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海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95869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福镇
  
  如果我们总是坐着谴责别人,那我们成了什么?
  电影的英文原名是《Longford》,不清楚为什么中文名都被译成了“朗福镇”,也许是因为爱尔兰有个小镇叫朗福,所以被借来用了。
  影片与小镇无关,主角是英国上议院领袖弗兰克·朗福勋爵。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一直致力于探访监狱里的囚犯,帮助他们改过自新,救赎他们的灵魂。这一次他面对的,是因惨杀无辜幼童而臭名昭著的迈拉·辛德利,和男友伊恩·布莱迪。当一向支持自己的妻子也对此不解,表示有些人就是不可饶恕时,朗福勋爵一脸严肃地用开头的那句话反问妻子。
  朗福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他的信仰里,生命只有上帝才能决定是否去剥夺,哪怕是迈拉这样坏到让人发指的女人。影片里,当狱警在来探监的公众面前念出迈拉的名字,原本喧闹的房间立刻一片寂静,每个人都想知道,是谁会去看这么一个杀人犯。但朗福先生没有迟疑,他静静地在众人的目光里,走向迈拉,这个为人所不耻的杀人犯。
  老先生不断和迈拉通信,去看望她,给她送书,帮她重新从上帝那里获取信仰,更不断奔走为她争取假释。甚至当布莱迪告诉他,迈拉在背后对朗福毫不留情地嘲笑时,朗福依然不改初衷,期望能改变这个被污染了的灵魂。
  因为正如朗福对电台主持人所说的: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怀着一颗宽容之心的老先生,决不会主动放弃。
  朗福先生的身上,散发出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人格力量。他花了18个月时间写下一份关于青少年的报告,当媒体和首相对此一带而过,他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他努力宣传遏制色情淫秽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却被媒体笑为“扫黄打非”勋爵。包括为迈拉·辛德利所做的一切,在为影片拉开序幕的电台采访里,观众狠狠地置疑:你怎么能每天平静地面对镜子里的自己??
  对嘲笑,朗福先生能淡然处之。对置疑,老先生终于显出一丝犹豫,因为正如电台主持人所说,迈拉欺骗了他,毁了他一生的名誉。可这短短的犹豫之后,朗福说出了这么一段话:“是的,也许是这样,原谅她很难,非常难,不是说她对我做的那些,而是对她犯下的那些罪行。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那些为加深我的信仰所做的努力,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无限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为此,我将永远感激她。如果有人因此而觉得我愚蠢疯狂,那就随他们去吧,这是我选择的道路!”
  他的话平实,坦诚,却透着让人惊讶的博爱。这一份博爱,让收听了节目的迈拉,在十年后终于鼓足勇气,真诚地向朗福勋爵道歉,而有着伟大灵魂的老先生,只是报之以一个宽容的微笑,因为他看到了又一颗得到救赎的灵魂。
  
  吴清源
  
  田壮壮的《吴清源》,懂围棋的人说没有围棋的意境,懂电影的人说电影太沉闷。我对围棋一窍不通,对电影也“十窍通了九窍”,不知为何却没有像许多人在影评里写的:看得昏睡过去。
  田壮壮镜头里的吴清源,没有让棋迷津津乐道的十次大胜“十番棋”,没有被尊为“昭和棋圣”的荣耀,没有对围棋的革新与创造。有的只是张震表现的“痴痴呆呆的状态,直挺挺的走路姿势”。对吴清源围棋生涯里的荣耀,田壮壮一概用字幕与旁白来进行说明,无论是镜头还是对白,都简约到了极致。
  但是,正如金庸对吴清源的评价:吴先生的棋艺不纯在一些高超的精妙之着,而在于棋局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与境界……吴先生毕生寻求的,其实是一个崇高的心灵。
  田壮壮要表现的,也不是一代围棋宗师的荣耀与大国手之气质,他要表现的,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一个热爱围棋,将之视为生命的棋士。他把吴清源的信仰,浓缩在加入“红万字会”和“玺宇教”两段情节中。身处两国相争的乱世,作为一个敌对国人,吴清源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生都在追求“平与和”的真理,追求围棋胜负背后所具有的那种意境。只要能继续下棋,国家、民族、战争,都是可以抛开的,他需要的,只是一方可以放下一块棋秤的空间。
  田壮壮的影片,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极端的隐忍。而吴清源,正是表现这种“忍”的最好代表。所以,毋须对电影情节的迟缓、琐碎甚至避实就虚作批评,无论如何,在表现吴清源人性里的执著、对棋道而不是胜负的单纯追求,导演是成功的。
  金庸在《侠客行》里,描写了一字不识的石破天靠字形领悟绝世武功的故事。也许,观影也罢,读书也罢,甚至人生也罢,作一个一窍不通的人,并不是件坏事,至少一窍不通就能心无旁骛,保持一种单纯。譬如吴清源,譬如田壮壮。
  
