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肩负着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爱护和启迪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就要求笔者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陈旧、僵化、呆板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重新构建一个充满生动和活力的、有利于新颖人才脱颖而出的现代教育新模式。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其关键和基本的内容。
1创造生本理念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例如:笔者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笔者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都积极思考,都想问一个问题难住他,后来有几位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讲解的很清楚;最后,笔者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质疑、探究必须放开孩子的手,重新构建一个充满生动和活力的、有利于新颖人才脱颖而出的现代教育新模式
笔者在去年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直接把已知信息带入公式很快就能求出周长了,笔者觉得自己把这么简单的方法都告诉他们了,难道还能做不好?课后练习的反馈让笔者很吃惊,居然有很多学生不会做,笔者想关键是学生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他们不会,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自从笔者们在数学课堂上实行生本教育后,笔者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笔者给出了长方形的信息(长:6厘米,宽:4厘米),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来求周长。结果学生们出现了4种方法:
方法一:6+6+4+4=20(厘米)
方法二:6+6=12(厘米) 4+4=8(厘米) 12+8=20(厘米)
方法三:6×2=12(厘米) 4×2=8(厘米) 12+8=20(厘米)
方法四:6+4=10(厘米) 10+10=20(厘米)
方法五:5+6=10(厘米) 10×2=20(厘米)
方法五:(6+4)×2=20(厘米)
方法六:6×2+4×2=20(厘米)
课堂上,笔者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了鼓励,并且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这既是充分尊重学生,也是充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同学们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课后作业的效果意外的好,几乎没有出错的。这样的场景笔者的课堂上会经常出现,会让我们的当老师不断感动。生本课堂就是需要笔者们必须努力实现尽量做到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们自己提前预习,自主的来学习,小组交流,课堂上集体展示交流等让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自笔者发展。数学课堂“生本环境”的建构必须重视教学素材的“精选”
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素材的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曾有教育专家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学生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笔者们不妨把知识与学生的关系想像成鞋与脚的关系:学生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数学教学的数理性,导至数学教学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精选”教学素材,使数学知识能真正进入学生视界,只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例如笔者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一课中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时,运用学生熟知的“切土豆”这一生活素材,设计如下环节: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土豆和小刀,你们一定感到很奇怪吧。笔者想借助这些东西和大家一起认识三个数学中的形体概念。(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
第一步:垂直地切下第一刀。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面)
第二步:垂直于刚才得到的面,切下第二刀。
提问:你又有什么发现?这条边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棱)
第三步:在相邻于刚才两个面的一侧垂直地切下第三刀。
提问: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个顶点是怎样形成的?(板书:顶点)
小结:切一刀出了一个面,切两刀出了一条棱,切三刀出了一个顶点。这面、棱、顶点是笔者们今天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个基本要素。“面、棱、顶点”是几何知识中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可以做到理解,但体会并不深刻。本例中,笔者将“切土豆”这一生活中并不起眼的小片段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习热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体会到数学离他们是如此之近,而他们自己却竟未察觉。这种心理感受是令人难忘的,而对知识的理解更是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自然畅快流利。教师精心创设生动有趣且与学生身边事物紧密联系的情境,以及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而进行了再创造的教学素材,有效激发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充分活动的地方。这是实验教师对生态课堂的理解以及对生本教材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 4课堂“生本环境”的建构必须重视学生的演说讨论,使学生的感悟水平得以提升
