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当开州区大进镇党委、政府提出要发展茶叶产业时,包括李忠顺在内的不少村民都表示反对。因为过去几年,镇上的产业项目换了一茬又一茬,真正给村民带来效益的产业却不多,大家都没有信心了。
产业项目的屡试屡败,反映出部分贫困地区在产业培育和发展之初,没能统筹规划、科学研判,导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频发,最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对此,我们邀请了驻村第一书记、专家学者畅谈产业培育的难点、痛点。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和建议,能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有所启发,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特邀嘉宾:
开州区大进镇副镇长伍先友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蔬菜科科长、巫溪县红池坝镇九坪村第一书记董鹏
重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莉
重庆聚牛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大可
重庆市审计局农业农村处副处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五丰村第一书记张光文
CQDK: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制于基础设施、地理条件、资源资金等各个方面。基于各种现实情况,贫困地区在扶贫产业的培育之初,应当提前考虑并解决好哪些问题?
董鹏:九坪村位于巫溪县红池坝镇东北角,位置偏僻,在布局产业时,我结合专业知识,在市级专家和经销商们的帮助下,完善了村里的产业发展方案。扶贫产业要想发展得好,在培育时应当首先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要让大型运输车辆能够出入,农资能够进得来,产品能够出得去。另外,还需提前布局产业链前端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我们村之前就因为大棚育苗设施建设迟缓,影响了产业的发展进程。
伍先友:在确定各村的主导产业前,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花了大力气去争取群众对产业发展的支持。首先,我们的包村包片领导、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到村里组织召开了院坝会等,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其次,让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和社员身份入股村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明确相关分红办法和各方的分红比例,建立起共同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这项工作我们做得很及时,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莉:产业选择应遵循“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天时”,就是要在一定的市场半径内,找到自身在规模、品质或特色上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资源;发挥“地利”,就是要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挖掘资源,并同步打造交通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尊重“人和”,一方面指产品要与消费者需求结构大致吻合,另一方面也指应当具备一支足以支持产业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另外,贫困地区确定主导产业时,要多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从城市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主导产业的选择、产品的打造、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只有尊重市场规律,顺应消费需求,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业才有可能得到持续兴旺的发展。
CQDK:贫困地区在产业培育过程中,最缺的是什么?如何补齐这些短板?
杨大可:我的家乡在云阳县无量山上,近些年来通过发展产业,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以前的“穷山沟”变成了“金沟沟”。无量山以前发展不起来,说到底还是缺乏资金和人才,这也是现在许多贫困地区正在面对的问题。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短板,我建议可以“借力发展”。去年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党支部书记阙兴国打来的。原来,乌牛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都特别缺人才,为了能将产业做大做强,阙兴国找到我,想邀请我和其余五位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到乌牛村,帮助其发展产业。我们六人应邀来到乌牛村,发挥各自所长,给当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出了很多点子。这种“借力发展”的模式,值得贫困地区借鉴。
董鹏: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没有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三点:一是缺乏群众对产业发展的信心,二是缺乏熟练的技术人才,三是缺乏稳定的市场渠道。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培育产业时,首先要选择好销售渠道,根据渠道对市场的把握,明确贫困地区要发展的产业,包括品种、规模、上市时间、产品要求、订单价格等;其次,尽量在拿到订单之后再动员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给群众算好一笔收入账,消除群众的销售顾虑;再次,根据产业对接技术服务机构、企业或部门,根据目标产品要求制订生产技术方案,最好是销售渠道能够派驻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指导群众的生产技术。明确以上三条后,还可以去相关部门争取扶持政策或项目,減少生产投入,降低风险。
CQDK:要让贫困户能够从产业发展中长期受益,实现稳定增收,当地党委、政府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如何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张光文:我们村发展产业力求两个最大化:一是老百姓利益最大化,财政补贴资金、劳动力入股分红和利润分配比例都向老百姓倾斜;二是带动贫困户最大化,通过降低贫困户入股门槛、追加对贫困户的补贴和村集体持股配送等方式,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在贫困户中全覆盖。基于此,我们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村集体经济组织 专业合作社 龙头企业 农户”,同时推行“三变”改革,村集体和村民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和劳动入股。加入股份合作社的农户,只要有劳动能力,必须投劳,充分体现政策不养懒人。产业管护从党员干部和公益性岗位及勤劳农户中精选,实施绩效计酬。目前,五丰村构建的黑猪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和瓜蒌示范基地配股及分红方案,效果很好,大大提振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
董鹏:我们村在培育产业时走的是“长短结合”的路径,推行的是“1 3”模式,即1个长效产业,3个短期增收保障产业。我认为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长效和短期一个都不能少,这样老百姓才能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在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我建议:一是在做好整体产业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订单和保护价的方式保障群众收入底线,打消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顾虑;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引导,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三是做好生产过程技术服务和管理,让群众看得到产业发展的希望。
产业项目的屡试屡败,反映出部分贫困地区在产业培育和发展之初,没能统筹规划、科学研判,导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频发,最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对此,我们邀请了驻村第一书记、专家学者畅谈产业培育的难点、痛点。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和建议,能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有所启发,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特邀嘉宾:
开州区大进镇副镇长伍先友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蔬菜科科长、巫溪县红池坝镇九坪村第一书记董鹏
重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莉
重庆聚牛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大可
重庆市审计局农业农村处副处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五丰村第一书记张光文
CQDK: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制于基础设施、地理条件、资源资金等各个方面。基于各种现实情况,贫困地区在扶贫产业的培育之初,应当提前考虑并解决好哪些问题?
