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学生减负同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广大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同样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思考探索的重要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将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并总结出提高有效性的几点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全面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性 学习方式 多媒体 师生关系
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以期使学生获得认识和发展,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然而,长久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1、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如:时间单位1秒钟、1分钟、1小时的规定,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等等。实践证实,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2、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探究"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的优点,被广大教师接受运用。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指导学生动手测量操作。
一些学生在测量的时候会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边中相对的两个边长度相同,更有不少思维性较强的同学直接只测量长宽长度乘以2得出周长。通过动手测量,每位学生都充分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运算法则。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应注意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要充分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二、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猜想情境等。如在"分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稍加思考后,立即回答:"1/4、1/5、3/4、2/5......""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这些分数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分数多?"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就积极思考操作起来。一会儿,教师问,"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表示的1/4?"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一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本课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很好的掌握了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优化教学手段,适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做数学的过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自主构建的过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概念的构建方式以概念的形成为主,需要教师提供感性材料,让他们感知、甄别、提炼。因此,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对课件的应用选准时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让学生把圆形纸片对折后打开,告诉学生这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然后再对折打开,并启发学生可以这样对折几次,可以得到几条直径。让学生明白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接着课件出示"一个圆中画有各种线段",让学生判断哪几条是直径,并说明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直径。经过形象的感知、区别,学生很容易概括出直径的特征,自主构建概念。适时使用课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构建变主动构建,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注差异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在内容安排,教法选择、学法使用、练习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练习设计时,常常要设计有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基本、综合、开放分别作为各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有时同一练习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练习如此,新课则更显重要,在这点上我体会较深。例在教学"2的乘法口诀"一课,我先出示两个果盘,每个盘中有2个苹果,然后提出问题:每盘有几只苹果?有几个2只?2个2只是多少?加法算式?引导写出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引导口诀。在教3的乘法口诀时依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再随着老师思考,仿佛已经会了,调查一下,原来全班学生70%会背乘法口诀,很显然我虽注重了乘法口诀的形成,但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一刀切"的教学,造成课堂低效。它让我明白: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才能得到有差异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必然途径,也是新课改之路上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天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
[2]易翠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性 学习方式 多媒体 师生关系
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以期使学生获得认识和发展,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然而,长久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1、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如:时间单位1秒钟、1分钟、1小时的规定,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等等。实践证实,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2、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探究"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的优点,被广大教师接受运用。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指导学生动手测量操作。
一些学生在测量的时候会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边中相对的两个边长度相同,更有不少思维性较强的同学直接只测量长宽长度乘以2得出周长。通过动手测量,每位学生都充分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运算法则。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应注意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要充分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二、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猜想情境等。如在"分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稍加思考后,立即回答:"1/4、1/5、3/4、2/5......""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这些分数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分数多?"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就积极思考操作起来。一会儿,教师问,"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表示的1/4?"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一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本课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很好的掌握了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优化教学手段,适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做数学的过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自主构建的过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概念的构建方式以概念的形成为主,需要教师提供感性材料,让他们感知、甄别、提炼。因此,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对课件的应用选准时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让学生把圆形纸片对折后打开,告诉学生这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然后再对折打开,并启发学生可以这样对折几次,可以得到几条直径。让学生明白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接着课件出示"一个圆中画有各种线段",让学生判断哪几条是直径,并说明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直径。经过形象的感知、区别,学生很容易概括出直径的特征,自主构建概念。适时使用课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构建变主动构建,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注差异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在内容安排,教法选择、学法使用、练习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练习设计时,常常要设计有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基本、综合、开放分别作为各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有时同一练习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练习如此,新课则更显重要,在这点上我体会较深。例在教学"2的乘法口诀"一课,我先出示两个果盘,每个盘中有2个苹果,然后提出问题:每盘有几只苹果?有几个2只?2个2只是多少?加法算式?引导写出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引导口诀。在教3的乘法口诀时依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再随着老师思考,仿佛已经会了,调查一下,原来全班学生70%会背乘法口诀,很显然我虽注重了乘法口诀的形成,但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一刀切"的教学,造成课堂低效。它让我明白: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才能得到有差异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必然途径,也是新课改之路上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天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
[2]易翠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