煞有其事地为学生揭开谜底,“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种做法既满足学生,又完成和解决我们的教学任务。
其次,近生活,找趣味,要好学。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枯燥陈旧的语文,加上抽象的赏析,没有几个学生愿意静下心阅读和聆听的,找生活中的对应点,感受趣味,适当穿插一些故事,才能实现学生的“好知”
阅读《朝花夕抬》中《五猖会》一文时,让学生谈“父亲在看“五猖会”之前背“鉴略”一事如何看待时,可结合家庭学习中,如何处理好父母对待孩子学习与娱乐的关系,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在教学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围绕看“菊花”,给与文中“我”回忆和激励,可以穿插“岁寒三友”或“菊花”古人赋与的形象:也可以想到,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从比黄花瘦。”菊花喻为隐者,游子,志士,勇者。
又比如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可以介绍儒家五圣,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至圣孔子。加深对《论语》和儒家学法的了解,或者可以细心聆听学校上课铃声,认真观赏楼道墙壁所贴的字贴,有关《论语》的内容,趣味不仅在课堂上,还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让学生养成“好知”的习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本教育,当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搬“砖”,学生引“玉”,在教学中老师引领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乐学”,所以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到第三方面。即最后广积累,多创新,懂乐学。
一方面,教师已经不是过去的教书匠,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的教给学生,而是有创新地、有建设地把为学生与课本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不仅教师要转变观念,而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关注本课本科,而且适应和跨越多课和多科;不仅不拘泥于面面俱到,而且要做到大胆取舍,哪怕一课有一得。讲《论语》时,有关孔子的事要讲,经典一些语录要讲,涉及的颜回,曾子也可以提,甚至以后的涉及到的亚圣孟子的人和作品也可以讲,有关历史的诸子百家,独尊儒术也可介绍。知识可以跨越学科,学生想听,爱探索的都可以巧妙地和所学知识建立起联系。
另一方面,新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他们求知欲,好奇心,优越感都很强,单一枯燥已不适合他们,虽然他们的知识和认知构成都比较零星和松散,但是这些恰恰是教师的挑战和机遇,你不了解,不掌握也不能引领他,那迟早有一方会被淘汰的。适合才是硬道理。
另外,要重视学本教育,也要符合教育规律。一味求新求彩,不能忽視学生最起码的知识积累。要创新,也要继承。要发展,也要提高。不仅仅关注优秀者,更应该重视普通人。
总之,教无定法。适应时代,适应学生,培养知学好学乐学的一代新人,始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学本教育是我们这一艰巨道路上很耀眼的路标。
从教二十多年,由无意识的教学,逐渐变得有意识,渴望有好的更适合自身的教育理念,武装和指导迷惘的自己。
最近看到《龚雄飞与学本教育》这本书,也有了一些整理自己思绪的欲望。
无论传统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在探讨老师怎么教,一直把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有意无意忽略了学生这一受教育的对象。怎么样把学习与发展的自由还给学生,让教育结果更优质,让学生更主动学习,更充分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本教育也在印证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学生立场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既不是师本的教学,也不是短期的行为,考本的教学,而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充分发展的教学。
最佳途径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如何做到这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还是方法,一定要立足于从生活中不断学习,紧跟时代。了解学生心理和状态,让课本与生活自然融合,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保持一致。不是给予而是激发,让其主动接受并探索。
在教学七年级一单元内容《济南的冬天》时,首先抛出一个问题,“文章的标题是《济南的冬天》而文章结尾却变成‘冬天的济南’,短语类型不变,中心却变,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作者对比其他地方,我们能不能让学生从我们大同的冬天说起和写起。
课本的内容只是一个平台,学本教育的核心就是在课本的某个知识点上不仅认知,而且得到拓展和提升,不要拘泥于单一的课本内容。
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学本教学的粗浅的认识和感受。学本教育的模式是自学,互学,展学。但具体操作是围绕学生学的核心,做到知学,好学,乐学。
首先,抛问题,激求知,做到知学。我们所学知识都是前人创造的财富,如何让学生明白和掌握,老师想方没法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情境,提出合理、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问题,激发他探求知识的欲望,做到知学、在学习《庄子》消遥游中的“北冥有鱼”一篇时,正好热播电视连续剧杨幂主演的《扶摇》,很自然提问“扶摇”一词何义,看似都是动词,但却是名词词性,让众生从《北冥有鱼》中寻找答案。
再如,在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青》的时候,写作的方法和语言的特点都是重点内容,学生明白修饰手法的在文中的运用,但只停留在小学时候对拟人和比喻粗浅的认知上,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散文”哪一句用的修辞手法最多,让他既好奇,又苦苦搜寻尝试在文中寻找,结果一一被否定,最后老师煞有其事地为学生揭开谜底,“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种做法既满足学生,又完成和解决我们的教学任务。
其次,近生活,找趣味,要好学。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枯燥陈旧的语文,加上抽象的赏析,没有几个学生愿意静下心阅读和聆听的,找生活中的对应点,感受趣味,适当穿插一些故事,才能实现学生的“好知”
阅读《朝花夕抬》中《五猖会》一文时,让学生谈“父亲在看“五猖会”之前背“鉴略”一事如何看待时,可结合家庭学习中,如何处理好父母对待孩子学习与娱乐的关系,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在教学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围绕看“菊花”,给与文中“我”回忆和激励,可以穿插“岁寒三友”或“菊花”古人赋与的形象:也可以想到,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从比黄花瘦。”菊花喻为隐者,游子,志士,勇者。
又比如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可以介绍儒家五圣,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至圣孔子。加深对《论语》和儒家学法的了解,或者可以细心聆听学校上课铃声,认真观赏楼道墙壁所贴的字贴,有关《论语》的内容,趣味不仅在课堂上,还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让学生养成“好知”的习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本教育,当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搬“砖”,学生引“玉”,在教学中老师引领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乐学”,所以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到第三方面。即最后广积累,多创新,懂乐学。
一方面,教师已经不是过去的教书匠,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的教给学生,而是有创新地、有建设地把为学生与课本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不仅教师要转变观念,而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关注本课本科,而且适应和跨越多课和多科;不仅不拘泥于面面俱到,而且要做到大胆取舍,哪怕一课有一得。讲《论语》时,有关孔子的事要讲,经典一些语录要讲,涉及的颜回,曾子也可以提,甚至以后的涉及到的亚圣孟子的人和作品也可以讲,有关历史的诸子百家,独尊儒术也可介绍。知识可以跨越学科,学生想听,爱探索的都可以巧妙地和所学知识建立起联系。
另一方面,新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他们求知欲,好奇心,优越感都很强,单一枯燥已不适合他们,虽然他们的知识和认知构成都比较零星和松散,但是这些恰恰是教师的挑战和机遇,你不了解,不掌握也不能引领他,那迟早有一方会被淘汰的。适合才是硬道理。
另外,要重视学本教育,也要符合教育规律。一味求新求彩,不能忽視学生最起码的知识积累。要创新,也要继承。要发展,也要提高。不仅仅关注优秀者,更应该重视普通人。
总之,教无定法。适应时代,适应学生,培养知学好学乐学的一代新人,始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学本教育是我们这一艰巨道路上很耀眼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