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针对小学三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小学五年级《体操——支撑跳跃》2节展示课的观摩,谈巧用开放式和封闭式运动技能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以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1.巧用真情境对抗,提升运动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是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的体能、技能、技战术能力与心理能力。运动能力是依靠平时在体育课堂上逐步积累而形成的。而“真情境”是促进运动能力的前提,可以为学生的运动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提供开放的学练空间和情境,提供对抗机会,创设战术学练情境,采用趣味性、教材化的比赛规则是提升运动能力的主要教学突破口。
篮球运动是集对抗性、竞争性及团队合作和同场竞技等特征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它对真实比赛环境下的个人技战术及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要求较高。所以,在篮球教学中要强调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授这一运动项目时,结合该项目的特性展开教学。小学三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中,创设了“快速运球王”“快快抢车位”“快快躲一躲”“运球神投手”等游戏,创设了由“无防守、无躲闪”到“有防守、有躲闪、有观察”的真实情境下的行进间运球练习,较好地体现了篮球运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真实的篮球比赛学练环境,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掌握和运用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不仅如此,本课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游戏和比赛贯穿主教材,教师精讲多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提升了体能,又学到了篮球技能。
2.妙用梯度式教学,提升运动能力
学生在学习封闭式运动技能项目时难免会对部分动作产生恐惧心理,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掌握技术动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铺垫,层层递进的梯度式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技术、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方法。
小学五年级《体操——支撑跳跃》一课中,在热身环节,执教教师通过自编韵律操使学生身体各部位都得到了充分活动,心率逐渐上升至中高等强度。利用“挺身跳”“跳背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便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地帮助学生掌握连贯的技术动作,巧妙地克服了学生在学习封闭式运动技能时的恐惧心理。在拓展部分运用了技术组合:跳上成跪撑—向前跳下 前滚翻或侧滚翻,以应用于生活中落地不稳时的顺势自救,这一回归生活的组合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所学技术动作的实用之处,学以致用是迅速提高运动能力的“画龙点睛”之方法。
二、以健康理念的养成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1.渗透练习方法,促进健康行为
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具体表现形式是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改善不良行为,提高情绪的控制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在课堂中,渗透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三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中,执教教师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强调了在做任何一项运动前后都需要进行热身和放松练习,以帮助身体对运动强度的适应与恢复。将健身理念于课堂中渗透,对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较为重要。同时执教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归类,并对学生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篮球锻炼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开放式运动项目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学生具备预判意识和正确的应对行为。
2.渗透保护帮助,促进健康行为
课堂中的保护与帮助是体育课堂中的安全保障,在进行封闭式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自我保护以及为他人提供保护与帮助的意识和行为,是避免安全事故出现的关键。
小学五年级《体操——支撑跳跃》一课中,执教教师让学生首先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当练习者上箱时保护与帮助者应站立在跳箱正前方,扶肩稳定,当练习者跳下时站在其右侧方扶其腰背,以防其摔倒。这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运动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与保护同伴,并且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能主动给予同伴第一时间的正确保护与帮助,减少了练习者的恐惧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前提,体育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贯彻于课堂中。
三、以体育精神的塑造为重点,锤炼学生的体育品德
1.巧用评价语,养成体育品德
