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燕皮今安在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ing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燕皮今安在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等地特别受欢迎。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至今已传承五代,历经三朝,是福州一家创业120多年制售燕皮的“中华老字号”。已执掌“同利”的陈君凡说,他的父亲,第三代传人陈存谈,现年70多岁,从12岁时开始打制燕皮,至今已有60多年。他从12岁时继承祖业,随父学艺,迄今已近40年,他严守祖训,一丝不苟,始终如一。对陈君凡来说,光有品牌还不行,技术上和质量上还得过硬,这样才能留住回头客。
  肉燕是福州特产中的精品,堪称举国无双,神州一绝。“同利扁肉燕,人人吃不厌”是陈君凡挂在嘴边的广告词。此说在福州街头巷尾流传。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因而又有“太平燕”之说。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在福州僻街小巷,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循声而去,就可寻及燕皮店。
  百余年间,陈家严守祖训打制燕皮,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如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如今,“同利”已走出南后古街,在榕城美食街和元洪城美食大世界内新设分店。紧跟时代步伐,趋应大众化口味,开发新产品,把燕皮推向全国乃至世界,陈君凡痴心不改。他将飞舞木槌,一槌一槌地在福州传承祖传的精湛手艺。
  同利肉燕在福州不亚于全聚德、东来顺、狗不理等老字号。与众多中华老字号或消亡或衰败相比,有着120多年历史的同利肉燕却越做越大。除了鼓楼区澳门路上的老铺外,同利肉燕还在台江美食街、元洪美食广场和闽江公园望龙台开设了3个分店。据老板陈君凡介绍,平时购买肉燕的人络绎不绝,逢年过节期间更是排成了长队。同利肉燕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城市,每天发送燕皮都要好几百斤。记者看到店里一个牌子上写着福州很多知名的酒楼和宾馆,陈君凡说,这些酒楼和宾馆都要求同利肉燕直接大量供货。
  同利肉燕历久弥香,殊为不易。其圆头散尾,形同飞燕,入眼如润玉翡翠,入口则滑嫩清脆,其口感和形状均不同于馄饨。很多中华老字号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往往疏于挖掘,造成巨大的无形资产的浪费,同利肉燕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同利肉燕以前只有达官贵人、官宦人家才吃得起,普通老百姓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买一点尝尝,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大众化的食品。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同利肉燕在保持纯手工制作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品种花样、包装和经营方式上进行了许多创新。
  原来的肉燕品种仅限于燕皮,顾客需买回去自己包、煮。为了方便顾客,同利肉燕现在将肉燕包、煮好,顾客买回去可直接下汤。肉燕的花样也越来越多,由传统单一的蒸煮肉燕变化出5种吃法:蒸煮肉燕下汤或做火锅料、美味燕丝汤、传统特色燕丸、酒肉包蛋、太平燕。陈君凡还发明出肉燕中餐西吃的吃法,即将蒸熟的肉燕下锅油炸,趁热沾辣酱、番茄酱等,据称这种吃法很受青少年和外国游客的欢迎。
  过去都是现做现卖,基本没有包装。随着前来福州旅游的人数与福州外出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同利肉燕在包装上也不断创新。在同利肉燕的店里,有两种风格迥异的包装,一种包装非常传统,白纸红字,纸质和包装线都透出古朴,另一种包装则与之相反,表面光滑,色彩艳丽,处处透出现代的气息。传统包装主要是适应海内外同胞的需要,也满足一些恋旧的顾客;现代的包装则是用来作为礼品赠送,红色显得喜庆。他表示,由于同利肉燕最近又获得3项大奖,近期内将会更新包装。
  在同利肉燕的老铺,不大的店面里挂在正中的“同德利后”的匾额。“同德”就是诚信经营,一德以贯之,“利后”就是利于后来、后人。同德方能利后,老字号经营需要同德以利后。他说,这是他近40年来一直坚守的原则,也是同利肉燕长盛不衰的基础。
其他文献
日前,美国密苏里州的贾内·考普林开车载着女儿和友人兜风至圣约瑟夫市附近时,当地一个农民正在焚烧田地的秸秆。令考普林十分惊讶的是,田地中竟然出现了一条“火龙”,直冲云天,原来这是难得一见的“火龙卷”现象。
期刊
同治肉丸 香飘榕城  木金肉丸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木金肉丸老铺源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姚木金祖父在福州南后街澳门路开设榯粿店,到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其祖父将榯粿店交给姚木金之父打理。1910年18岁的姚木金正式传承其父亲经营的榯粿店,同年在福州南后街澳门路45号创建“木金肉丸”金字招牌。  木金肉丸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闽菜系。1910年由姚木金采用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
期刊
澳大利亚堤维德岬(Tweed Heads)的“危险角”(Point Danger)位于黄金海岸南端,是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交界处。这里是海豚的乐园,一个海浪扑向岸边,摄影师布罗迪·麦克·卡贝抓拍到了两只海豚乘着波浪你追我赶的有趣画面。
期刊
300年历史 半世纪年创新  厦门蔡氏漆线雕  漆线雕可以考证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本来只是一门“妆佛”的艺术。清朝开始,蔡氏“西竺轩”手工艺作坊的主业就是用漆线来“妆佛”。直到解放后,蔡文沛首次尝试塑造英雄人物,广获社会好评。1972年,蔡水况把漆线雕往工艺品上延伸,让漆线雕在当年的广交会上获得了大批订单,使这门传统技艺得以“活”了下来。  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中华瑰宝——漆线雕,是漆工艺中的一
期刊
若给你一些松软柔韧的木块,你能做成什么呢?福州的软木画师傅们,带给人们的是艺术的惊喜。在他们的刀笔运转之下,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栈桥船舫,精美的立体国画,便展示在你眼前。岸边层层叠叠的树林下,戴着草帽的小人儿在摇桨划船,岸上指尖大的楼房,还要雕出根根细致的窗棂,让人越细看越惊叹,不由想去推开那扇小窗。  一些原本普通的木块,因为师傅的绝伦工艺,魔术一样,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福州软木画这一独特的民间工
期刊
莆田木雕是福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莆田木雕工艺始于唐代,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宋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为莆田木雕的大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至明清时期,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盛极一时。在经济飞速发展、高度现代化和工业化
期刊
唐代会昌年间,闽县人林滋在其《木人赋》中写道,当地木偶“既手舞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超诸百戏”。可见当时福建木偶戏的表演水平已相当高,既能手舞足蹈,又能左旋右抽。  丝线操动小木偶,演绎悲欢世间情。操作人灵巧如千手观音,气定神闲;观者屏息静气,眼睛不离瞬息——泉州的提线木偶戏艺人就是这样用丝线、人偶,在看似纷繁缭乱实则独具章法的技法操纵下,让木偶拥有了灵魂,跳脱出动感而灵妙的姿态。  高超的
期刊
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每一件德化建白瓷器都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建白瓷自问世以来,一直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下腹地。在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中,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三足鼎立,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期刊
画家简介温心坦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花鸟画学会理事,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人大、政协书画院画师。福建《书画艺苑》《秋圃繁英》报主编。福建省第二、三、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有诗、书、画、印、琴、佛学等修养。有《温心坦画集》《温心坦花鸟画》《草本画法》《木
期刊
一位诗人曾说:在机器的时代,我怀念那些古老的手艺;手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力量的祖宗……如是,那么我们怀念岩茶手艺、关注岩茶手艺,则是怀念美、怀念历史、怀念民族的记忆。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做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和当今的岩茶机器制做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