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 表达 交流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y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是顺应了语文教学的时代要求,也是顺应了人的发展需要。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内涵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乎着学生未来人生的质量。
  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是这样表述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这46个字,是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定位。口语交际是一项基本能力,它要在具体的口语实践中得到历练,是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聚焦于“倾听”、“表达”、“交流”这三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三位一体的。
  一、学会倾听——有效交际的前提条件
  “倾听”是前提条件,它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言语思维互动活动,它不是自说自话的个人独白,缺失了“倾听”,就没法展开有效的交际。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要多方设法,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静下心来,张开耳朵,把话听进去。这是一种倾听的习惯与态度,也是口语交际中重要的文明素养的习得。这个静听的习惯,得从学生入学第一堂语文课抓起,老师、同学说话,自己的注意力就得集中起来,把每个字、每句话都听进自己的耳朵里。二是,理解话语意思,把握主要内容,把话听进心里。这是一种倾听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这个层次,倾听就没有价值,就像我们俗话所说的“左耳进,右耳出”。这种理解性的倾听,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思想情感等,学生的大脑不是录音机,而是处理器,理解意思听得懂,捕捉要点知大意。三是,经过自己思考,他(她)说的我有什么地方不懂,他(她)说的我有什么地方不同意,他(她)说的我有没有想到等等。这是一种倾听品质的培养,不要让学生成为温顺的听众,而要倡导成为思考着的听者,随时准备质疑、商榷。我们要让学生在倾听中增长智慧、提高素养,既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又做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二、学会表达——成功交际的核心因素
  “表达”是一个核心因素,是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活动,是人的一种存在与表现的方式,学生会不会表达、善不善于表达,是衡量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表征。口语交际中缺失了“表达”,就“短路”了。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显得至关重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集中凸显在“表达”上。
  学会表达,也有三个层次:一是,敢于表达,我口说我心,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受羁绊,不受约束,倡导“童言无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一个个小手直举,敢于表达,而往往到了六年级毕业时,一个个则沉默寡言,羞于表达。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因素之外,是不是和我们平时的口语交际中,忽略了保护学生“敢说”的积极性有关呢?二是,善于表达,就是话怎么说更得体、更具体、更生动,这是学会表达的核心。口语交际教学,是源自生活的再现交际,源自课堂的现场交际,源自内心的真实交际,学生们就是在一次次具体真实的口语交际中,练习口语表达,慢慢地“会说”起来。三是,乐于表达,这是一种口语交际的理想境界,这里既有自由表达的快乐,我口说我心,也有善于表达的快乐,清楚有条理,让口语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体验。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创造出一种“乐说”的氛围,细心地保护好每一个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表达的乐趣。
  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课标修订稿”中提出的“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这一点,这是一种适切的目标定位。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把口语交际定位于“运用”上,这就需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之中多方设法,让学生得到多方历练,即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口语交际,而不是只关涉口语交际的相关知识、原则、方法,就如俗话所说的“光说不练空把式”。二是把口语交际定位于“初步学会”上,这就告诉我们要求不宜太高,尤其是不要以成人的话语方式,来规约孩子的自由表达,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童真、童言、童趣,这里的“初步学会”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话语表达方式,当然适度的引领、适当的点拨还是需要的。口语交际有口语交际的话语方式,它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切不可以书面语的话语方式,来要求学生说话。
  三、学会交流——和谐交际的氛围平台
  “交流”是一种情意状态,它把“倾听”和“表达”链接起来,形成一种往复互动的言语思想的场,这种交流的场,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听”与“说”。
  “交流”就像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需要注意营造出三种氛围:一是自由的氛围,没有禁锢,没有胁迫,引导学生敞开思想观点,自由地对话碰撞,尤其需要保护“持不同意见者”。这种自由的氛围很重要,它能让学生进入一种真实的交际情境中,确立交际主体“我”的存在与价值,而不是为了迎合老师而进行的说话练习。没有了自由,口语交际就缺失了对话的灵性。二是尊重的氛围,要引导学生耐心地倾听并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表达的权利”。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有没有这种尊重的氛围,直接影响到口语交际的效果,试想一下,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能耐心倾听,怎么能进行和谐的交流呢?没有了尊重,口语交际就缺失了对话的基础。三是交流的氛围,既是交流就不能是一言堂,也不能是几个口才好的学生在滔滔不绝地说,一个好的交流氛围应该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倾听每一个人的声音,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表达出每一个人的心里话。