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老师让孩子们在封闭的语文课堂死读语文课本。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的语文教师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却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摆花架子,走过场、幻灯片、课件、录像、编舞、配乐……一窝蜂地涌进课堂,讲课的老师是倾注其所能把课堂气氛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不管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似乎只有如此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怎样用好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把“常规课”上得精彩,在朴实无华中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课题,带动全篇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课题是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课文的“眼睛”,也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探究的切入口。课题是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如果巧加处理,就能“巧”出一片新天地。
1、巧用课题
如:在教《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利用课题,通过划横线填充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题后,课题前做扩展补充,既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顺序来述说。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切地感受言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中体悟到语言运用之妙,语言运用之趣。
2、巧写课题
如:教师板书《狼牙山五壮士》课题时,故意写成“狼牙山五战士”。“壮”字集中体现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内容和中心,是引发学生探究的关键字眼。可是,小学生阅读时,并不会对这个“文眼”产生特别的关注。为此教师在板书课题这一环节时故意把“五壮士”写成“五战士”,果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在纠正教师“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辨析了“壮士”与“战士”的异同,而且很自然提出了作者为什么称他们是五壮士,五位战士到底“壮”在哪里?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些反映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自然就成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3.巧读课题
如:教《长城》时,板书课题后,老师问学生怎样读?学生把对课题产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外显出来,为整个课文教学作了情感铺垫。以此切入,学生更能进八课文所描绘的雄伟壮观的场景中去,更能感受到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重视教材插图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寓意明确,内容浅显易懂,且符合少儿认知的特点。在教材中,插图起着突出语文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目的。因而插图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1.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的插图画得很有趣味。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有目的地让学生认真读图,告诉学生看图的顺序,并且要求观察细致,能指出“戴围巾”的大燕子是“妈妈”,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这篇课文两幅插图,可让学生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一步步地结合内容认真读画。
2.利用插图,突破课文难点
比如:《黄山奇石》一文,有几个小学生到过黄山?如果先从文字上寻找理解课文的途径,是比较困难的,有了插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利用插图既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利用其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图文结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利用插图,体会文章中心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大都是名家典范之作,字里行间给人以美的享受,洋溢着催人向上的动力。而文中插图更强化了这些思想。《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的插图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用简笔画辅助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灵活的使用简笔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1.释疑解难,活跃思维。利用简笔画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的情境间的思维障碍。
如:《小池》一诗,“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对“荷叶的尖端”理解不清,脑海中形不成鲜明的印象。这时教师随手勾勒出一幅“尖尖角”的简笔画,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理解了诗意,而且加深了记忆。
2.突出重点,体现中心。凭借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理出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简笔画,充分体现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如千斤巨石纹丝不动,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充分发挥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的功能
1.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
如:在教学新一组课文或新課前让学生读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导语语言优美,四年级下册第一组导语“祖国的山山水水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真是江山如画!”学生一读这样的美文,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
2.发挥导语的“导教”功能
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来组织教学内容,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玑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我们稍加留心,就知道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一、紧扣课题,带动全篇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课题是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课文的“眼睛”,也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探究的切入口。课题是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如果巧加处理,就能“巧”出一片新天地。
1、巧用课题
如:在教《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利用课题,通过划横线填充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题后,课题前做扩展补充,既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顺序来述说。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切地感受言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中体悟到语言运用之妙,语言运用之趣。
2、巧写课题
如:教师板书《狼牙山五壮士》课题时,故意写成“狼牙山五战士”。“壮”字集中体现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内容和中心,是引发学生探究的关键字眼。可是,小学生阅读时,并不会对这个“文眼”产生特别的关注。为此教师在板书课题这一环节时故意把“五壮士”写成“五战士”,果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在纠正教师“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辨析了“壮士”与“战士”的异同,而且很自然提出了作者为什么称他们是五壮士,五位战士到底“壮”在哪里?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些反映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自然就成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3.巧读课题
如:教《长城》时,板书课题后,老师问学生怎样读?学生把对课题产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外显出来,为整个课文教学作了情感铺垫。以此切入,学生更能进八课文所描绘的雄伟壮观的场景中去,更能感受到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重视教材插图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寓意明确,内容浅显易懂,且符合少儿认知的特点。在教材中,插图起着突出语文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目的。因而插图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1.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的插图画得很有趣味。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有目的地让学生认真读图,告诉学生看图的顺序,并且要求观察细致,能指出“戴围巾”的大燕子是“妈妈”,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这篇课文两幅插图,可让学生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一步步地结合内容认真读画。
2.利用插图,突破课文难点
比如:《黄山奇石》一文,有几个小学生到过黄山?如果先从文字上寻找理解课文的途径,是比较困难的,有了插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利用插图既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利用其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图文结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利用插图,体会文章中心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大都是名家典范之作,字里行间给人以美的享受,洋溢着催人向上的动力。而文中插图更强化了这些思想。《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的插图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用简笔画辅助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灵活的使用简笔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1.释疑解难,活跃思维。利用简笔画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的情境间的思维障碍。
如:《小池》一诗,“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对“荷叶的尖端”理解不清,脑海中形不成鲜明的印象。这时教师随手勾勒出一幅“尖尖角”的简笔画,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理解了诗意,而且加深了记忆。
2.突出重点,体现中心。凭借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理出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简笔画,充分体现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如千斤巨石纹丝不动,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充分发挥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的功能
1.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
如:在教学新一组课文或新課前让学生读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导语语言优美,四年级下册第一组导语“祖国的山山水水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真是江山如画!”学生一读这样的美文,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
2.发挥导语的“导教”功能
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来组织教学内容,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玑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我们稍加留心,就知道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学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