从事教学工作将近十年,在以往的教学中最使笔者们头痛的是:每次布置的作业总有那么几个不愿意做的学生,于是笔者们就把他们找来训一顿,然后监视着他们把作业完成。哎,多累的老师,多苦的学生呀!但生本实验班的学生却不然。在生本教材中,基本上没有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知识的框架和一些游戏,留给了老师和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和发展空间。每节新课之前学生只需做课前准备(包括带例子、小研究等)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假如谁没做好课前准备,那么课堂上别人在交流的时候他就只能当“听众”了。试问这班6、7岁有着强烈好胜心理的孩子,他们愿意当“听众”而不当“演说者”吗?所以大半个学期下来,笔者们找不到不愿做作业,要老师家长督促的孩子。记得在学习10以内加法时,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带两个10以内的加法例子,但是那一天的课堂上笔者们发现有大半的孩子带了超过5个以上的例子,最多的那个孩子带了12个例子。笔者问他:“你要做那么多的例子你不累吗?”那个学生说:“我喜欢做,我不累,我要当班上最棒的学生。”又如:笔者布置孩子们做书本51页的“10元游玩方案”,一会儿,几个孩子就走过来对笔者说:“老师这个表格只能写五个方案,但是我们还想到很多方案。”于是,笔者就让他们用白纸继续写出自己的方案。结果曹曦同学他写出了18个不同的方案。在生本的课堂中孩子们乐学、乐做。 五、生本的数学课堂中,孩子们“抢”着学,“抢”着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生本的课堂中老师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如:在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按原来的教学摸式,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中的“凑十法”?进行例题讲授,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的教学,学生完全没有了学的自由。而生本的教学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时,笔者们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游戏活动感受20以内的加法,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前带20以内进位加法的例子。课堂上,笔者们把讲台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例子,说说自己的方法和想法。下面是笔者们课堂中的一些片段:关静带了8+7=15的例子,他说:“8从7里拿2,变成10,7拿走2还剩5,所以得15”。关静刚说完,另一位学生马上接着说:“老师,对于他的例子笔者认为还可以这样想:7从8里拿3,变成了10,8拿走了3还剩下5,所以得15”。惠敏带了9+2=11的例子,她说:“因为9+1=10,所以9+2=11”。博谦带了5+8=13的例子,他说:“昨天笔者和妈妈到文具店买文具,笔者买了一个计算器5元,还买了一个文具盒8元,妈妈付给售货员13元,所以笔者知道5+8=13”。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笔者没有规定谁的方法是对的,也没有规定谁的方法是不对的,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方式来进行计算。这样的课堂学生就学得更自主了。
1创造生本理念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例如:笔者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笔者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都积极思考,都想问一个问题难住他,后来有几位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讲解的很清楚;最后,笔者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质疑、探究必须放开孩子的手,重新构建一个充满生动和活力的、有利于新颖人才脱颖而出的现代教育新模式
笔者在去年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直接把已知信息带入公式很快就能求出周长了,笔者觉得自己把这么简单的方法都告诉他们了,难道还能做不好?课后练习的反馈让笔者很吃惊,居然有很多学生不会做,笔者想关键是学生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他们不会,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自从笔者们在数学课堂上实行生本教育后,笔者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笔者给出了长方形的信息(长:6厘米,宽:4厘米),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来求周长。结果学生们出现了4种方法:
方法一:6+6+4+4=20(厘米)
方法二:6+6=12(厘米) 4+4=8(厘米) 12+8=20(厘米)
方法三:6×2=12(厘米) 4×2=8(厘米) 12+8=20(厘米)
方法四:6+4=10(厘米) 10+10=20(厘米)
方法五:5+6=10(厘米) 10×2=20(厘米)
方法五:(6+4)×2=20(厘米)
方法六:6×2+4×2=20(厘米)
课堂上,笔者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了鼓励,并且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这既是充分尊重学生,也是充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同学们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课后作业的效果意外的好,几乎没有出错的。这样的场景笔者的课堂上会经常出现,会让我们的当老师不断感动。生本课堂就是需要笔者们必须努力实现尽量做到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们自己提前预习,自主的来学习,小组交流,课堂上集体展示交流等让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自笔者发展。数学课堂“生本环境”的建构必须重视教学素材的“精选”