学科核心素养中體育品德具体表现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的培养。要为学生树立不怕吃苦、锐意进取、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勇于担当、直面挫折等优秀行为意识。一场篮球比赛需要团队的精准配合、强韧的心理素质为支撑,参加篮球运动可有效培养学生永不放弃、吃苦耐劳、集体协作等意志品质。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勇于自我展现、培养团体合作的篮球品格。而评价语的巧妙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中,执教教师在学生学练的过程中,重复地对学生说着“加油!加油!你真棒!”这一声声的激励,就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而当有1名女生在运球的过程中不小心重重地摔倒时,执教教师第一时间走到这名女生面前安抚她的同时,也教育其他学生:同伴间学会彼此安慰和鼓励也是体育品格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体育教师要学会巧用评价语,把培养学生体育情感和塑造体育品格融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中,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妙用情境游戏,锤炼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在于教师能够利用好每个可以进行品德教育的时机,身体力行与巧妙灌输是学生感知体育精神和品德的直接方式。锤炼学生体育品德的有效方法,是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经历直面困难与克服困难的艰苦过程,体验超越自我、收获成功的喜悦。
在小学五年级《体操——支撑跳跃》一课中,执教教师设计了“登峰挑战”游戏环节:学生跪坐在垫子上,双手支撑腰腹力量向前(珠峰)滑行,途中会遇到“雪丘”(跳箱)等障碍“险阻”,学生需要合理、安全翻越才能到达顶端(峰顶),并获得“勇士”奖章。这一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面临重心不稳而摔倒、横卧在面前的障碍物时都努力克服战胜,妙用“登峰挑战”的情境游戏及植入勇于攀登向前的体育精神是整节课中的精髓所在。体育课不仅仅是“育体”更是“育人”的过程,学生身体力行地经历一次次体育课上的“德育”,在学生的印象中总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体育精神的树立、体育品德的培养是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切不可忽略的重点。
四、问题呈现与解决建议
2节课巧妙地规避了开放式和封闭式运动技能本身固有的弊端,使学生在真情境中运用开放式运动技能,在安全有趣的环境下体验教学。但在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拙见。
问题呈现:小学三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是篮球行进间运球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动作方法,解决手触球的部位与落点这一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抬头看球,球与人节奏协调一致。而在课的基本部分中,学生学习行进间运球的动作方法后,教师紧接着组织了1次小组赛——“我最快”,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行进间运球的动作方法。笔者认为,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初期,不宜进行“比快”的游戏。“比快”势必会造成学生为了提高行进速度而忽视了运球动作的稳定性,破坏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与游戏的目的背道而驰。
解决建议:将小组赛“我最快”改成“我最稳”,要求学生在行进间运球时控球稳,落点准,并且提出比赛标准:要求学生尝试在大步行进时,保持目视前方并且保证不掉球或掉球次数不超过2次,以此解决教学重难点并巩固学生的技术动作。
一、以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1.巧用真情境对抗,提升运动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是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的体能、技能、技战术能力与心理能力。运动能力是依靠平时在体育课堂上逐步积累而形成的。而“真情境”是促进运动能力的前提,可以为学生的运动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提供开放的学练空间和情境,提供对抗机会,创设战术学练情境,采用趣味性、教材化的比赛规则是提升运动能力的主要教学突破口。
篮球运动是集对抗性、竞争性及团队合作和同场竞技等特征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它对真实比赛环境下的个人技战术及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要求较高。所以,在篮球教学中要强调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授这一运动项目时,结合该项目的特性展开教学。小学三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中,创设了“快速运球王”“快快抢车位”“快快躲一躲”“运球神投手”等游戏,创设了由“无防守、无躲闪”到“有防守、有躲闪、有观察”的真实情境下的行进间运球练习,较好地体现了篮球运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真实的篮球比赛学练环境,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掌握和运用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不仅如此,本课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游戏和比赛贯穿主教材,教师精讲多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提升了体能,又学到了篮球技能。
2.妙用梯度式教学,提升运动能力
学生在学习封闭式运动技能项目时难免会对部分动作产生恐惧心理,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掌握技术动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铺垫,层层递进的梯度式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技术、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方法。
小学五年级《体操——支撑跳跃》一课中,在热身环节,执教教师通过自编韵律操使学生身体各部位都得到了充分活动,心率逐渐上升至中高等强度。利用“挺身跳”“跳背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便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地帮助学生掌握连贯的技术动作,巧妙地克服了学生在学习封闭式运动技能时的恐惧心理。在拓展部分运用了技术组合:跳上成跪撑—向前跳下 前滚翻或侧滚翻,以应用于生活中落地不稳时的顺势自救,这一回归生活的组合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所学技术动作的实用之处,学以致用是迅速提高运动能力的“画龙点睛”之方法。
