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武进高级中学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状:理科班学生对语文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尤其是男生。许多学生有意无意将语文课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认为在语文学科上花大气力,就好比是中医,效果不明显,总之不合算。他们有的抱怨语文学习没有规律,学了等于没学,有时还不如不学;有的认为“听说读写”就是听教师说,读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写,随便写写,靠运气。最终表现为不愿学,甚至将课堂变成“睡觉课”、“休闲娱乐时间”。尽管也有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的学生,但大多数还是偏爱理科,语文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不强,更谈不上有学习热情。
由上述现象,仔细观察,不难得出结论:理科生不爱学习语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主观上功利心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客观上语文成绩的提高是慢热型,不如理科解题增效快。遇到这一块块“顽石”,抱怨显然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必须把激发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作为日常教学的首要工作。
二、对策
1.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语文学习。
首先,要让理科生明确: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的方法、能力、习惯,同样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比如,理解分析的能力,就可以运用到历史、政治、英语乃至物理的解题中,题目读不懂,自然无法正确解答。
其次,虽然高考为了选拔人才,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但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高考试题名句默写中高中必背篇目就有几篇在高二的必修五中,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也提示人们,不能抛开教材中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等能力的训练。叶圣陶说:“教材就是例子。”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学生从基础开始日积月累,没有恒心不行。应该让学生明确,只有在对教材的研究学习中下功夫,才能在高考中百战不殆。
2.加强基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才能学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知,但感悟和体验应该建立在对文本读懂进而读深的基础上。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游离于真实意境的体验和感悟之外,更不能把自己的体悟原封不动地移植给学生,那是空虚的,也是脆弱的。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设计可以很简单,让学生先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进行朗读,揣摩课文的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自行解决实词积累、虚词的推敲、句式的理解等,然后根据男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用“击鼓传花”(由一个学生起来提问,并指名另一个学生回答,再由回答的学生提问下一个)的方式,完成相互检测和个性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在最初明确了研究方向和学习模式,并没有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来检测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让学生体味思考的快乐。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实现能力、方法的迁移,还应该回到朴素的本真状态。在学生理解困惑的地方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涵泳的学习状态里,吟诵体悟,潜思默想,使学生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素养积淀。
三、几点思考
教育不能带有速食的渴望,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不能表现得很急切,因为速食化的答案都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阅读能让学生在别人的生活里看清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结论。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而这些感受、思考、领悟,并不是标准答案,也可能与考试无关。但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在应试教育的情境下,实教文、真立魂的教学确实很难坚持。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顽石”开出美丽的智慧之花,不仅要改造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状:理科班学生对语文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尤其是男生。许多学生有意无意将语文课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认为在语文学科上花大气力,就好比是中医,效果不明显,总之不合算。他们有的抱怨语文学习没有规律,学了等于没学,有时还不如不学;有的认为“听说读写”就是听教师说,读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写,随便写写,靠运气。最终表现为不愿学,甚至将课堂变成“睡觉课”、“休闲娱乐时间”。尽管也有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的学生,但大多数还是偏爱理科,语文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不强,更谈不上有学习热情。
由上述现象,仔细观察,不难得出结论:理科生不爱学习语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主观上功利心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客观上语文成绩的提高是慢热型,不如理科解题增效快。遇到这一块块“顽石”,抱怨显然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必须把激发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作为日常教学的首要工作。
二、对策
1.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语文学习。
首先,要让理科生明确: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的方法、能力、习惯,同样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比如,理解分析的能力,就可以运用到历史、政治、英语乃至物理的解题中,题目读不懂,自然无法正确解答。
其次,虽然高考为了选拔人才,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但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高考试题名句默写中高中必背篇目就有几篇在高二的必修五中,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也提示人们,不能抛开教材中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等能力的训练。叶圣陶说:“教材就是例子。”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学生从基础开始日积月累,没有恒心不行。应该让学生明确,只有在对教材的研究学习中下功夫,才能在高考中百战不殆。
2.加强基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才能学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知,但感悟和体验应该建立在对文本读懂进而读深的基础上。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游离于真实意境的体验和感悟之外,更不能把自己的体悟原封不动地移植给学生,那是空虚的,也是脆弱的。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设计可以很简单,让学生先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进行朗读,揣摩课文的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自行解决实词积累、虚词的推敲、句式的理解等,然后根据男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用“击鼓传花”(由一个学生起来提问,并指名另一个学生回答,再由回答的学生提问下一个)的方式,完成相互检测和个性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在最初明确了研究方向和学习模式,并没有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来检测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让学生体味思考的快乐。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实现能力、方法的迁移,还应该回到朴素的本真状态。在学生理解困惑的地方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涵泳的学习状态里,吟诵体悟,潜思默想,使学生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素养积淀。
三、几点思考
教育不能带有速食的渴望,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不能表现得很急切,因为速食化的答案都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阅读能让学生在别人的生活里看清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结论。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而这些感受、思考、领悟,并不是标准答案,也可能与考试无关。但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在应试教育的情境下,实教文、真立魂的教学确实很难坚持。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顽石”开出美丽的智慧之花,不仅要改造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