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苦学为想学,爱学,乐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高中;课堂教学;策略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②”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3.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③”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④”。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3.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阐释,《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探讨……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
  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借助对联激活语文课中国的诗文多,对联也同样不少。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对联搜集、整理,甚至撰写的有心人。说句实在话,当年喜欢语文,不就是因为喜欢对联么。今天,自己教了语文,那岂能冷落了它!鲁迅先生的《祝福》,写到鲁四老爷书房一对联时,只上联在:“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下联脱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联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可以大大地激趣学生:拿起你们的笔,据作者刻画的鲁四老爷其人,拟对之。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屏气凝思。稍后有对:“诗书饱读性格稳重”;有对:“礼教固守厌弃寡妇”……虽然同学们对得千奇百怪,甚至驴头马嘴,但是课堂气氛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明示下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作者何以故意让其脱落?这与下联的内容有关吗?,鲁四老爷“品节详明”吗?有“品节”吗?“德性坚定”吗?有“德性”吗?鲁四老爷配谈这些吗?这一连珠爆式的扔给学生,果真“炸”醒了他们,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切合课文学习的对联可谓不少,教师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是一种;学生们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也是一种。总之,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联。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能怪人家说“误尽苍生是语文”么?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神五”的飞天;2008的北京奥运;伊拉克战争;中东的多事之地;“9·11”恐袭;伊朗核问题;海地内乱;中、美、朝、韩、日、俄的六方会谈……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
  [2][4]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
  [3]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其他文献
【摘要】探究性学习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不能仅仅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实体存在,而应以非实体形态存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将学习过程视为一种探索的过程才是抓住了物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过程,一味讲究活动的形式,将偏离探究性学习的宗旨。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发现; 探究; 学习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新课改要求“一切
期刊
我认为一个教师是否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和反思的方法和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教学中的一些收获。  记得一次公开课时,我教学《折线统计图》。在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之后,我用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并提问:“老师瞧瞧谁能看懂这个统计图?”同学们都踊跃举手发言。因为初次接触这个内容,所以有一部分同学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又接着说:“那谁愿意上讲台给大
期刊
培养学生极强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转变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小说、电影,往往有一个出奇制胜的开端,把读者、观众的心情一下子吸引过来。一节好的历史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场白”,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近年来,我做了一些导入方法的尝试,力求用新颖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使学生轻松愉
期刊
要想快速度,高质量,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应用好小学数学目标教学。  1 教学目标的制度  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教师按照目标备课,学生带着目标预习,教师按照目标教学,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教师按照目标查漏补缺,学生带着目标回收补救。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关键环节。  1.1 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
期刊
课堂提问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疑、获取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教师必须重视问点的选择和设置。问点的选择和设置可以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处、“牵一发而动全身”处、学生思考的转折处四个方向进行设置。  问题教学在激发学生思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问题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问题的设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恰到好处
期刊
走进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一是学习方式,而是学习内容。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假设,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出现,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  笔者按其方式和内容,走进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谈点拙见。  1自主的探究式  初中学生喜欢进行丰富而奇特的幻想,敢于大胆的想象和假设,在诸多方面表现探究的欲
期刊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他们身上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身心健康、自闭、懒惰、不理性、忧郁、自暴自弃、以及抗挫能力、厌学等问题严重困扰着我们的中学生,如何让他们摆脱困境走出厌学的阴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业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轻视的问题,下面就中学生如何厌学谈
期刊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的最多、最响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呢?笔者以为应该明确以下问题: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
期刊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站在讲台上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思考和不断的学习,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做如下尝试。  1精彩的导入  教师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用优美的语言、精彩的表演、有趣的谜语、生动的小故事、动听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上好一堂课提供保障。  2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2.1以学生为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