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美的交响曲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e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与美似乎天然有缘。茶甫一问世,就与美心性相通。一部茶史也告诉我们:茶的衍伸需要美的哺育与涵养,茶正是在美的熏染下不断褪茧化蝶,成就特有的气质与美感;美家族也离不开茶这个成员。茶与美情理相通,虚实相鉴,相得益彰。我甚至觉得,中国茶业发展的隐形线索就是对美的追逐,茶好、水美、器洁、人雅,乃至于每种茶背后美丽神奇的故事等无不是茶叶、茶馆、茶具等产业元素的核心竞争力。惟有这个“美”字,才配展示中国茶的深厚意蕴。中国茶文化正是以“美”来感染人的。
  或许茶界天然和美如春,汉魏六朝以降,茶与文人惺惺相惜,情结难解,延缓至今。骚客雅士不约而同地以穷尽汉语最靓丽的字词来比拟茶叶,从“灵草、灵芽、嘉木英、瑞草魁”,到“移人尤物,破睡当封不夜侯”等等,无以复加,蔚为大观。反过来,文人的钟爱,又使茶界变得或情趣盎然,或超然出尘,或娴适洒脱,或清雅悠远,茶诗、茗文、荈论不断出新,代代不绝。近年来,伴随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知不觉我们也陷入茶文化的包围之中。蔡镇楚教授的《茶美学》就这样与我们不期而遇了。
  长期侍弄古典文学的蔡教授自与茶结缘,就积极以顾炎武“文必有益于天下”为原则,走出象牙塔,参与茶事活动,弘扬茶文化,多年来著述颇丰。近来更是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故事和重大事件以诗歌、绘画和书法艺术表现出来,潜心创作了108幅《中华茶文化史诗书画谱》,以茶诗配以茶画和书法,融茶诗、书、画于一体,是一创举。
  《茶美学》将茶、茶文化与美学有机结合,入古出新,突破前人在“茶与美”的研究方面多停留于茶本身美的鉴赏,积10年之雕琢,初步构建了美学的一个新分支——茶美学的价值体系,将茶与美学的研究推至一个新的层次。
  《茶美学》跳出美学传统的原理、范畴、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等窠臼,直视茶界美学现象和审美范畴。如作者所言,“茶叶之美,有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喻;茶树之美,有陆羽“南方嘉木”之谓;茶园之美,有云海雾缭翡翠璧玉之绿;茶水之美,有琥珀玛瑙流香之色;茶女之美,有红裙翠袖之颜;茶艺之美,有枕流漱玉、赏心悦目之心;茶道之美,有日月星辰、天地人和之融;茶缘之美,有君子交游、人际和谐之意;茶禅之美,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茶寿之美,有生命哲学、人生哲理之归。”茶叶这种独特与丰富的美,在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学说的引领下脱胎为一种新的美学。显然,《茶美学》的问世,一方面引导后学,另一方面用美来感染茶人,熏陶茶产业,把“美”化为生产力、竞争力,以激发更大的商业智慧。
  蔡教授对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论证,充分、系统和规范,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诸如,对茶美学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即关于茶的美学,是文化哲学的美学,是以茶为审美对象的实用型生命美学,是茶文化与美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茶美学有别于日本以及中国台湾茶界倡导的“茶道美学”。茶美学的审美对象是人皆饮之的茶,以及由此而生的茶馆茶楼、茶道等茶事活动、茶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可谓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生命美学。茶美学也异于挂在嘴边的茶道与茶艺。茶美学是茶道的生发,是茶文化的理论升华,是将茶学与文化学、美学的有机结合。欣喜的是,茶美学得到实践的不断支持。例如,福建茶界在福建美学学会机构下成立了茶美学分会,独立开展工作。不难看出,茶产业对美的元素的迫切呼唤。