  苏珊妮·维加《美与罪》
  Suzanne Vega《Beauty & Crime》
  苏珊妮·维加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1983年和A&M公司的一纸合同,为歌迷奉献了《苏珊妮·维加》、《孤独地站立(Solitude Standing)》等多张堪称民谣界经典的CD。去年她和捧红了诺拉·琼斯(Norah Jones)的Blue Note签约,几个月后推出了《罪与美》,而这离她的上一张专辑《红色与灰色的歌(Songs In Red And Gray)》已经过去整整六年。
  在流行音乐界,六年时间很长,甚至很多歌手的演艺生涯也不过区区六年。但当苏珊妮·维加重新回来时,她的音乐还是那么清新,朴实。只是哥哥的去世,与苦等她23年的男友结婚,女儿的成长,甚至9·11的发生,都让苏珊妮变得更加成熟深刻,更具个人独特的思考,也更加具有女性独特的温情。
  从小在纽约长大的经历,使苏珊妮对这座浮华的现代都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专辑中她为纽约写下《纽约是一个女人(New York Is A Woman)》,把它比作一个美丽女子,然后用一个带着爱意而来的男子的眼睛,穿行于城市之间,“你被她的罪与美晃花了双眼,”可是对纽约来说,“你只是又一个过客。”另一首《周年纪念(Anniversary)》,更是特地写给6年前的那场灾难。歌里苏珊妮轻轻地吟诵着9·11之后的城市,用自己的吉他为不幸的人们祈祷,鼓励人们去发现新的生活,感受灾难后人与人之间那种全新的情感交流,因为生活要继续,如何开启新的篇章,才是最重要的。
  《绑定(Bound)》是写她与丈夫颇为传奇的爱情。诗人、律师保罗·米尔斯(Paul Mills)花了20多年时间,才等来了心爱女人的一声“我愿意”。这份痴心,成了苏珊妮最为珍惜的感情:“当我说我和你永远绑在一起,我就是这个意思。”这恰好与另一首描述爵士名家弗兰克·辛纳特拉与妻子埃娃·加德纳(Frank Sinatra, Ava Gardner)情感纠葛的《Frank & Ava》,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在纽约这个大背景的映衬下,显示了苏珊妮对爱情的独特思辨。还有献给女儿的《As You Are Now》,献给已故兄长好友的《Zephyr and I》……
  苏珊妮用11首知性、浪漫、温情的民谣,讲述自己眼中的纽约,倾诉自己对爱情、亲情的领悟,悦耳,淡定,从容。
  
  28周以后
  4年前,《猜火车》导演丹尼·保尔用病毒把伦敦变成了诡异萧瑟、让人绝望的死城,然后用一群自以为是的士兵把人性的卑劣展现在了一片血红滤镜之下。现在,续集《28周以后》,以英伦三岛上的僵尸因为没有宿体而全部死去为背景,将地球上仅存的一群英国人送回了家园。只是,“病毒携带者”这一奇异理论的存在,再一次把银幕变成了血盆。其实恐怖片里,人的善恶、亲情的宝贵,是不需要大书特书的,只要有那么一两个细节能把观众从心底吓到,那就足矣。比如说:片子里被遗弃的母亲与儿女重聚时那眼神里的孤独与惊惧,和父亲变成丧尸时的一瞬间,那血红的凶光。
  
  辛普森一家的大电影
  在美国,《辛普森一家》是家喻户晓、热播18年的系列动画片。20世纪福克斯用电影,把黄得跟香蕉似的一家人搬上了大银幕,让全世界都跟着这部典型美式喜剧,好好地嘲笑了一把美国。故事并不复杂,在大牌摇滚乐队Green Day因为呼唤环保而沉尸春田镇后,辛普森家的小女儿莉萨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不料却被老爸的宠物的一大坨屎搅了局,更由此引发了一场灭“镇”惨案。各种各样的笑料、恶搞、搞怪台词和峰回路转的剧情,凑成了87分钟的电影。你当然可以挖掘出诸如家庭、环保、官僚等等影片背后的深刻隐喻,但是,如果你只是呵呵傻笑地看完故事,那也没关系,因为辛普森早早就已经指着你鼻子骂过了:“居然有人无聊到来看这部片子!”
  
