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书名与剧名的由来便可以让人领会到这个故事的风格和整体气质,徐志摩是新月派的典型代表,故事的发展便自然可以在荧幕上掀起一股浪漫风潮。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些日子读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的诗句,也勾勒出不一样的美,不一样的爱,爱是期许,爱是久别的重逢。
当人们谈论到,是时间承载着爱情,还是爱情点亮了时间?答案的标准便因人而异。前者信奉的是情长路更长,后者却转而拥护一见钟情。在当下这个广泛虚荣和追求物质的时代,钟情派渐渐占了上风,就像一句俗语一样“只要曾经拥有,何必天长地久”,爱情在她们眼里只能是拥有,而不能是曾经。而对于那些持传统爱情观的人来说,爱情何尝不是相濡以沫、白头到老的承诺。在爱情面前,有人期许,有人哀愁,更有人痴狂,爱不是一个人的事,是相爱的两个人往同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达到幸福的彼岸。
《何以笙簫默》同样作为一部偶像派都市爱情剧,新鲜、时尚的题材却并未走一见钟情的快餐式爱情路线,而是标准的长情派,用全新的故事和影视风格呼唤传统爱情的回归。一场经历波折与伤痛的爱情,赵默笙与何以琛几经懵懂、热恋、误解、分离、分手再到最后的久别重逢,抹掉哀伤终成真爱。两个人的坎坷之恋和很多现实中的恋人一样,经历着这个年代特有的艰难、诱惑、人情冷暖,突然想起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两个人如果异地恋都可以跨过,那么离幸福不远了。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何以琛如是说。《何以笙箫默》带我们重新思索了一个深刻的人生与爱情的主题,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所谈论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就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借范柳源之口所说的:“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在爱情的世界里,只有爱与不爱,没有将就,更没有备胎。何以琛的独自等待,背后有何以玫的一往情深,赵默笙的纠结徘徊,背后也有一个痴情前夫应晖的穷追不舍,但正如何以琛和赵默笙的选择,爱的始终是不将就的那个人。而不是那个自己不愿意的那位。其实只要双方都永远地坚守下去,未来才不会将就,即使全世界都反对。
也许在爱情泛滥的年代里我们已经忘记了怎样去爱,或许真爱其实永远都很简单,你爱了,然后一直爱下去。知音难寻,真爱难觅,“既然琴瑟起,何以笙萧默”,大概爱情观所说的正是这句“我从来没有招惹过你,你为什么要来招惹我?既然招惹了,为什么半途而废呢?”
伴随着今晚结局的到来所拉下的帷幕,感动之余,不禁思绪翩翩,爱情何尝不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主题,依稀记得那几次如烈火燃烧的热吻,又如死灰般冷寂的孤独,在一次次的焚烧中重燃,或许那种刻骨铭心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不由在脑海中浮现:如果你大学时的男、女朋友消失七年,你会如何以琛一样吗?另外此剧掺杂着些许复古的情怀,爱与等待,这几乎已经快被当代人忘记的旋律,忽而又荡漾在耳边。速食爱情你约我约的节奏里,一段七年未了缘,难免是当今都市人眼里的柏拉图。
越来越快速的生活节奏或许磨钝了我们的感觉,总是在还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便匆忙长大,然后又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忆曾经青涩年少的模样。不如活在当下,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奢求不停留也不将就。现实的年轻人,又有多少对情侣选择在毕业后分手,不是不想在一起,而是在现实面前,连将就的勇气都没有,追求所谓的物质生活,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赚到,这样的爱情不要也罢。想起如今的自己何尝不是,父母都是追求自己所谓的物质幸福,而忽略真正的幸福,而这一切或许只有用时间来证明才是最好的诠释。其实我们羡慕别人的爱情的同时,是否会想到别人的爱情又是经历怎样的波折,正如剧中的何以琛和赵默笙。我们也许会惊叹何以琛超强的工作能力,也许会羡慕赵默笙那份纯真。熟话说:任何事情都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电视剧往往是现实生中的真实写照,那些纯粹的一见钟情,只会淡化现实中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也磨钝人们对爱情的感觉。
最后,感谢钟《何以笙箫默》帮助我们这些何以的书迷为男女主角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从此对他们的记忆不再止步于书本,也带着我们把过去的某些记忆小小回顾一番。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O·威廉·法利,拉里 · L ·史密斯,斯科特 · W ·博伊尔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第11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J ·瓦西纳著,孙晓玲,罗萌等译.文化和人类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顾漫主编.何以笙箫默[M].沈阳出版社,2011.