  《茶美学》对茶美学的理论构架进行了框定,如茶美学的物质基础,是茶树、茶园、茶叶制作工艺、茶叶烹煮、茶饮品、茶叶深加工等,以茶叶和茶水为物质支撑。离开了茶科学,则无所谓茶美学。茶美学注重茶的色香味形,集中体现了茶叶的色彩美学、工艺美学、感官美学、形态美学特征,是饮食美感的集中体现,也是茶叶生产、加工工艺、茶叶流通、茶叶品牌、茶叶品评和审美鉴赏的主要美学标准。茶美学强调人格之美,君子比德,追求品茶的人格修养与人生追求。茶美学的终极关怀,在于养生,在于人的健康延年。蔡教授对茶美学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的阐发,或归总,或提炼,立论有据而又不乏超越与启发,认为茶叶的质地之美、沏茶的水质之美、品茶的情趣之美、茶道的文化品位、茶美学的天人合一,构成了茶美学的基本美学风格。茶从栽植到饮用的整个过程在人为的或自然的作用下都呈现特别的美感。茶园环境之纯净,尽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之美。大自然这种生命世界,活泼泼的生命赋予了茶的性灵,茶形之质朴美,茶香之醇美。“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自然的创造具有至高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茶亦如斯。
  可以说,茶美学丰富了民族美学的大家族,升华了对中国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正如《茶美学》倡导的,既注重对茶美的共性的挖掘,也注重对个性美的剖析,如千两茶的阳刚之美,从采制到包装,从茶艺展示到解说词,作者抒发得淋漓尽致。中国茶历史久远厚重,风格各异,不论黑白黄绿,都体现着浓郁的地域风情,体现着自然、文化、历史、风俗的和谐统一,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就在于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可以启发人在精神上的思考,体现一种精神与文化品位。同时,茶美学的现实意义与普遍价值更为彰显。在茶产业大发展的时代,那些偏离美的轨迹的豪华包装的奢侈茶、惟我独尊的茶会、卫生不达标制作,甚至假茶等行为不正被唾弃,或被淘汰吗?
  茶产业承载着茶美学,茶产业大发展不容美的元素流失。事实上,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茶美学不断增添新的要素,茶园建设、茶乡旅游、营销传播、品牌塑造、茶店设计、技术创新,乃至不少茶企追逐的资本运作等茶产业新课题创造了大量美的元素,需要茶人来提炼。茶美学的氤氲,激发茶人更多美的创意,使茶产业链条更富美的竞争力,成为实实在在的美丽产业,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经济建设提供示范与标杆。
  茶与美的演绎将永续,期待茶产业发展不断释放着茶美学雅致、高洁、恬静的味道,最终抒发着茶的精神,流进中华民族的血液,成就一种民族气质。
其他文献
古风是广义说“过去、古代的民俗习惯与文化”,不特指哪个年代与作为。茶界处处可目睹古风流行,例如:自己取山水,烧炭火煮水;民间收购旧用具当茶器用,无论饭碗、酱油碟、汤匙、筷子都拿来泡茶;穿古人服饰,在山林盖间草屋当泡茶之处,走路姿势也要走得像古人;用补钉器皿当泡茶用具,一边泡茶一边吟诗作对,写毛笔字,下棋及抚弄古代乐器;用古代道具,追求古器的重现,仿效某个朝代的茶法如煮茶、点茶或功夫茶法。  兴思古
期刊
俗语说“逢熟吃熟”,也就是吃菜要讲究时令。此理之于茶,也是极为适用的。九月,新一季的岩茶上市,爱茶之人自然是要尝尝鲜了。恰好,武夷茶友老徐寄来一批新茶,来得及时。  “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老丛水仙是水仙的新贵,其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树龄上。所谓老丛,树龄一般要达50年以上。另外,体现在它耶独一无二的“丛味”上。何谓“丛味”?有人说是青苔味,有人说是木质味……见仁见智,不一而足。然,丛味不是轻
期刊