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素材的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曾有教育专家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学生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笔者们不妨把知识与学生的关系想像成鞋与脚的关系:学生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数学教学的数理性,导至数学教学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精选”教学素材,使数学知识能真正进入学生视界,只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例如笔者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一课中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时,运用学生熟知的“切土豆”这一生活素材,设计如下环节: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土豆和小刀,你们一定感到很奇怪吧。笔者想借助这些东西和大家一起认识三个数学中的形体概念。(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
第一步:垂直地切下第一刀。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面)
第二步:垂直于刚才得到的面,切下第二刀。
提问:你又有什么发现?这条边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棱)
第三步:在相邻于刚才两个面的一侧垂直地切下第三刀。
提问: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个顶点是怎样形成的?(板书:顶点)
小结:切一刀出了一个面,切两刀出了一条棱,切三刀出了一个顶点。这面、棱、顶点是笔者们今天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个基本要素。“面、棱、顶点”是几何知识中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可以做到理解,但体会并不深刻。本例中,笔者将“切土豆”这一生活中并不起眼的小片段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习热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体会到数学离他们是如此之近,而他们自己却竟未察觉。这种心理感受是令人难忘的,而对知识的理解更是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自然畅快流利。教师精心创设生动有趣且与学生身边事物紧密联系的情境,以及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而进行了再创造的教学素材,有效激发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充分活动的地方。这是实验教师对生态课堂的理解以及对生本教材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 4课堂“生本环境”的建构必须重视学生的演说讨论,使学生的感悟水平得以提升
从事教学工作将近十年,在以往的教学中最使笔者们头痛的是:每次布置的作业总有那么几个不愿意做的学生,于是笔者们就把他们找来训一顿,然后监视着他们把作业完成。哎,多累的老师,多苦的学生呀!但生本实验班的学生却不然。在生本教材中,基本上没有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知识的框架和一些游戏,留给了老师和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和发展空间。每节新课之前学生只需做课前准备(包括带例子、小研究等)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假如谁没做好课前准备,那么课堂上别人在交流的时候他就只能当“听众”了。试问这班6、7岁有着强烈好胜心理的孩子,他们愿意当“听众”而不当“演说者”吗?所以大半个学期下来,笔者们找不到不愿做作业,要老师家长督促的孩子。记得在学习10以内加法时,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带两个10以内的加法例子,但是那一天的课堂上笔者们发现有大半的孩子带了超过5个以上的例子,最多的那个孩子带了12个例子。笔者问他:“你要做那么多的例子你不累吗?”那个学生说:“我喜欢做,我不累,我要当班上最棒的学生。”又如:笔者布置孩子们做书本51页的“10元游玩方案”,一会儿,几个孩子就走过来对笔者说:“老师这个表格只能写五个方案,但是我们还想到很多方案。”于是,笔者就让他们用白纸继续写出自己的方案。结果曹曦同学他写出了18个不同的方案。在生本的课堂中孩子们乐学、乐做。 五、生本的数学课堂中,孩子们“抢”着学,“抢”着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生本的课堂中老师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如:在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按原来的教学摸式,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中的“凑十法”?进行例题讲授,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的教学,学生完全没有了学的自由。而生本的教学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时,笔者们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游戏活动感受20以内的加法,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前带20以内进位加法的例子。课堂上,笔者们把讲台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例子,说说自己的方法和想法。下面是笔者们课堂中的一些片段:关静带了8+7=15的例子,他说:“8从7里拿2,变成10,7拿走2还剩5,所以得15”。关静刚说完,另一位学生马上接着说:“老师,对于他的例子笔者认为还可以这样想:7从8里拿3,变成了10,8拿走了3还剩下5,所以得15”。惠敏带了9+2=11的例子,她说:“因为9+1=10,所以9+2=11”。博谦带了5+8=13的例子,他说:“昨天笔者和妈妈到文具店买文具,笔者买了一个计算器5元,还买了一个文具盒8元,妈妈付给售货员13元,所以笔者知道5+8=13”。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笔者没有规定谁的方法是对的,也没有规定谁的方法是不对的,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方式来进行计算。这样的课堂学生就学得更自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