当人们谈论到,是时间承载着爱情,还是爱情点亮了时间?答案的标准便因人而异。前者信奉的是情长路更长,后者却转而拥护一见钟情。在当下这个广泛虚荣和追求物质的时代,钟情派渐渐占了上风,就像一句俗语一样“只要曾经拥有,何必天长地久”,爱情在她们眼里只能是拥有,而不能是曾经。而对于那些持传统爱情观的人来说,爱情何尝不是相濡以沫、白头到老的承诺。在爱情面前,有人期许,有人哀愁,更有人痴狂,爱不是一个人的事,是相爱的两个人往同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达到幸福的彼岸。
《何以笙簫默》同样作为一部偶像派都市爱情剧,新鲜、时尚的题材却并未走一见钟情的快餐式爱情路线,而是标准的长情派,用全新的故事和影视风格呼唤传统爱情的回归。一场经历波折与伤痛的爱情,赵默笙与何以琛几经懵懂、热恋、误解、分离、分手再到最后的久别重逢,抹掉哀伤终成真爱。两个人的坎坷之恋和很多现实中的恋人一样,经历着这个年代特有的艰难、诱惑、人情冷暖,突然想起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两个人如果异地恋都可以跨过,那么离幸福不远了。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何以琛如是说。《何以笙箫默》带我们重新思索了一个深刻的人生与爱情的主题,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所谈论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就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借范柳源之口所说的:“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在爱情的世界里,只有爱与不爱,没有将就,更没有备胎。何以琛的独自等待,背后有何以玫的一往情深,赵默笙的纠结徘徊,背后也有一个痴情前夫应晖的穷追不舍,但正如何以琛和赵默笙的选择,爱的始终是不将就的那个人。而不是那个自己不愿意的那位。其实只要双方都永远地坚守下去,未来才不会将就,即使全世界都反对。
也许在爱情泛滥的年代里我们已经忘记了怎样去爱,或许真爱其实永远都很简单,你爱了,然后一直爱下去。知音难寻,真爱难觅,“既然琴瑟起,何以笙萧默”,大概爱情观所说的正是这句“我从来没有招惹过你,你为什么要来招惹我?既然招惹了,为什么半途而废呢?”
伴随着今晚结局的到来所拉下的帷幕,感动之余,不禁思绪翩翩,爱情何尝不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主题,依稀记得那几次如烈火燃烧的热吻,又如死灰般冷寂的孤独,在一次次的焚烧中重燃,或许那种刻骨铭心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不由在脑海中浮现:如果你大学时的男、女朋友消失七年,你会如何以琛一样吗?另外此剧掺杂着些许复古的情怀,爱与等待,这几乎已经快被当代人忘记的旋律,忽而又荡漾在耳边。速食爱情你约我约的节奏里,一段七年未了缘,难免是当今都市人眼里的柏拉图。
越来越快速的生活节奏或许磨钝了我们的感觉,总是在还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便匆忙长大,然后又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忆曾经青涩年少的模样。不如活在当下,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奢求不停留也不将就。现实的年轻人,又有多少对情侣选择在毕业后分手,不是不想在一起,而是在现实面前,连将就的勇气都没有,追求所谓的物质生活,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赚到,这样的爱情不要也罢。想起如今的自己何尝不是,父母都是追求自己所谓的物质幸福,而忽略真正的幸福,而这一切或许只有用时间来证明才是最好的诠释。其实我们羡慕别人的爱情的同时,是否会想到别人的爱情又是经历怎样的波折,正如剧中的何以琛和赵默笙。我们也许会惊叹何以琛超强的工作能力,也许会羡慕赵默笙那份纯真。熟话说:任何事情都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电视剧往往是现实生中的真实写照,那些纯粹的一见钟情,只会淡化现实中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也磨钝人们对爱情的感觉。
最后,感谢钟《何以笙箫默》帮助我们这些何以的书迷为男女主角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从此对他们的记忆不再止步于书本,也带着我们把过去的某些记忆小小回顾一番。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O·威廉·法利,拉里 · L ·史密斯,斯科特 · W ·博伊尔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第11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J ·瓦西纳著,孙晓玲,罗萌等译.文化和人类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顾漫主编.何以笙箫默[M].沈阳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