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高校课堂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山西省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张一笑校长审时度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新绛中学的“自主课、展示课”为榜样,结合我校的“六步一循环”模式,形成目前的 “一课两上,一备两案”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简介如下:
  “一课两上”指一节课分成两次上课,第一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课,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并完成作业,第二次是师生共同研究的研讨课,目的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一课两上”突出了学生先自学后上课、先做作业后上课,教师先批阅作业后上课,其核心是先学后教,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当作了课堂主要行为,贯穿了“读读、练练、议议、讲讲”。上午主要安排“研讨课”,下午、晚上主要用于学生自学,教师到教室做指导不讲课。
  “一备两案”指老师备课首先写出学案,以问题组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次根据学生自学效果(批改作业、情况反馈)第二次备课写出第二节上研讨课使用的教案。
  1 引领课的教学流程:
  引领课上,教师运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引领课的核心是呈现“问题”,主要任务是学生自学。相当于“先学”与“当堂训练”。其教学流程大致为:
  1.1 导语、出示课题(1分钟)
  教师从实际生活情境入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2)利用现代教育多媒体;(3)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
  用板书直接写出本节课课题。
  1.2 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一定要准确、明确。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学习目标要具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教学目标”包含“教师教的目标、学生学的目标”两个方面。教师教的目标自己掌握,不予展示,学生学习目标必须展示给学生,且要让每一个学生明明白白。目标要有层次性,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学习目标”一般从课标、教材、学情三个方面来确定)。揭示目标时,教师要讲究艺术效果,注意情感的投入,诱导学生明确要求,不宜节外生枝,做闲事,说闲话。
  1.3 出示问题(学案)(2分钟)
  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各类、各层次具有系统性的“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进行导学。“导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着重用“问题链”的方法在话题的方向上进行引导,即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设问。通过创设情境,明确给出三至四个问题,组成问题组(其实细一点就是学案)。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其实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从思维发展、考纲要求、课程标准、单元重点、本节课重点、高考考点出发,设计出有针对性、有水平的好问题。学案呈现方式不拘一格,目的是要追求实际效果。“问题”呈现的办法有:一是印出学案人手一份,二是用媒体呈现在屏幕上,三是简单的问题用口述,四是用小黑板写出,五是用一开大纸写出张贴墙上。在黑板上抄写虽然也是一种办法,但太费时间,效率太低,建议不采用。学案要处理好教材、教辅等资料的综合使用,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引领作用。
  1.4 出示学法指导(定时与学习目标循环播放 )(1分钟)
  自学指导一定要具体,让学生明确四方面的内容: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
  1.4.1 自学内容。应引导学生看关键的新知识的部分,尤其是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
  1.4.2 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怎样干好,就怎样干。
  1.4.3 自学的时间。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又不能时间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求实效。
  1.4.4 自学的要求。即告诉学生问题如何完成,这样使自学变成了检测前的准备,使学生看书能够真正动脑紧张地思维。
  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学习。
  1.5 学生自学(20分钟)
  自学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后,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有正确的自学方法后,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作业。自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此时,教师的唯一任务就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埋头钻进课本理解新知识。并且做好“退居二线”的工作。(1)不能走出教室。教师走了,学生就以为教师对自己漠不关心;(2)不能板书,尤其不能板书即将要检测的题目,一抄题,孩子马上就不读书;(3)不能东张西望、打手机等,尤其不能辅导学生;(4)要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个别同学,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督促他认真自学。
  自学完毕,教师一个字不讲,立即转入“检测”或“作业”。
  1.6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10分钟)
  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问题解答、新的疑问交给老师。
  作业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二是调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其重点就不是展示学生学得多么好,而是要充分暴露问题。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形,举一反三。(2)题组训练。作业中的运用还是初步的、简单的,其题目不能太难,主要是课本上的习题,量不能太多。也可采用2—3名后进生板演——因为他们暴露的问题更多,最有典型性。   1.7 小组互相批改作业,收集新问题(5分钟)
  学生完成作业,交给老师或小组批阅。老师要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特别要注意后进生有哪些问题,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普遍性的,哪些是个别的。但千万不能辅导。这里最大的挑战,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调整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由此才可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课后,老师抽查作业(第二次备课)。教师根据作业批改情况第二次针对性的备课。
  2 研讨课的教学流程:
  研讨课,以学生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师生研究讨论为主,结合教师点拨,主要解决“问题”,将学生存在的疑难解决掉,相当于“后教”。主要办法是学生教学生的小组研究。研讨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
  2.1 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将上一节课存在的主要疑难和本节课新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
  2.2 讨论交流(兵教兵)(10分钟)