在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力避话语权被教师和优秀学生垄断,注意这个交流的平台是向全体学生开放的,没有谁规定是忠实的听者,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共享交流的话语权。没有了交流,口语交际就缺失了对话的意义。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倾听”、“表达”、“交流”是三位一体、一脉贯通的,倾听是一个前提条件,表达是一个核心因素,交流是一个氛围平台,它们共同支撑起一次有效的口语交际,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正是在其间慢慢形成的。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人民教育》杂志2011年第1期刊载了五位记者的“年终综述”,分别是李帆的《让教育回归“常识”——写在岁末年初的一些思考》(以下简称“李文”)、冀晓萍的《人,究竟该怎样成长——2010年末,关于人格教育的思考》(以下简称“冀文”)、余慧娟的《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以下简称“余文”)、钱丽欣的《开创学生美好的未来》(以下简称“钱文”)、程路的《何来善缘结恶果——反思2010年发生的两起青少年恶性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1月正式发布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2010-2020)的需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务院的“规划纲要”。在未来的十年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如下三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完成“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
【摘要】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时空的阻隔、生活经历的不同,儿童在学习古诗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诵读、思与辩、演绎等古诗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古诗的精妙,感悟古诗的意味,破解古诗教学的难题。  【关键词】古诗教学;策略;诵读;思与辩;演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9-0021-02  【作者简介】唐靖霞
题海式的复习课常常使学生苦不堪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漏洞了然于胸,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例题进行复习,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  教师如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呢?“前测”不失为一剂良方!所谓“前测”,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复习目标、复习内容编制一定量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经过批改,根据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错误原因,计算出错误率,并根据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曾经被很多语文教师认为是“家常课”,“家常”并非日常,不是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而是将其关在自己的教室里,不愿且不能“端”出来。“不愿”是因为觉得不像第二课时那么具有观赏性,“不能”是因为无法将其设计得具有观赏性。第一课时嘛,无非就是读读书,识识字,有什么可呈现的。  读读书,识识字,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实在。教师把第一课时呈现出来,不应只为观赏性,上课可不是为了观众,眼里
【摘要】习作知识的呈现要有助于学生增强习作的自信与成功感。在习作的开场别开生面地铺陈知识,在习作过程的指导中悄然无痕地渗透知识,在片段讲评中简明扼要地提升知识,让习作知识呈现带给学生不同凡响的“惊奇”。  【关键词】铺陈知识;渗透知识;提升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11-02  【作者简介】梅玲,南京市上元小学(南京
【摘要】数学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师生共有的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从例题到习题,从主题图到情境创设,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精心挑选和设计的,它指引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应该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的理念下,从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儿童立场等维度认清知识内涵,追求数学本质。  【关键词】教材;设计意图;教学本质  【中图
一、慎思之:所谓质量,聚焦课堂  广义而言,教学质量是指教学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地说,教学质量指的是对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结果的促进程度,包括学习活动是否合理、恰当,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特征(如年龄、先前知识、动机等),它涉及众多的教学因素,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处理,对学习任务和活动的组织及安排。  教学现状表明,就课堂这一场所而言,以上要素之间冲突与妥协的循环往复,一直是课程改革中遭遇的最大挑战
【关键词】不确定;生活智慧;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56-03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六下的一篇课文,是知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记叙了种树人、桃花心木与“我”之间的故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设计从导入的调查到感知的推理,从解读的设问到升华的启示,一环扣一环,一疑接一疑,让学生在“不确定”的氛围中感受无常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以往的以一课或一节为授课元素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一课或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三维目标设置,这样被“切割”的目标,不够连贯、不够系统,我们且称为“老三维”。其实除了知识与技能性目标在一节课可以实现,而其他目标并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单元统整教学中,我们把学科课程当作一个系统,单元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