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极强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转变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是单一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认识大小、长短、多少的教学中,可以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可以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数的组成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去思考,避免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
1.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的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让学生懂得推理,并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所约束的。
1.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2巧妙设计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教师在抓好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设计好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这些量是不够的,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或补充。 浅谈小学语文课“探究式”学习孔凡昌
(贵州省水城县玉舍乡俄脚学校贵州水城55300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自主体验,促进个性的自我实践,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完成新一轮课改的主要任务。
1把“探究”的乐趣带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无味,而主探究则往往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这一心理实际出发,带领学生去体验探究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探究的内驱力。
2把“探究”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敢于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退出“唱主角”的角色,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从培养他们敢于探究的精神入手,逐步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3把“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体会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中获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样,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探究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4把“探究”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
“一千万个读者就是一千万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给学生充分自由,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先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地球的资料,同时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事例、数据等。课堂教学时,教师给足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适时加以运用,重点引导学生从“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两方面深入感悟“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并知道要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事做起,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语文教学注重在实践体验中发展学生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要设法创设良好的“生活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教学《游园不值》、《游子吟》等富于表演情景的课文可以把诗的内容编排成小品;教学《奴隶英雄》等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表演课本剧;教学《捞铁牛》等有实验性内容的课文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模拟实验,在具体实践中观察生活、思考分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授人以“鱼”利有限,授人以“渔”益终身。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内部动机,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分有益。
1转变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是单一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认识大小、长短、多少的教学中,可以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可以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数的组成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去思考,避免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
1.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的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让学生懂得推理,并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所约束的。
1.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2巧妙设计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教师在抓好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设计好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这些量是不够的,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或补充。 浅谈小学语文课“探究式”学习孔凡昌
(贵州省水城县玉舍乡俄脚学校贵州水城55300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自主体验,促进个性的自我实践,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完成新一轮课改的主要任务。
1把“探究”的乐趣带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无味,而主探究则往往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这一心理实际出发,带领学生去体验探究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探究的内驱力。
2把“探究”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敢于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退出“唱主角”的角色,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从培养他们敢于探究的精神入手,逐步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3把“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体会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中获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样,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探究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4把“探究”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
“一千万个读者就是一千万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给学生充分自由,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先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地球的资料,同时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事例、数据等。课堂教学时,教师给足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适时加以运用,重点引导学生从“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两方面深入感悟“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并知道要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事做起,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语文教学注重在实践体验中发展学生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要设法创设良好的“生活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教学《游园不值》、《游子吟》等富于表演情景的课文可以把诗的内容编排成小品;教学《奴隶英雄》等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表演课本剧;教学《捞铁牛》等有实验性内容的课文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模拟实验,在具体实践中观察生活、思考分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授人以“鱼”利有限,授人以“渔”益终身。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内部动机,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