  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讨论,是为了弄懂“为什么”,所以不能就题论题,而要找出规律。老师不要下结论,而要让学生自己讨论出来,只有当所有学生都不会时才简要指点几句,而且“不能就题讲题,要就板演和练习中的问题归类,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运用”,或者抛出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类问题都要吸纳后进生、成绩好的学生参与,但要先请后进生发言,否则,课堂就会变成尖子生的表演。课堂上,要将引领课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然后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教师要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讨论的教学活动要突出“三论”,即:讨论、争论、辩论;学生要求上体现“三允许”,即:允许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允许七嘴八舌。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代表向全班交流本小组讨论结果,说清楚是怎么想的,结果是什么。教师要适时点拨并留心记下新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准备最后集中解决。预习、问题解决、反思总结要放手去做。要培养出一批“小老师”。
  2.3 再次质疑释疑(5分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首先是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全班交流解决,学生解决不了老师解决。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课堂难度大时就适当点拨一下,反之就让学生讲。
  2.4 学生小结规律及收获(4分钟)
  主动站出一位学生,请他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存在的规律。可以互相补充。
  2.5 拓展训练(8分钟)
  针对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增加两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竞赛题、高考题、奥赛题、探究性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提高课堂的难度。
  2.6 小结课堂,布置作业(2分钟)
  临近下课前,教师或学生要对本节课做一个小结,总结规律,述说前后联系,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以上是对两种课型的一个大致介绍,正如山西省教科院原来的杨进发所长和山西省实验中学原来的校长贾遂在我校指导工作时多次强调的一样,其实教无定法。但是,我们从无模式的粗放型课堂到有模式有序列的精细化课堂,都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从依托一种课堂模式入轨,再到在模式的基础上挣脱模式,超越模式,上升至更高境界的“无模式”课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不断创新,追求理想课堂、成功课堂、精品课堂、高效课堂,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其他文献
几乎所有的语法书籍都这样讲:可以直接带宾语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不能直接带宾语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这一说法只是说明了两种动词的使用规则,并没有揭示这两种动词的本质特性,笔者认为,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以影响其他对象为目的,并且与不同的对象接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的动词一般就是及物动词。如果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用来表示动作发出者本身的行为或状态,而不是要影响其他对象,这样的动词一般就是不及物动词。当然
期刊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每学期除了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等等。但是,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却将听课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在听课过程中无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尤其是在听非本专业的课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他们听课时更是很少做听课
期刊
语文阅读非常重要。阅读可以使学生变得有思想,遇到困难能独立思考解决。阅读还可以使学生的内心变得细腻,善于发现身边小事并且得到感悟。所以,指导学生如何学好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美文美读,要
期刊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命题学习和解题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教学既要体现概念的本质和外延,还应该注重概念的联系和运用。本文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理解、概念的表达和概念的运用等五方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谈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数学概念;课程教学;方法
期刊
小学语文课是小学教育阶段的最主要课程之一,如何使课堂教学产生最大效果的问题,是一个有待人们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一些文献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文献[1]从教师角色转变角度讲述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文献[2]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落实课堂增效的四点建议。文献[3]研究了高效课堂情况下,学生应具有的五种学习状况。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的问题,而未论述小学语文课
期刊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可以说,培养语感,可以让学生具备
期刊
要创建良好的班风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层的熏陶,感染,启发和教育。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应该是班级里的一员。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学习风气、行为习惯如何,与班主任有很大关系。因此我深感责任的重大,这不仅要求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和艺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和生命质量,力求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让每个学生的
期刊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低幼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生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是决定学生今后是否有兴趣学好语文的关键时期。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想象力丰富,喜动好奇,喜欢模仿,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随着兴趣的波动而变化。根据《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总要求,我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运用了“十
期刊
备课是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境界的体现,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要认真备好课。备课要淡化教案抄写意识,强化教学准备意识;淡化教案经典意识,强化教案生成意识;教案撰写要突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突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全面估测”,突出“对教学流程的动态设计”。同时,要做好教学反思,每课撰写教后小记,每月一个教学反思。  为切实使教师从备课抄教案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从
期刊
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不可少的物资基础。近年来,农村学校经过国家、地方的大力扶持建设,基本上拥有了一批体育场地和一些体育器材,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但农村学校因为底子薄,而且上级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学校所拥有的场地器材还远不能满足体育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争取学校的支持,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场地器材,想方设法把体育工作干好。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现有体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