二、以健康理念的养成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1.渗透练习方法,促进健康行为
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具体表现形式是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改善不良行为,提高情绪的控制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在课堂中,渗透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三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中,执教教师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强调了在做任何一项运动前后都需要进行热身和放松练习,以帮助身体对运动强度的适应与恢复。将健身理念于课堂中渗透,对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较为重要。同时执教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归类,并对学生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篮球锻炼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开放式运动项目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学生具备预判意识和正确的应对行为。
2.渗透保护帮助,促进健康行为
课堂中的保护与帮助是体育课堂中的安全保障,在进行封闭式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自我保护以及为他人提供保护与帮助的意识和行为,是避免安全事故出现的关键。
小学五年级《体操——支撑跳跃》一课中,执教教师让学生首先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当练习者上箱时保护与帮助者应站立在跳箱正前方,扶肩稳定,当练习者跳下时站在其右侧方扶其腰背,以防其摔倒。这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运动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与保护同伴,并且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能主动给予同伴第一时间的正确保护与帮助,减少了练习者的恐惧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前提,体育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贯彻于课堂中。
三、以体育精神的塑造为重点,锤炼学生的体育品德
1.巧用评价语,养成体育品德
学科核心素养中體育品德具体表现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的培养。要为学生树立不怕吃苦、锐意进取、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勇于担当、直面挫折等优秀行为意识。一场篮球比赛需要团队的精准配合、强韧的心理素质为支撑,参加篮球运动可有效培养学生永不放弃、吃苦耐劳、集体协作等意志品质。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勇于自我展现、培养团体合作的篮球品格。而评价语的巧妙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中,执教教师在学生学练的过程中,重复地对学生说着“加油!加油!你真棒!”这一声声的激励,就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而当有1名女生在运球的过程中不小心重重地摔倒时,执教教师第一时间走到这名女生面前安抚她的同时,也教育其他学生:同伴间学会彼此安慰和鼓励也是体育品格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体育教师要学会巧用评价语,把培养学生体育情感和塑造体育品格融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中,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妙用情境游戏,锤炼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在于教师能够利用好每个可以进行品德教育的时机,身体力行与巧妙灌输是学生感知体育精神和品德的直接方式。锤炼学生体育品德的有效方法,是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经历直面困难与克服困难的艰苦过程,体验超越自我、收获成功的喜悦。
在小学五年级《体操——支撑跳跃》一课中,执教教师设计了“登峰挑战”游戏环节:学生跪坐在垫子上,双手支撑腰腹力量向前(珠峰)滑行,途中会遇到“雪丘”(跳箱)等障碍“险阻”,学生需要合理、安全翻越才能到达顶端(峰顶),并获得“勇士”奖章。这一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面临重心不稳而摔倒、横卧在面前的障碍物时都努力克服战胜,妙用“登峰挑战”的情境游戏及植入勇于攀登向前的体育精神是整节课中的精髓所在。体育课不仅仅是“育体”更是“育人”的过程,学生身体力行地经历一次次体育课上的“德育”,在学生的印象中总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体育精神的树立、体育品德的培养是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切不可忽略的重点。
四、问题呈现与解决建议
2节课巧妙地规避了开放式和封闭式运动技能本身固有的弊端,使学生在真情境中运用开放式运动技能,在安全有趣的环境下体验教学。但在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拙见。
问题呈现:小学三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是篮球行进间运球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动作方法,解决手触球的部位与落点这一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抬头看球,球与人节奏协调一致。而在课的基本部分中,学生学习行进间运球的动作方法后,教师紧接着组织了1次小组赛——“我最快”,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行进间运球的动作方法。笔者认为,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初期,不宜进行“比快”的游戏。“比快”势必会造成学生为了提高行进速度而忽视了运球动作的稳定性,破坏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与游戏的目的背道而驰。
解决建议:将小组赛“我最快”改成“我最稳”,要求学生在行进间运球时控球稳,落点准,并且提出比赛标准:要求学生尝试在大步行进时,保持目视前方并且保证不掉球或掉球次数不超过2次,以此解决教学重难点并巩固学生的技术动作。