  久石让《Asian X.T.C.》
  宫崎骏、北野武的御用作曲家久石让,以其超凡的音乐功底,创作了无数被引为经典的电影配乐。这张《Asian X.T.C.》,是久石让对自己音乐理念的一种全新扩展。他把东亚尤其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古筝、二胡等,与西洋管弦乐器相结合,在城市的混沌忙乱与山林大海的洁净温和之间,寻找那一丝寻常人难以体会的平衡与安静。《Asian X.T.C.》的脱俗,《欢迎来到东莫村》主题曲的质朴,《Hurly-Burly》的矛盾,一切都显示了一位音乐人对世界的独特感悟。
其他文献
现成品营造出类似史料学派的伪考据学仓库的“腐朽”现场,显形了近代到文革以来唯物史观比附史学主导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不散阴魂。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档案化地汇聚存留于斯。档案大概是毛同强反反复复体认了的宿命命题。这里有几代中国人对出处对历史的追问、对未来对去处的质疑、更有对现实对此在的焦虑。  展览时间  2013年11月23日—11月28日  展览地点  宁夏 银川
期刊
就像“艺术的终结”是“艺术死了”的委婉说辞一样,“哲人丹托的终结”是“丹托死了”的委婉说辞。丹托之死并不是丹东之死,不是政治事件;就目前的回声来看,或许也不是思想史事件。相较之下,曾是德国哲学执牛耳者的黑格尔死后,很快被当成一条哲学市场上的死狗,有人鞭尸,有人遗忘,也有人悼念,最为高明的则祭神如神在,将这条老狗的幽灵颠倒过来,从学理上得到一个新神的幽灵。曾是美国哲学界执牛耳者的丹托死后会不会也有人
期刊
在食品问题上发挥幽默感比拼智商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不明智的。借食品问题展销艺术品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不明智的。“反转基音”是一百多位艺术工作者自觉放弃各自对艺术本体语言的独立探索,主动弱化自己的学术素养表现,在切身的人类基础生存问题上的集体有意识发声。艺术在这里,只是一个签名方式。面对悬而未决愈演愈烈的残酷生活现实,还是近三十年前那句老话:重要的不是艺术。  展览时间  2013年11月30日—1
期刊
虽然声称不是一个类型化的展览,但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抖落了“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遗蜕,通过做,把“为什么做”这个问题展示了出来。艺术劳作,是艺术家具体的琐碎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行成于思,形而下的日常劳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透漏出被形而上的义理思考主导的痕迹。展览的重点不在现实也不在主义,而在于“或者”刻画出的类似思想者的不完全群体形象。  展览时间  2013年11月30日—2014年1月15日
期刊
徐坦的最新项目“社会植物学”的线索是从1995至1996年的作品《问题-1》展开并延伸而来的。17年前的这件作品是他在语词、视觉和行动方面对事物的某种二律背反的逻辑性演练,通过对国际法和罗马法史的研究,并摘录了“有土地者土地的上面及下面亦属其有”(“Cujus est solum ejus est usque ed coelim et ad in-feros”)作为一种终极“问题”提出,从如何/无
期刊
ARTTIME:你现在在广州?  宋:YES。  ARTTIME:你和胡向前是一个地方的人吗?都是雷州人?  宋:对。  ARTTIME:大学毕业几年了?  宋:2010年毕业的。  ARTTIME:你现凭这感觉,给我画个像啊?我判断你可以画得很像呢!  宋:给你吗?还是杂志?  ARTTIME:可以画两个中的任意一个。  宋:其实我还没看过这杂志。  ARTTIME:是吧,那能画吗?  宋:我想
期刊
水墨不是中国当代艺术浪子挥之不去老而弥切的乡愁,而是国际当代艺术界出现的艺术新现象新势力。视觉经验、图像学的角度,给该展览预备了学院研究的考古学性质。从文化系统的眼光看,不作为材料语言的水墨本身,显然不成为一个问题,但却分明是一种主义。如是可知策展人付晓东所说水墨,即非水墨,是名水墨。  展览时间  2013年12月1日—12月17日  展览地点  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期刊
亚瑟·丹托去世了,我才知道他前一天还活着。  同样的悼词,我也写给过美国作家塞林格,但是对于塞林格来说,这无疑是褒奖,因为塞林格自己选择了隐居,这被看作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践行。但是对于丹托恐怕就不是这样了,他始终都是一个“边缘感”极强的人物,就像一个从一辆列车匆忙跳下,又拼命要挤上另一趟列车的人。没错,这就是我对丹托最简单的看法:他是一个试图用“转车”来实践“自由”的人。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无疑将人类
期刊
关键词项目最早出现是基于徐坦一个很基本的愿望——“想知道”,这个词源自于网络游戏“帝国时代”里保护奇观(wonder)建筑游戏模式。英文原词wonder除了“奇观”之外还有“想知道”、“怀疑”、“想弄明白”的意思。关键词项目早期时,“想知道”的包括100个对于中国社会个人生存最关键的词汇背后含义究竟是什么的意图。调查个体的意识状况成为项目的主要方法延续至今。这些意识的载体是关键词,对词汇的选择背后
期刊
从在观察社个展《对灰色的容忍》(广州,2011)的作品《小朋友》、《市长看恐怖片》,到为箭厂空间展览创作的《我最喜欢的十个医生》(北京,2012),再到《ON OFF: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群展中引发微博争议的《校花》,有关宋拓创作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他这几件作品中对各种权力系统及其日常结构的戏谑,以及他似乎不太受学院专业语言和市场趣味影响的表达方式。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