在闽北,茶俗、茶礼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在茶叶种植、茶叶生产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要素的三位一体、和谐统一,对于茶事活动也有着一整套的讲究,逐渐形成了祭天、祭地等有关于茶的习俗和礼仪。比如,闽北著名的“喊山”仪式就是其中之一。  “喊山”仪式源于武夷山的民间祭茶神,元代御茶园将之演绎为开山仪式。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建喊山寺,供奉茶
期刊
在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中,泥、火与茶,三者之间总是稳固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泥,孕育了茶的生命。火,赋予了茶的形、色、香与味。而泥与火的交融,则为茶之实用与审美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具象的形式。  柴烧,这种古老的工艺,在长达数千年的流转中,如同上釉一般,时间在不断地为它罩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色彩。然而,它身上的潜藏的远古技术密码,正是它最大魅力的所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破译者”。“85后”陶艺师程伟便是其中的
期刊
不增不减,净相尤生,  侍神明向,且行仄平,  简言淡色,元汇其中,  裹一无味,策一无听,  落落当得,阡陌适逢,  四方四合,和韵共鸣。  2014年8月31日,泊园茶人服第三期雅生活达人秀(夏简季)颁奖茶会以“四方四合”为主题,倾情呈现,极简的创意风格,不执不妄,韵之美,和之修也。  甲午初秋,繁花淡漠,简韵相依;雅步行之,三西元聚,减而未央。合乎其形,发乎其礼,行走的背包在这里醉心停留,生
期刊
一日,艳阳高照,我从梦中醒来,看到阳光下的一块画布,安静地躺在那。缘于渺小,一再被我们忽略,于是“米立”诞生了。正如我说,这个世界太多的大,小被忽略、被遗忘,但小是存在的。我坚信,小的集合就是一种无比的伟大。  壹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空间节奏如何把握呢?聆听光与物在每个时段的对话,把感受用曲线来表现。持有这种细微的观注习惯,在思想上才会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设计系统,来自哲学或生活的一切经验便会为
期刊
在本刊创刊伊始,我们就提出在“吃”茶中传承茶文化、在“吃”茶中解读茶经济的办刊宗旨,而所有外在的延伸都离不开“茶”本身。茶分六大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每一种茶类都有独特的工艺、每一大茶类又品种繁多,当每一个品种与特有的工艺结合时,都会化学反应出不一样的味道,茶的滋味仿佛舌尖上百转千回的演义,你方唱罢我登台,每一款茶都是一场好戏。既是一场“好戏”,如何欣赏便是重点,作为本刊的“明星”栏目,鉴茶的文章
期刊
20140904  0,45-0,05-0,10-0,40/1,00-2,30/5,30-15,30  上面这两行字就是茶谱。第一行是泡茶日期,表示2014年9月4日。第二行是这壶茶泡了多少道的浸泡时间。浸泡时间以一组带逗号的数字表示,逗号之前是分钟数,逗号之后是秒数,如0,45表示O分45秒。每个浸泡时间用连接号(-)或斜线(/)分开,用斜线分开者表示隔了一夜再泡。  今天以三帖茶谱述说某一种茶
期刊
经过连日的雕刻加彩绘,外观再涂上厚实的耐热透明漆,总算将创作多时的柚木舢舨壶承完成。正思考着要搭配何种茶壶才更臻完美时,台湾岩矿名家游正民适时来访,还带来了他的岩矿壶新作,让我眼睛为之一亮。  因为带来的两把茶壶,正是他近年致力创作的“台湾系列”野柳岩矿壶组。作品除了壶身有敲碎研磨后的野柳砂岩拍打妆点,更以近年北海岸最夯的地标“野柳女王头”作为壶扭,砂岩与陶土完美的契合,不仅饱含丰富的生命力,更呈
期刊
天已尽黑,三道茶尽。当我离开兰汤小村深处的那座二层砖木老屋时,破水送我至门前小路下坡处,我回头,问道:你看金庸小说吗?破水笑答:看啊。我问:你喜欢小说中哪个人物?破水答:杨过。我有一些意外,但对其大声说:我喜欢风清扬。随后道别。  那天,是我初到武夷山的第三日,远在景德镇修制陶的一位年轻陶作家对我说,武夷山脚下兰汤村有名破水者做手工岩茶,我可去拜访,定当受益良多。如此,只是告知破水其名,全然不知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