董鹏:九坪村位于巫溪县红池坝镇东北角,位置偏僻,在布局产业时,我结合专业知识,在市级专家和经销商们的帮助下,完善了村里的产业发展方案。扶贫产业要想发展得好,在培育时应当首先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要让大型运输车辆能够出入,农资能够进得来,产品能够出得去。另外,还需提前布局产业链前端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我们村之前就因为大棚育苗设施建设迟缓,影响了产业的发展进程。
伍先友:在确定各村的主导产业前,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花了大力气去争取群众对产业发展的支持。首先,我们的包村包片领导、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到村里组织召开了院坝会等,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其次,让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和社员身份入股村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明确相关分红办法和各方的分红比例,建立起共同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这项工作我们做得很及时,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莉:产业选择应遵循“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天时”,就是要在一定的市场半径内,找到自身在规模、品质或特色上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资源;发挥“地利”,就是要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挖掘资源,并同步打造交通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尊重“人和”,一方面指产品要与消费者需求结构大致吻合,另一方面也指应当具备一支足以支持产业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另外,贫困地区确定主导产业时,要多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从城市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主导产业的选择、产品的打造、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只有尊重市场规律,顺应消费需求,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业才有可能得到持续兴旺的发展。
CQDK:贫困地区在产业培育过程中,最缺的是什么?如何补齐这些短板?
杨大可:我的家乡在云阳县无量山上,近些年来通过发展产业,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以前的“穷山沟”变成了“金沟沟”。无量山以前发展不起来,说到底还是缺乏资金和人才,这也是现在许多贫困地区正在面对的问题。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短板,我建议可以“借力发展”。去年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党支部书记阙兴国打来的。原来,乌牛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都特别缺人才,为了能将产业做大做强,阙兴国找到我,想邀请我和其余五位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到乌牛村,帮助其发展产业。我们六人应邀来到乌牛村,发挥各自所长,给当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出了很多点子。这种“借力发展”的模式,值得贫困地区借鉴。
董鹏: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没有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三点:一是缺乏群众对产业发展的信心,二是缺乏熟练的技术人才,三是缺乏稳定的市场渠道。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培育产业时,首先要选择好销售渠道,根据渠道对市场的把握,明确贫困地区要发展的产业,包括品种、规模、上市时间、产品要求、订单价格等;其次,尽量在拿到订单之后再动员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给群众算好一笔收入账,消除群众的销售顾虑;再次,根据产业对接技术服务机构、企业或部门,根据目标产品要求制订生产技术方案,最好是销售渠道能够派驻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指导群众的生产技术。明确以上三条后,还可以去相关部门争取扶持政策或项目,減少生产投入,降低风险。
CQDK:要让贫困户能够从产业发展中长期受益,实现稳定增收,当地党委、政府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如何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张光文:我们村发展产业力求两个最大化:一是老百姓利益最大化,财政补贴资金、劳动力入股分红和利润分配比例都向老百姓倾斜;二是带动贫困户最大化,通过降低贫困户入股门槛、追加对贫困户的补贴和村集体持股配送等方式,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在贫困户中全覆盖。基于此,我们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村集体经济组织 专业合作社 龙头企业 农户”,同时推行“三变”改革,村集体和村民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和劳动入股。加入股份合作社的农户,只要有劳动能力,必须投劳,充分体现政策不养懒人。产业管护从党员干部和公益性岗位及勤劳农户中精选,实施绩效计酬。目前,五丰村构建的黑猪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和瓜蒌示范基地配股及分红方案,效果很好,大大提振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
董鹏:我们村在培育产业时走的是“长短结合”的路径,推行的是“1 3”模式,即1个长效产业,3个短期增收保障产业。我认为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长效和短期一个都不能少,这样老百姓才能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在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我建议:一是在做好整体产业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订单和保护价的方式保障群众收入底线,打消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顾虑;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引导,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三是做好生产过程技术服务和管理,让群众看得到产业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