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小说、电影,往往有一个出奇制胜的开端,把读者、观众的心情一下子吸引过来。一节好的历史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场白”,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近年来,我做了一些导入方法的尝试,力求用新颖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下面简单谈几种做法:
1实物导入法
这种导入是利用文物、模型及其他直观教具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吸引学生注意力。如讲《魏晋南北朝艺术成就》之前,我带去了文房四宝,先问学生文房四宝指那些东西,然后一一向学生展示了毛笔、墨汁、宣纸、砚台四种实物。接着再问学生这些东西用途是什么,学生回答写书法、作画。王羲之、顾恺之就是用文房四宝写了《兰亭序》,画了《洛神赋图》。以此导入新课,
2启发式导入法
这种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此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3图片导入法
图片比较直观、形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图片,可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片的种类很多,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插图等。它可以在学生面前再现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便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来掌握,而图片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即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图片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易于操作,易于查找,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行性。通过历史图片来了解历史更加形象直观,使一些历史知识更加鲜活,因此也是教师们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导入方式了。我在讲授《法国大革命》时,首先出示“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二者的名称及主要事迹,再出示“拿破仑”的图像,设置“猜一猜他是谁”?同时出示拿破仑语录:“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帮助学生猜想。生很容易猜出他是拿破仑。师指出: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法国历史上留下乐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呢?让我们走进动荡的法国,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由此导入新课。
4诗词或名言导入
诗词是一种精炼、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利用集中反映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 ,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一开始我先打出了一首诗的投影:“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题在《时局图》上的一首诗。它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那么,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怎样掀起瓜分狂潮的呢?”由此导入新课。这就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又如我在讲《红军的战略转移》时,我先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红军的战略转移》。”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利用诗词导课必须准确,如果引用错误就会适得其反。
总之,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历史课文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佳的方法导入新课,从而使新课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实物导入法
这种导入是利用文物、模型及其他直观教具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吸引学生注意力。如讲《魏晋南北朝艺术成就》之前,我带去了文房四宝,先问学生文房四宝指那些东西,然后一一向学生展示了毛笔、墨汁、宣纸、砚台四种实物。接着再问学生这些东西用途是什么,学生回答写书法、作画。王羲之、顾恺之就是用文房四宝写了《兰亭序》,画了《洛神赋图》。以此导入新课,
2启发式导入法
这种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此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3图片导入法
图片比较直观、形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图片,可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片的种类很多,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插图等。它可以在学生面前再现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便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来掌握,而图片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即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图片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易于操作,易于查找,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行性。通过历史图片来了解历史更加形象直观,使一些历史知识更加鲜活,因此也是教师们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导入方式了。我在讲授《法国大革命》时,首先出示“克伦威尔”、与“华盛顿”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二者的名称及主要事迹,再出示“拿破仑”的图像,设置“猜一猜他是谁”?同时出示拿破仑语录:“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帮助学生猜想。生很容易猜出他是拿破仑。师指出: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法国历史上留下乐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呢?让我们走进动荡的法国,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由此导入新课。
4诗词或名言导入
诗词是一种精炼、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利用集中反映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 ,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一开始我先打出了一首诗的投影:“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题在《时局图》上的一首诗。它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那么,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怎样掀起瓜分狂潮的呢?”由此导入新课。这就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又如我在讲《红军的战略转移》时,我先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红军的战略转移》。”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利用诗词导课必须准确,如果引用错误就会适得其反。
总之,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历史课文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佳的方法导入新课,从而使新课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