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课堂学习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必须要学会预习。通过这个预习,使我们的学生不再把时间花费在能否顺利接受知识的征途上,而能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主动地思考、探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上来。
关键词:预习 预习方法 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
0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课前预习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动手验证,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课堂中的讨论、交流,检验自己的方法和结论是否正确,并加以修正、完善,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果缺乏教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他们对数学的长久兴趣。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
1预习方法要指导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四步进行:读: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边读边写,写出自己体会。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想:预习要讲究方法,有的同学习惯死记硬背,这很不好,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预习定律、公式时,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然后,想想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分析第一步的依据及格式,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在预习时还要根据数学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做到形数结合,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要领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时发现学过的要领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做: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为巩固学过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想一想这样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
2提问促进效果好
在预习初始阶段,教师通常都会直接给予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解决、去探究,其实当学生的预习和自学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偶尔把提问的“绣球”抛给学生作为预习的作业也不妨一试。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把具有开放性实践内容作为预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带上作品,经验、方法、技巧等过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火花,而如果把这一系列自我探究的过程不经任务预习地在课堂上进行的话,会占用大量的课堂上宝贵而又有限的时间,如此合理地安排预习,可以解决因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而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的矛盾和冲突。
3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提高预习效果预习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发挥好预习的作用,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个关键。预习作业设计得好,不但能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识,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一大则思维度也相应增大,不利于自学。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习的自学效果。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图上的内容,可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①2,1各表示什么?②2 1表示什么?③2 1=3这个算式如何读?④你是怎样计算2 1的?这样学生就能较具体深入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认为“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非教他们预习不可”。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才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4鼓励学生进行预习总结
预习总结是学生预习过程条理化、清晰化的必要步骤。通过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预习的知识进一步深化,问题进一步明晰,为课堂讨论、交流作好充分的准备,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5预习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预习指导要落到实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总而言之,教师只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得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更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洁.小学数学预习任务的设计与应用例谈[J]. 浙江教育科学, 2011,(04)
[2]蒋银花.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J]. 中国教师, 2010,(12)
[3]洪菲菲.小学数学预习点滴谈[J].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1,(05)
关键词:预习 预习方法 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
0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课前预习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动手验证,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课堂中的讨论、交流,检验自己的方法和结论是否正确,并加以修正、完善,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果缺乏教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他们对数学的长久兴趣。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
1预习方法要指导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四步进行:读: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边读边写,写出自己体会。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想:预习要讲究方法,有的同学习惯死记硬背,这很不好,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预习定律、公式时,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然后,想想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分析第一步的依据及格式,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在预习时还要根据数学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做到形数结合,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要领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时发现学过的要领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做: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为巩固学过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想一想这样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
2提问促进效果好
在预习初始阶段,教师通常都会直接给予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解决、去探究,其实当学生的预习和自学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偶尔把提问的“绣球”抛给学生作为预习的作业也不妨一试。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把具有开放性实践内容作为预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带上作品,经验、方法、技巧等过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火花,而如果把这一系列自我探究的过程不经任务预习地在课堂上进行的话,会占用大量的课堂上宝贵而又有限的时间,如此合理地安排预习,可以解决因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而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的矛盾和冲突。
3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提高预习效果预习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发挥好预习的作用,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个关键。预习作业设计得好,不但能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识,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一大则思维度也相应增大,不利于自学。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习的自学效果。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图上的内容,可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①2,1各表示什么?②2 1表示什么?③2 1=3这个算式如何读?④你是怎样计算2 1的?这样学生就能较具体深入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认为“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非教他们预习不可”。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才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4鼓励学生进行预习总结
预习总结是学生预习过程条理化、清晰化的必要步骤。通过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预习的知识进一步深化,问题进一步明晰,为课堂讨论、交流作好充分的准备,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5预习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预习指导要落到实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总而言之,教师只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得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更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洁.小学数学预习任务的设计与应用例谈[J]. 浙江教育科学, 2011,(04)
[2]蒋银花.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J]. 中国教师, 2010,(12)
[3]洪菲菲.小学数学预习点滴谈[J].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